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是什么关系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 是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父亲 。
一门三苏,除了苏轼和苏辙,作为父亲的苏洵也在文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是什么关系

苏洵年轻的时候读书并不认真,一直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奋用功 。虽然年纪比较大了 , 但是勤能补拙,苏洵认真学习的态度仍然让他在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据说当时苏洵读书基本上已经读成魔了 , 心无旁骛到连墨汁与糖都分不清 。
事情发生在有一年的端午节,苏洵仍然依照旧例在书房里专心读书,连早饭都没有吃 。程夫人担心他饿肚子,于是便特意为他剥了几个粽子 , 并一碟白糖送进书房 。
程夫人没有打扰他,将东西放下后便出去了 。等到临近中午的时候,她再进去看的时候,发现粽子已经被吃完了 。不过令人奇怪的是,糖碟却丝毫未动 。倒是砚台的周围 , 散落了不少的糯米粒 。
程夫人再定睛一看,发现苏洵的嘴边上乌黑一片 。这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心中只觉好笑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糖碟,蘸在粽子上的 , 是墨不是糖 。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三字经》里的苏老泉一般来说指的都是苏洵,但是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异议,认为苏老泉指的可能是其字苏轼 。
宋朝词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说道:“苏子瞻谪黄州 , 号东坡居士,东坡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 , 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 。又于卷册间见有‘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共一印,其所画竹或用‘老泉居士’朱文印章 。”
叶梦得是宋朝词人,与苏轼苏洵大致同处于一个时代,他所说的还是可以信的过的 。而《三字经》里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里的苏老泉指的的确是苏洵,苏洵也的确是二十七岁开始发奋读书的 。也许后人有人将苏洵与苏轼的号弄错了,才导致了一个苏老泉两个人的疑惑 。
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辈份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是什么关系】
苏洵苏轼苏辙是北宋的三苏 。其中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爸爸,苏轼和苏辙是两兄弟 。苏轼是哥哥,苏辙是弟弟,两人相差4岁 。
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 。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唐宋八大家” 。
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
宋哲宗即位后,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起用李清臣为中书舍人,苏辙上书谏,因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 。此后连贬数处 。徽宗即位,蔡京当国 , 苏辙又被降职,居许州 , 于是致仕,筑室于许,号颍滨遗老 。政和二年(1112)卒 , 年七十四 , 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南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 , 合称三苏 。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擅长政论和史论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今存诗作不少,但逊色于苏轼不少 。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 , 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 , 并行于世 。
送石昌言使北引 【原文】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 , 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 , 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 , 未成而废 。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 , 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 , 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 , 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 , 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 , 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 , 宿驿亭 。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 , 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
【译文及注释】译文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 , 还没开始学习 。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 , 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 。昌言应考进士科目,一天比一天出名 。我后来渐渐长大,也稍稍懂得要读书,学习句逗、对对子、四声格律,结果没有学成而废弃了 。
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 , 是很遗憾的 。后来过了十多年,昌言进士及第,考中第四名,便到各地去做官,彼此也就断了音讯 。我日益成长壮大 , 能够感到悔恨了,便痛改前非而恢复学习 。又过了几年 , 我游历京城,在汴京遇见了昌言 , 便彼此慰劳,畅叙平生以来的欢乐 。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 。我学习开始晚,又没有老师指导,虽天天作文 , 内心一直十分惭愧;等听到昌言的话后 , 于是颇为自喜 。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 , 再次来到了京城,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 , 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 , 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 。
我自思忖 , 孩童时代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笳煞蚧钭挪蝗サ苯?nbsp;, 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对我说:“出了国境之后 , 住宿在驿亭 。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 。
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 。”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 , 多为这类事情 。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 。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糯畲壕蹙闯鍪沟矫岸偃?nbsp;, 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 。现在的匈奴(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 。孟子说:“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 。”更何况对待外族呢!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 。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是什么关系

注释①石昌言:即石扬休 。字昌言,宋代眉州人 。少孤力学,登进士 。累官刑部员外郎 , 知制诰 。仁宗朝上疏力请广言路,尊儒术,防壅蔽,禁奢侈 。其言皆有益于国,时人称之 。石、苏两家均眉州大户,世有通家之谊 。昌言进举,洵方五岁 。昌言出使契丹,为契丹国母生辰寿,在嘉祐元年(1056)八月 。引本应作序,苏洵父名序,避家讳而改 。
②大旆(pèi):一种末端呈燕尾状之大旗 。
③彭任:宋代岳池人 。庆历初富弼使辽,任与偕行 , 道次语弼曰:“朝廷所谓书词,万一与口传异 , 将何以对?”启视果不同,弼即驰还朝,更书而去 。
④冒顿(mò dú):汉初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 。
【作品鉴赏】 该文作于嘉祐元年九月,是一篇赠序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八月 , 刑部员外郎、知制诰石扬休(字昌言)出使北国前往契丹,庆贺契丹国母生辰 。苏洵给他这篇赠序(因为苏洵之父名序,不称序改称引),就是让他借鉴历史经验,不怕强敌威胁 , 发扬民族正气,夺取外交胜利 。
文章首段回忆他们之间的亲密交往 , 感佩扬休奉使强虏实现平生抱负,寄于莫大信任 , 充满劝勉之情;二段回顾历史情况 , 剖析强虏本质 , 指出藐视强虏是唯一正确的态度 。文章用语简炼 , 仅在这数百言间 , 就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不得不成为令人敬仰的大家风范 。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是什么关系

作者介绍 苏洵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是什么关系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 ,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 ,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 , 世称“三苏” , 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 , 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是什么关系

本 名 苏洵 字 号 字明允自号老泉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 出生时间 1009年5月22日 去世时间 1066年5月21日 主要作品《权书》《衡论》《嘉祐集》
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
职 位 官吏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