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建议,Omicron变异株传播方式主要还是通过飞沫传播 , 因此,仍应坚持规范佩戴口 罩、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多通风的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同时需关注经污染物体和气溶胶媒介传播的风险 。
Omicron致病特征是哪些?
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Omicron变异株感染后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居多,症状持续时间短,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
我国浙江省宁波市61例确诊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中,54.1%为无症状感染者 。我国广东省珠海市38例确诊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中,76%为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 。
英国的一项纵向研究,分别纳入Delta和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各4990例 。结果显示,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症状持续6.87天 , 明显小于Delta变异株(8.89天);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嗅觉丧失比例降低(16.7% vs. 52.7%),脑雾、眩晕和发热等使人虚弱的症状也明显减少,但咽喉疼痛风险增加(70.5% vs. 60.8%) 。
新冠病毒感染急性期后出现的持续症状被称为“新冠病毒长期症状” 。英国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的感染者中4.5%的人报告了新冠病毒长期症状,而Delta变异株流行期的感染者中报告新冠病毒长期症状的比例是10.8% 。进一步调整多种混杂因素后的分析显示,感染Omicron变异株后发生新冠病毒长期症状的风险比Delta变异株明显降低 。
就疾病结局来看,在 Omicron变异株流行早期,多项流行病学研究显示,Omicron 变异株引起的住院、重症和死亡风险低于先前的变异株 。
南非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 , 在住院患者中,与先前Delta变异株感染者相比,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发生重症的概率显著降低70%(OR=0.3,95%CI:0.2~0.5) 。美国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相比Delta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总体入院风险下降41%,其中,入住重症监护室风险下降50%,机械通气风险下降64%,死亡风险下降79% 。上述研究均基于国家性的大型人群数据开展,并调整了年龄、性别、疫苗接种和新冠病毒感染史等可能与疾病严重性相关混杂因素 。
对Omicron变异株不同亚型的研究显示,不同亚型感染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 。南非研究显示,BA.4/5感染者在入院和发展成重症风险方面与BA.2类似 。
在病死率方面,研究发现原始株、Beta、Delta、BA.1和 BA.4/5变异株的病死率分别为5.3%、 6.9%、6.4%、2.5%和1.9% 。与BA.1相比,BA.4/5变异株感染者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1.12,95%CI:0.93~1.34) 。
感染新冠病毒后发展为重症危险因素包括男性、老年、肥胖、心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等 。我国香港地区Omicron变异株流行期间,对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9月28日的9943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分析显示 , 死者中位年龄为86岁,91%患有长期慢性病,69%未接种过任何疫苗或接种过1剂疫苗但未满14天 , 28%未接种疫苗加强针 。
作者总结道,可见,未接种疫苗、老年、合并慢性病为感染Omciron变异株后重症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 。
疫苗对Omicron效果如何?
Omicron变异株强大的免疫逃逸能力使得突破性感染(完全接种疫苗后发生的感染)风险陡增 。
丹麦针对早期785例确诊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的分析显示,完全接种或者加强接种疫苗的比例为83.1% 。我国浙江省163例确诊的Omicron变异株感染者(≥60岁)中 , 57.06%的感染者加强接种了疫苗 。高感染率可能与Omicron变异株免疫逃逸增强有关,同时来自疫苗接种和既往感染的保护也在减弱 。
多项研究证据显示,两剂灭活疫苗基础免疫后,针对Omicron变异株产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较低,加强免疫可提高机体免疫应答水平,序贯加强免疫优于同源加强免疫 。
相关经验推荐
- 浙江省2023年公务员考录笔试举行 近17万名考生参加
- 大爆雷!血亏13597亿元,又一“造富神话”破灭;一天大跌近15%,世界第五大加密货币怎么了?
- 读博的人为什么不开心?Nature全球硕博生满意度大调查,博士生满意度下降明显
- 艾尔登法环近战武器排行个人评价一览 近战武器用什么
- 预防近视和驼背 近视怎么纠正孩子驼背
- 皮肤保湿远离八大误区 离水润越来越近
- 中国生育水平全球最低 影响生育的4大因素
- 持续更新 西安北方医院患者近期就诊须知
- 《水浒传》中的武松和宋江不近女色?“禁欲”对他们有什么好处?
- 与特朗普女婿现场看完世界杯决赛后,马斯克要从推特辞职了?近6成网友投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