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八贤王”死因是什么 民间有什么传说?( 三 )


赵光义为皇位苦心孤诣,他可能不会想到,到南宋时,因为宋高宗无子,南宋的第二代皇帝又成了德芳之后,他就是宋孝宗,此后的四位皇帝都是他的后人,再后来的四位皇帝则是德昭之后 。如果赵光义真的以亲人之死为痛的话,那么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廷美之死 。除掉太祖的两个儿子之后 , 能够威胁到皇位的就剩下了他的弟弟廷美,因而廷美的危险与日俱增 。赵廷美之死与宋朝的另一大悬疑“金匮之盟”的出笼密切相关 。
赵光义登基缺乏法理依据 , 当时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受命于杜太后,但也只是那么一说,空口无凭,很多人并不相信 。真正有说服力的证据是“金匮之盟”,但这个“金匮之盟”却是在赵光义当上皇帝5年之后 , 杜太后去世20年之后才由赵普抛出 。赵光义弟继兄位之时面对着那么强大的舆论压力 , 对此竟然只字未提 , 如果真有所谓的“金匮之盟” , 那不是很奇怪的事吗?很多人由此怀疑,“金匮盟誓”一说,更像是赵普与赵光义联合编造的一出谎言 。“金匮之盟”很可能是莫须有之词 , 只不过是为了证明宋太宗得帝位的合理性而已 。
情急之下,赵光义可能并没有想得太远,“金匮盟誓”虽然可以证明他取得帝位的合理性,但却成为他传位于子的障碍 。如果真有“金匮盟誓”,宋太宗之后的传位顺序应该是先赵廷美,后赵德昭,再后为赵德芳,最后才可能是赵光义的孩子们 。德昭与德芳死后,赵廷美成了唯一的障碍,而赵廷美恰恰还是开封府尹,占据着这个貌似储君的位子 。
赵廷美要想保平安,摆在面前的有两条路 。一条是效仿赵光义,谋求尽快取而代之,而不是被动等待 , 当然这需要足够的实力、勇气外加机遇,以当时赵廷美的实力看,走此路无异于死路 。另一条就是明哲保身,避免被视为眼中钉 , 主动退出储君人选,请宋太宗立皇子为太子,如此也许尚可共保富贵 。
在赵光义出征北汉的时候,每遇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曾经为赵廷美出过这样的主意 , 不过,此时吕端已离开了开封府 , 如吕端一样洞明世事的人物在赵廷美府中再也没有出现 。赵廷美在不知不觉之间走上了一条中间路 , 他不仅没有想办法消除太宗对他的猜忌 , 反而采取了相反的策略,拉拢朝中的一些大臣,包括当朝宰相卢多逊 。这实在不是明智之举,他等于在告诉赵光义 , 自己对帝王有着某种想法 。更为糟糕的是,他有关“太宗有负兄意”这样的牢骚也传入了太宗的耳内 。

历史上的“八贤王”死因是什么 民间有什么传说?

文章插图
这一切对赵廷美来说,都不是什么好兆头,如果短期内还没什么危机的话,那只不过是还不到时候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赵德芳死后半年,赵廷美的麻烦来了 。
一些朝中大臣向宋太宗揭发赵廷美图谋作乱 。虽然那些指控都只是在借题发挥,根本无法证实,但宋太宗还是据此免去了赵廷美的开封府尹一职,把他发配到西京做留守 , 这也意味着赵廷美不再是储君 。不仅如此,指控赵廷美的人都得到了封赏,出任了朝中要职 , 这为构陷赵廷美开了一个十分恶劣的先河,似乎只要伺机罗列他的罪状就可以升官发财 。
老政客赵普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样的契机 。宋太祖在位时,赵普屡屡打压赵光义 。赵光义继位后 , 马上召赵普入朝出任太子太保 。太子太保与太傅、太师并称为“东宫三师”,属于从一品官,一般都是封赏的加官,如宰相再加封太子太保,更多的只是荣誉象征,没有什么实权 。把赵普放在这个位置,一方面是便于加强对他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安天下民心 , 赵普是知道赵家机密最多的朝臣,如果他有什么不利于赵光义的言行,那影响可就大了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