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未死,死去的是旧秩序( 二 )


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停滞,但新的贸易协定仍在继续出现 , 其中就包括在15个亚太国家间达成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有11个国家参与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自1990年代以来,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持续增多 , 自2008年以来已经翻了一番多 。
自2008年以来,商品贸易在全球产出中的占比已有所下降 , 但即使出现了这一变化也不意味着“去全球化”出现 。相反,全球贸易占比进入稳定阶段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这是全球化成功的标志 。
以中国为例,自2006年以来,其贸易在GDP中的占比已下降了近30个百分点,而中国因其庞大的经济规模,是造成全球范围内贸易与GDP之比下降的主要原因 。随着中国变得更加富裕,经济更加复杂(这是市场改革和融入全球市场的结果),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已经从出口拉动转向国内消费和投资 。同时,国内需求已经从商品转向传统上不太容易交易的服务 。
中国还向价值链上游移动,减少制造廉价消费品,增加制造更先进的中间投入物(译注:中间投入物是在工业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等实物以及对外支付的服务费) 。在出口货值中,中国本土制造所占的份额更大了 。由于收入增加,中国劳动力也更加昂贵,这使得中国成为一个不太理想的制造业中心并消除了中国的一大关键竞争优势 。最后 , 中国已经利用且用尽了因贸易自由化和融入全球价值链而带来的大部分机会,这意味着它进一步全球化的空间更小了 。
所有这些趋势都不说明全球化正在瓦解或收缩 。相反,它们反映出全球化收益缩减这一事实,而不仅仅是中国的收益缩减 。如今,大多数国家已经相对较好地融入了全球经济 , 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获益较少 。
一般来说 , 随着曾经封闭的低收入经济体融入全球市场并变得更加富裕和发达,它们变得更加自给自足 。中国和许多在过去半个世纪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新兴市场国家现在生产出了更多消费品,消费了更多本国的产品,其产能在不断扩大 。这在数据中表现为全球贸易频度下降,但这是进步的迹象,而不是“去全球化”的迹象 。
此外 , 电子商务、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人、云计算和远程办公等技术进步将许多劳动密集型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本和知识密集型过程 。因此,旨在利用国际劳动力成本差异牟利的贸易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衰退迹象,但出现这种迹象的原因并不是有人故意反对全球化 。
在现代经济中,服务贸易和无形资产正变得日益重要 , 这也催生出了“去全球化”的错误印象 。15年来,服务和无形资产贸易一直在加速增长,它们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数字服务贸易尤其如此 。
例如 , 计算机和通信服务现在约占国际服务贸易的一半,占全球GDP的3% 。研发活动、知识产权、品牌、设计和编程等无形资产在贸易、投资和产出总量中的占比也大幅增长 。然而,由于统计困难 , 许多服务和无形资产没有被计算在当前的贸易数据中 。
所有这些都表明,随着全球经济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全球化衡量标准正在变得过时 。事实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互联互通 。而互联互通会不断深化,因为互联互通的国家越多,它们脱钩的难度和成本就越大 。
“分居而未离婚”
诚然 , 世界部分地区正在脱钩,但这只是部分地区,而且只是在一定程度上 。发达的工业化西方阵营国家正以一种近乎彻底且可能是永久性的方式,强行与俄罗斯脱钩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