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南道教文化


浅谈湖南道教文化

文章插图
我国道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道教文化理推万物,对我国的哲学、艺术、文学、音乐、医药、天文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境内,自古就是道教洞天福地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下湖南文化之道教文化 。
天师张道陵,于东汉中期“自天目山游南岳,谒青玉、光天二坛 , 礼祝融君祠”,东汉末至魏晋之交,先后又有张正礼、冶明期和陈兴明等名道在南岳栖止修真,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于东晋初入南岳,开坛布道 。从东汉至晚清 , 在湖南境内从事修真、传道的著名高道 , 达数百人之多,其中南岳高道一百一十余人 。在“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 , 湖南分别占有六“洞天”和十二“福地” 。
湖南道教宫观的兴建,始于魏晋,盛于唐宋,全盛时达数百所 。目前,全省正式对外开放的著名宫观除南岳庙东八观以及黄庭、玄都、紫竹林、祖师殿、朱陵宫等宫观外 , 尚有长沙云麓宫、河图观、陶公庙 , 桃源九龙山、株州仙岳山、茶陵云阳仙、郴州苏仙观,永顺祖师殿等宫观50余座 。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湖南是道教传播和活动的重要地区 。据传说,早在道教创始期,东汉末年创建五斗米道的张道陵,“尝自天目山游南岳,谒表玉、光天二坛,礼祝融君祠” 。道教在湖南的正式传播,当始于东晋时期的著名女道姑魏华存,在南岳潜心修道16年 , 传播上清经录,为道教上清派的创始人,在湖南最早播下了道教的种子 。被封为南岳夫人,人称魏夫人 。唐代道教鼎盛,湖南亦获得长足发展 。
当时全国道教活动地址,逐步有三山五岳、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称 。而在三山五岳中,湖南占其一,即南岳衡山;三十六洞天中,湖南占其六;七十二福地中,湖南有其十三 。明代,湖南道教多为武当道的继承和传播者,各地多建有供奉真武大帝神像的“祖师殿” 。著名的有长沙岳麓山云麓宫、慈利五雷山、岳阳大云山、张家界朝天观等 。近代时期 , 湖南道教在总的趋向衰落过程中,仍有所建树,主要是新建和重建了一些宫观 , 如:长沙河图观、斗姥阁,南岳祖师殿,及浏阳青阳山道院等 。
【浅谈湖南道教文化】湖南道教不仅由来已久,而且历代高道辈出 。仅清《南岳志》记载,从东汉至明清时代,在南岳隐居和授业的名羽高道就有109人 , 或结庐修道,或参访云游,或谈玄讲道,或立说著书 。近代湖南道教人士还适应时代潮流,组织过一些道教社团和机构,如1912年成立的中国道教会湘支部 。
特别有影响的是1939年在南岳成立的“南岳佛道救难协会” 。这是周**、叶**同志亲自动员支持并建议定名的抗日救亡组织,叶**应邀参加了成立会,并发表讲演,号召爱国宗教徒走出禅房道观,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在中国的许多旅游胜地,常常见到洞天、福地之名,所谓“洞天福地”,是道教选定的仙境:“洞天”,指有山峦合抱中虚,兼采阴阳二气的“洞室”通达上天,神仙主治 , 众仙所居,凡夫道士居此修炼,即可登仙;“福地”即谓“得福之地”,多为地仙、真人主宰,居此即可受福度世成仙 。
洞天福地观念形成于东晋以前,早期道经《道迹经》、《真诰》均已提到“十大洞天”、“福地志” 。南北朝道书《敷斋威仪经》将天下分为“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五名山……”,洞天福地具体名目则首先载于唐道士司马承祯(647——735)所编《天地宫府图》,以及后来唐道士杜光庭(850——933)《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北宋道士李思聪《洞渊集》等书中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