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近40项研究汇总,带你全面了解奥密克戎( 二 )


与原始株相比 , BA.1在刺突蛋白中含有34个突变,这些刺突蛋白突变会引起其病毒学特征的改变 , 如复制能力和毒性降低,传染力增强 。随后的Omicron变异株亚型均保留这些突 变 。
BA.4/5与BA.2相比增加了L452R、F486V和R493Q突变,其中L452R突变是此前Delta变异株的重要突变位点,有利于病毒躲避针对RBD(receptor binding domain,新冠病毒表面刺突蛋白上的受体结合域)2类和3类区域的抗体,是导致高免疫逃逸能力的关键突变位点之一 。
此外,BA.4/5携带的F486V突变还有利于逃逸针对RBD的1类和2类抗体,R493Q回复突变又增加了RBD与受体结合的亲和力,进而提高了BA.4/5的适应性 。

全球近40项研究汇总,带你全面了解奥密克戎

文章插图


2022年12月15日 , 钟南山在“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上的分享截图 。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截稿时间限制,该文并未涉及Omicron变异株BF.7亚型 。12月15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全国高校抗疫大讲堂”上作“新冠(Omicron)疫情动态及应对”主题分享时表示,当前 , 北京、保定等地流行的主要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F.7,广州、重庆等地主要流行的为奥密克戎变异株BA.5.2 。而BF.7是BA.5.2.1.7的简称,是在BA.5.2基础上的突变株 , 总体来看,两种毒株没有明显的差异 。
他解释,BF.7是在BA.5.2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R346T位点突变 , 因而有了更强的免疫逃逸,潜伏期进一步缩短,“有人接触病人后第二天就出现感染,但大部分人感染后一直没有很明显高烧 , 可以说是无症状感染,一部分咽干、咽痛、干咳、头痛、发热等,只要不侵犯肺、不缺氧都是轻症 。”
Omicron传染力有多强?
研究显示,Omicron变异株传染力和传播速度比原始株和其他关切的变异株(VOC)更强 。
新冠病毒原始株、Delta、Omicron变异株的R0(基本再生数,描述病毒传染力的指标,数值越大病毒的传染力越强 )分别为2.2、3.2、9.5,表明传染力不断增强 。
南非研究显示 , 在Omicron变异株主导的疫情期间,病例的增加速度更快,该地区从首例病例出现到疫情高峰的时间为1个月,而Delta疫情时为2个月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指出新冠病毒主要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也可能造成感染 。
与原始株和其他关切的变异株(VOC)相比,Omicron变异株更具稳定性,室温下可在物体表面存活更久 。发表于bioRxiv预印本上的研究表明,在气温为25 °C,相对湿度为45%~55%的条件下,Omicron变异株在塑料表面可存活193.5小时,在人体皮肤模型表面可以存活21.1小时,对于原始株则分别为56.0和8.6小时 。
此外,在21~22 °C实验室环境中,BA.1可在不锈钢、聚丙烯塑胶片以及玻璃等光滑表面上稳定存活超过7天,在面巾纸、打印纸等多孔、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BA.1可保持30分钟的传染性 。
我国珠海市对Omicron变异株聚集传播案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进口假牙和牙膜可能是疫情的源头;类似地,我国北京市也报告了可能由北美邮寄文件导致的Omicron变异株聚集传播案例 。上述研究均提示Omicron变异株及其亚型极有可能通过非冷链污染物体的媒介进行传播 。
一项模型研究揭示了Omicron变异株经气溶胶媒介传播的风险 。研究表明Omicron变异株 感染者有更高的病毒载量,加之Omicron变异株更高的传染性,大大增加了其经气溶胶传播的风险 。模拟研究显示,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中有较高概率排出高浓度的病毒,且办公室、餐厅、歌舞厅和公共交通中的大多数情况都难以通过正确佩戴外科口罩达到对Omicron变异株的有效防护 。提示气溶胶这一传播媒介在Omicron变异株传播中的重要性,值得关注和警惕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