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雄狮少年》:它以一种“裸奔”的状态出现,观众失去了坐标

主创在人物形象上的坚持 , 让大众没有机会去了解他们在全部作品上的任何努力 。 而这种文化认同日本几乎用了半个世纪 , 我们似乎没有立场去苛责市场的不接受 。
《雄狮少年》不出意料地成为了2021年末话题量最高的动画电影 。 不同于《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口碑双丰收 , 制作成本2.8亿的《雄狮少年》在上映10天后票房刚刚过亿 , 与行业预估的25亿相差甚远 。
几乎所有的争议全部聚集在动画人物的脸部建模上 。 一些网友指出 , 主角眼睛小 , 吊眼角、宽眼距、塌鼻子 , 不但和“帅”沾不上边 , 甚至可以说是很丑 。
面对质疑的声音 , 《雄狮少年》的监制张苗在接受新京报文娱采访时表示 , 创作者画的时候 , 有在广东等地进行多次采风 。 “我们非常清楚将角色做得帅气会更安全、也很简单 , 但我们需要做出对不同审美的探索 。 ”这样的回复并没有得到一些网友的认同 。
审美|《雄狮少年》:它以一种“裸奔”的状态出现,观众失去了坐标
文章图片

尽管遭遇争议 , 《雄狮少年》仍然保持着比较好的口碑 , 豆瓣评分8.4 。 在点映期间 , 电影的制作水平也得到了一些专业人士的认可 。 然而 , 对电影本身的讨论已经淹没在近日大量的网络声讨中 。
国漫电影究竟需要做怎样的审美探索?本文作者从动漫审美观念的发展史谈起 , 分析为什么《雄狮少年》会遭遇这样的争议 。 作者认为 , 从电影本身而言 , 电影的动画技术、音乐和叙事都有值得称赞之处 。 但在互联网时代趋同化“审美”的影响下 , 《雄狮少年》相对模糊的市场定位 , 让观众在观影时失去了坐标 。
文化认同与“大跃进”式的审美争议
电影《雄狮少年》自12月17日上映10天 , 票房从行业预估超25亿到今天仅1.12亿 。 这中间是巨大的数据鸿沟 , 与点映期票房破2000万的蓄势待发相比 , 这个结果对这部行业力作来讲是意外的 。
点映期间的观影体验让我肯定地认为:这是一部黑马之作 , 它会点燃12月的票房市场 。 因为它与《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白蛇》等国产经典IP的作品不同 , 这是一部完全原创性的故事 。 也在动画的基础上 , 融入了如此精准的大众共情点 。 制作精良 , 故事完整 。 它似乎没有理由不成为票房赢家 , 但眼下惨淡的数据似乎说明了一切 , 也似乎有许多没说 。
审美|《雄狮少年》:它以一种“裸奔”的状态出现,观众失去了坐标
文章图片

《雄狮少年》剧照 。
在巨大的争议中 , 动画的“审美”成为了这部作品票房遇冷的第一导火索 。 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任何与作品相关的话题 , 都能收获一批对主人公人物形象表示批判的声音 。 未见作品之前 , 人物形象设计就已经阻断了大量观众走进影院的步伐 。
所以在开始讲述电影作品之前 , 我必须花一些篇幅来回溯动漫“审美”的根茎与来源 。 必须承认 , 在此之前我较少意识到一部作品的完整度与审美脉络之间有如此密切的关联 。 但从这里起始 , 以美漫、日动漫作为思考对象 , 你会发现“动漫”的确是它们文化输出的意识形态高地 。
美国动漫从迪士尼等大型商业片为主导 , 早已形成了成熟的叙事公式和美式价值输出定律 。 所以不管是取材自中国的《花木兰》还是《功夫熊猫》 , 都是以美国语境来诠释中国文化 。 它的根本核心仍然是美国主流的文化价值:救赎与英雄主义等 。
日本动漫是世界动漫史的另一丰硕旁枝 。 几乎从20世纪90年代起 , 日漫就进入了黄金时代直至今日 。 最早是从现代漫画之父手冢治虫将电影叙事语言引入漫画开始 , 几乎扭转了日本文化输出的格局 。 但日漫早期也有许多迪士尼的影子 , 任何产业的初始都是学习 。 所以早期的日本动漫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美式化”的改编:大眼睛、高鼻梁、身材夸张的高挑颀长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