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与红泥有什么区别( 五 )


小煤窑朱泥
说到这,有些新手可能会摸不着头脑的问,那“朱泥”与“红泥”区别在哪?
在原矿颜色上 , 朱泥鲜黄色,有油脂感;红泥土黄色,较干涩 。
在烧成颜色上,朱泥鲜红,表面偶有波纹皱;红泥暗红,表面绝无波纹皱 。
在敲击声音上,朱泥烧结度高,发声尖啸有金属感;红泥烧结度低,发声沉稳有陶土感 。
在制作难易上,朱泥可塑性强,易成型但难烧成,收缩率大,成品率低;红泥可塑性弱,难成型,但易烧成 , 收缩率小 , 成品率高 。
“十朱九皱”的说法正确吗?
尽管朱泥壶垂直收缩大于横向收缩,但不能用“无朱不皱”去概括,传世的众多朱泥的作品都是不起皱的 。精心选泥 , 掌握泥性,炼制得当,朱泥壶可不起皱 。
有些紫砂壶表起皱 , 成因是“冲浆” 。原矿料制粉通常为60目,冲浆用粉通常在200目以上(肉眼无法分辨200目以上的杂质) 。在高温下,泥浆会流动填补砂砾之间的空隙 , 形成皱纹或者凹砂现象 。如果原矿泥料纯度高,砂砾间无断层,自然就不会有皱纹和凸砂现象了 。
什么是“小红泥”?
“小红泥”是不加其他泥料的嫩泥,含大量氧化铁 , 经过窑烧会变成朱红色,泥质细、砂粒微密度大、结晶高 。窑温约为1080℃,收缩比约在15%~25%之间 。
小红泥烧成
“红泥壶”用料为什么要拼制?
常见的红泥壶,用料多是70%红泥,20%红金底板(一种天然泥矿,可补充因加入紫泥后的失色)拼制而成 。在1180℃左右烧成后,呈色与纯红泥无大差别,但收缩率大大降低,透气性增强,泡养后隐含的紫泥颗粒晶莹圆润 。
拼制红泥,与加入色料拼制的嫩泥料有很大区别 。地摊廉价所谓“朱泥壶”,甚至是用制作日用陶的白泥添加大量的铁红粉、玻璃水制成 , 收缩比仅为10%左右,已不是真正的紫砂壶了 。
“嫩泥红泥”和“红泥如何区别”?
前者的原矿是普通的嫩泥料,后者的原矿是红泥 。
前者的收缩比是14%左右,后者的收缩比在25%以上 。
前者烧成温度是1100℃左右,后者的烧成温度是1180℃左右 。
前者是红中略带一点光洁明亮的橙色,后者是红中略泛温润透明的橘光 。
前者成型较易,大小壶型都可制作 , 后者成型较难,大壶少见 , 小壶较多 。
前者含砂量低,壶表面颗粒不明显;后者含砂量高 , 壶表面有较明显颗粒 。
什么是“大红袍”泥?
加入石黄(石黄非石黄泥,是有壳、幔、核的蛋状结构天然矿物 , 可溶于水 。其内核形色如蛋黄 , 外壳色黑褐、硬如铁 。顾老称其为“烟瘪只” 。石黄含铁量很高,陶制产品装饰花鸟的红色)的红泥 , 即所谓的“大红袍”泥,可塑性大增,延展性加强,泥片弯曲时不易断裂,烧成温度约为1040℃,收缩比约为30%~40% 。质感和润感都会增强 。抗日战争前,宜兴县长钟竟成,就用特制“大红袍”泥聘余国良老师制作一批茶壶送人,壶铃“钟竟成赠”方章 。
现在所谓的“大红袍”泥,是在练泥过程中,把适量的天然铁红粉加入到含氧化铁成分较高的夹层嫩泥中 , 成型后经过窑烧 , 壶体泥质细,砂砾小、密度大、结晶高,色泽大红 。泡养后艳红热烈 。
大红袍烧成
为什么有些红泥壶的颜色会是紫色?
在红泥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氧化锰,烧成后便会呈现不同的紫色,精巧细腻,视觉其妙 。
红泥壶本身密度高,因此最适合泡轻发酵的铁观音等高香茶,逼香快,扬香高 。红泥壶内的水不宜收干不是泥料的问题,与泥性有关 。相比其他泥料 , 密度高,残水不易吸收 。红泥含铁量高,烧成中会有铁质析出,形成熔点,结晶效果特殊,色泽独特,带有“油性” 。纯正的红泥壶 , 价格是紫泥价格的50倍有余,甚至还在上涨中,是按两计价出售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矿源有限,少于其他大部分泥料;采掘难度大,矿在嫩泥矿的底层,多零星状分布,需矿工手工“抠”出 。所以一把真正的红泥壶价格相比于其他泥料制成的紫砂壶是要高的多!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