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潜atom看来 , 此次实验最大的意义在于前瞻性临床试验的成功 。 协和医院针对数十种眼部病变在多中心的临床场景中对近千位受试者的眼底图像信息进行了分组对比 , 人工智能与专家的对比可以确保人工智能产品的准确性对比 , 试验的成功标志着AI在眼部病变方面的综合筛查诊断能力得到临床确认 。
目前众多新势力在多病种平台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 , 在深潜atom看来 , 在大范围临床到来之前 , 在监管层面依然有待提升 。 如果实现单病种审批到多病种审批的过渡 , 供给端需求有望被彻底满足 , 患者将会因此受益巨大 。
02
陪跑者或陷“马太效应”
根据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资料 , 中国糖尿病估计患病率由2008年的9.7%增至2020年的11.2% 。 由于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常无症状 , 2020年 , 中国仍有约90%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例(估算超过3360万人)未能确诊 , 筛查率低于10% 。 到2030年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达到6210万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数量将达5230万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数量将达950万人 , 将造成广大人群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困扰 。
视网膜是一个很神奇的组织 , 它是我们身体上唯一可以直接观看到血管和神经的部位 。 在医学上 , 通过视网膜可以发现超过1000种疾病及其并发症 , 常见疾病超过200种 。 理论上 , 通过视网膜可以识别众多全身性疾病 。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 , 截至2019年 , 我国眼科医生只有3.2万名 , 其中能够进行眼底阅片的医生只有不到1000人 。 这意味着 , 尽管存在“一眼识健康”的可能性 , 但医疗资源的稀缺让其很难实现 。
△眼底检查
随着多病种临床试验落地 , 多病种眼科AI产品将会实现真正的上山下乡 , 走进每个人的身边 , 其商业化将会有更大的想象力 。 比如2021年12月16日 , 鹰瞳科技携手爱康集团发布《2021版北京百万城市人群健康报告-人工智能眼底健康评估专项报告》 , 样本数据已经超过了200万人次 。
在眼科多病种的进程中 , 目前毫无疑问鹰瞳科技和致远慧图走在了前列 。 此外 , 体素科技也曾公布其VoxelCloud-Retina眼底全病种筛查解决方案 , 可实现多种病灶病变的识别 , 并曾经获得过健康中国论坛“眼科全病种筛查解决方案”获得十大AI医疗创新项目奖 。
医疗AI产品与传统HIS产品有很大的区别 , 技术难点将会阻挡大部门企业的跟进 , 很容易导致羊群效应 , 技术和市场相对落后或者关注度不够的企业或许只能“喝汤” 。
比如 , 近日获得数千万元A+轮融资的比格威医疗(Big Vision)是最早的一批眼科人工智能企业 , 创始人陈新建是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并且入选国家级人才 , 背靠苏州大学的比格威具有较强的技术能力 。 在OCT领域 , 通过软硬一体的产品技术路线 , 比格威为基层眼科和眼科医联体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 超强的学术背景 , 让其获得了3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 然而商业基因层面不免有所缺失 , 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 。
相比较而言 , 更了解医疗产业的上工医信 , 从远程阅片杀入到医疗AI领域 。 背后有固定医学专家的支持 , 然而相比较其他家技术不免有所不足 , 在多病种领域很难与其他企业抗衡 。
在眼科领域 , 同样不缺乏巨头 , 比如百度、腾讯、平安等 。 在医疗AI领域 , 腾讯的腾讯觅影目前的成果似乎更加明显 , 2021年8月腾讯觅影的肺炎CT影像辅助分诊及评估软件正式获得三类证批准 , 成为最先获得认证的巨头 。 然而 , 对于巨头们来说 , 在眼科的布局 , 似乎只是其业务中的一环 , 或是为了云服务、或是为了保险、或是为了支付等 , 又或者专注于搭建平台类别的产品 , 巨头们的盘子更大、要做的事情更多 , 回到眼科细分赛道 , 很难取得优势 。
相关经验推荐
- 一加科技|iPhone13Pro、一加9Pro和一加10pro之间,该如何选?
- 小米科技|时讯:MIUI 13稳定版更新,小米12新增内存扩展功能
- 小米科技|Intel/AMD/NV等撑不住!CPU、GPU等今年都要大涨价
- 小米科技|2022拍照最好的几款手机,堪比小单反,经常拍照的可以考虑一下
- 小米科技|12GB+256GB+120W快充,高配陶瓷旗舰机再次跌价,价格更亲民了
- 一加科技|别不舍得花钱,这4款手机一步到位,用个3-5年没问题
- 小米科技|小米手机用一年了,现在电池严重不行,10%以下就自动关机
- 小米科技|三款骁龙8旗舰,续航“测到死”!小米12Pro表现意外
- 小米科技|告别1999!红米K50太强:小米12X很尴尬,但雷军还是出手了
- 小米科技|12+256GB小米手机仅1899元,价格已下跌800,是年前换机的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