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为孩子好,他却跟你对着干?亲子矛盾,大多因为不会好好说话( 二 )


【明明为孩子好,他却跟你对着干?亲子矛盾,大多因为不会好好说话】这就不得不提到赫赫有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了,这个理论几乎成为了青春期不得不提的关键词 。

明明为孩子好,他却跟你对着干?亲子矛盾,大多因为不会好好说话

文章插图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
顾名思义,让自我变得一致 。
那么自我怎么会不一致呢?正是因为青少年对自我的认识是零散的、不全面的,他们正处于认识自我的阶段 , 需要把各种各样的对“我”的认识结合起来,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我 。
在这种“拼图游戏”之前,也就是家长们觉得孩子们最听话的时候,孩子们是没有自我的概念的 。只有在十二岁左右,孩子们进入了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时期,他们还是有意识地思考“我是谁?” 。这种自我意识是很重要的,这关系到孩子是否能够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 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 。
明明为孩子好,他却跟你对着干?亲子矛盾,大多因为不会好好说话

文章插图


所以,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在自我同一性形成之前 , 孩子们确实未必能够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他们还不够了解自己呢 。这个时候,父母或许真的是最了解他们的人 。
那这个时候,父母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认清自己呢?
在《假日喜洋洋2》中,离异母亲“刘涛”和孩子矛盾重重,其根本原因是对孩子感受的忽略,而她的转变就源于,她开始把孩子作为最重要的客户 , 而不是自己的所有物 。
明明为孩子好,他却跟你对着干?亲子矛盾,大多因为不会好好说话

文章插图


有的时候,不是父母不会沟通 , 而是没有调整好和孩子的距离和角色关系 。甲方和乙方的关系就是,乙方要理解并满足甲方的要求;对待除了孩子之外的其他人的方式是,了解对方想要什么,然后达到共同的目标 。
那么,为什么道理大家都明白,而到了和孩子相处的时候就都变了呢?
明明为孩子好,他却跟你对着干?亲子矛盾,大多因为不会好好说话

文章插图


明明为孩子好,他却跟你对着干?亲子矛盾,大多因为不会好好说话

文章插图


“都是为你好”的破局之法:改换框架,换位思考
实际上 , 父母想要了解孩子的想法没有错,错的仅仅是理解孩子的方式 。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代沟》一书中指出,我们正处于“后现代时代” 。从前,由于长辈拥有更多的经验、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他们拥有着说一不二的话语权,而现在,由于网络的出现,孩子们可以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 。所以,父母如果发现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首先感到的不应该是焦虑 , 而是庆幸 , “我的孩子比我进步了” 。如果孩子仅仅是父母的复制品,那该有多可怕啊 。
明明为孩子好,他却跟你对着干?亲子矛盾,大多因为不会好好说话

文章插图


而网络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 , 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说回开篇咱们提到的“为你好”的问题 。家长们在意的是孩子更好的未来,而孩子们更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得到尊重 。在家长看来,选择的事情要通过利益计算的方式,衡量哪一种选择能够获得最佳的效益 。而在孩子的角度,似乎有某种价值或者选择无条件的高于另一种 。比如他们会觉得,尊重最重要,我不管后果怎么样 , 我就是想要自己做主 。
(父母利益交换的思维模式)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