公募治理探索:从“分封制”到“八旗制”


公募治理探索:从“分封制”到“八旗制”

文章插图

公募治理探索:从“分封制”到“八旗制”

文章插图
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 , 中国古代的君主,面对辽阔的土地,却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 ,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采用“分封”的形式来构建国家的治理模式 。
管理的思路总是融会贯通,到了上世纪20年代初,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兼并收购了许多小公司,企业规模剧增,产品品类增多 , 经营项目增多,内部管理也难以理顺 。
那时,作为通用汽车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的斯隆,借鉴了杜邦化学的经验,于1924年以事业部制的形式对原有组织进行了重组:把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部门,设立若干事业部,每一个事业部是一个核算单位,并在内部的经营管理上拥有自主性和独立性 。
最终,斯隆构建的事业部制使通用汽车公司的整顿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24年到1927年,通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从18.8%上升到43.3%,公司一跃成为世界汽车产业中的翘楚 。
事业部制的成功,在美国乃至全球兴起热潮 , 共同基金、投资银行、私募股权公司以及其他大型资产管理平台纷纷成为事业部制的簇拥 。而这些海外资管巨头的他山之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内公募公司治理结构的演化进程 。
2014年前后,一场轰轰烈烈的“奔私潮”席卷了整个公募圈 。包括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原宝盈基金“公募一姐”王茹远、原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王晓明等人 , 纷纷选择离开公募,成立自己的私募 。
为了挽留优秀的人才 , 各家公募也是竭尽全力 。其中,事业部制成为了破题的关键 。
一些基金公司将原有的投研团队分成不同的事业部:由一位投资大佬坐镇,带领团队进行基金的投研、销售和管理,基金管理费采取比例分成,在年末采用业绩、规模双挂钩的方式考核,进行独立核算 。
这样的制度安排,改变了传统的公司与基金经理之间的纯雇佣关系 , 以“合作伙伴”取而代之,意在充分激发基金经理的专业投资能力,创造更优秀的业绩表现 。业内也将这种模式,戏称为“分封制” 。
所以 , 彼时不少中小基金公司将其视为“弯道超车”利器,纷纷参与其中,中国公募事业部制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
01 分封模式的终结
提到基金事业部 , 绕不开的便是中欧基金 。
作为首家推行事业部的基金公司 , 中欧基金在最初启动改制时,公司管理层就仔细考虑过平台建设的问题 , 得出的结论是公司要发展,必须在投资方面撕开一个口子 , 通过吸引优秀人才,打造精品,迅速在客户中积累声誉,赢得公司的第一桶金 。
为此,中欧基金吸引了周蔚文、曹名长、王培、曹剑飞、刁羽、刘明月等业内大咖的加盟 。他们在公司内部组建了各自的事业部,开始招兵买马 。短短两年间,公司人数从改制之初的80多人迅速扩容至近300人,投资事业部也达到了10个,资产规模更是从100多亿猛增至近800亿元,中欧基金也因此成为了事业部改革成功的典范 。
除了中欧基金外,作为彼时新基金公司代表的前海开源也有典型性 。在原董事长王宏远的带领下,前海开源通过事业部制,将杨德龙、曲扬、刘静、丁骏、龚方雄、田洁、朱永强等多位行业精英收归旗下,公司规模也从2013年末的1亿元飙升至2016年末的607亿元 。
事实上,彼时参与事业部制改革的公募远不止上面提到的两家 , 包括招商、国泰、华商、九泰、国金、创金合信、融通、民生加银等公司也相继宣布参与其中,事业部制似乎成为了那一时期全行业的标配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