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刘伯温故里在哪里 历史人物刘伯温简介


明朝大臣刘伯温故里在哪里 历史人物刘伯温简介

刘伯温 – 简介
中国明初大臣 , 文学家、军事家 。字伯温 。浙江青田人 。元至顺间举进士 。博通经史 , 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 。他上书陈述时务18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 。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 。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 。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大封功臣,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朱元璋比之为张良 。刘基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 , 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 , 人莫能测 。四年,赐归 。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 。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 。后涂节谓其死实为胡惟庸投药所致 。刘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
刘伯温 – 家族历史
据有关文献记载,刘基的先祖是丰沛(今江苏一带)人 , 后迁往鄜延(今陕西一带) 。北宋灭亡,刘基的七世祖刘光世“南渡”到临安(今杭州一带),据周群教授考证,刘光世到江南后,虽也“屡屡迁寓”,“ 但大致不出今浙江境内” 。刘光世之子尧仁后迁居丽水竹洲,而刘尧仁之子,也就是刘基的五世祖刘集卜居当时的青田县南田武阳,至此刘集一支就在南田一带繁衍生息,现南田武阳还有“宋处士刘集墓” 。刘基的曾祖刘濠、祖父刘庭槐、父亲刘爚和刘基都生长在南田武阳 。
元武宗至大四年刘基出生于江浙行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旧属青田县九都武阳村) 。为了纪念刘基,后世把这个村加上旁边一些村划分为文成县(因刘基谥号是文成公) 。刘基的父亲刘熵为人正直,才智出众,10岁时,就和祖父刘濠一起设谋挽救了许多同邑人的性命 。原来,南宋灭亡后,青田县一带的起义军也相继被元军围剿四散,潜伏下来 。元朝统治者为了斩草除根,巩固他们的政权,派浙东道宣慰副使苟贴儿在青田县调查反元义军的情况 。他们在叛徒李熊的提供下,造了一个黑名册,准备上报朝廷,予以镇压 。这个黑名册,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性命 。苟贴儿路过武阳村时,受到著名乡绅刘濠一家的丰盛款待,并留他们在家里过夜 。刘濠将苟贴儿灌醉,偷出黑名册烧掉,然后亲自点火烧毁了自家的祖屋 。他们故作慌乱的样子,从大火中救出苟贴儿 。苟贴儿自知饮酒误事,所幸死里脱生,对刘家感激不尽 。青田县人对刘家不惜财产智救同胞的义举十分钦佩 。刘熵后来成为当时的名儒,当过遂昌县(今属浙江)教谕(县学校长) 。他40多岁时,生子刘基,视之如掌上明珠 。他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对爱子的培养上,从而使刘基受到良好的教育 。
刘伯温 – 生平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出山 。此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 , 于色 。朱元璋大喜 , 专设礼贤馆款待 。从此 , 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 。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外 , 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竽宫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
被朱元璋聘至应天(南京),充任谋臣后,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陈时务18策,提供了好几着关键性的军事策略,如先灭陈友谅,与张士诚、方国珍暂时妥协,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的建策 。为朱元璋采纳 。朱元璋先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多按刘基的计策行事 。二十四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刘基为太史令 。二十七年,升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 又为朱元璋谋划制定北伐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 。其间共参与军机八年 , 筹划全局 , 有定策之功 。洪武三年封诚意伯 。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 , 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 。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 。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 , 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 。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 。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 。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
历史上真实的刘基并非神仙,不过按今天的头衔 , 可算是哲学家、谋略家、文学家、军事理论家、易学家、天文学家等 , 其著述也广泛涉及到了这些方面 , “所为文章 , 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明史点·列传十六》),其《郁离子》想象诡异,寓意深远 , 有如《庄子》,《百战奇略》更是兵书宝典(后人对是否伯温所作尚有争议),天文历数方面有《天文秘略》,卜筮方面有《观象玩占》传世,此外还著有历书《玉洞金书》一卷,《注灵棋经》二卷,《解皇极经世稽览图》十八卷 。颇为奇特的是,和羽扇纶巾、谈笑自若的传统学士名臣儒雅潇洒的形象不同,刘伯温身着布衣,威猛刚烈,“虬髯 , 貌修伟 , 慷慨有大节 , 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 。”全然一副梁山好汉的模样 。
按运筹帷帷的功绩,刘伯温理当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为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和邓愈 。这些人除常遇春之子常茂是追封外,其他都是最早追随朱元璋出生入死,征战疆场的“哥们” , 尽管朱元璋对刘伯温“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 , 曰:‘吾子房也 。’”(《明史列传16》),但那是有所请教 , 是一种姿态而已 。可能是出于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身为文盲老粗的朱元璋对文化人有一种内心的反感,尽管刘基以及陶安、秦从龙、朱升、范常等文人对朱元璋平定天下起的重要作用丝毫不亚于厮杀战场的武将 。当然,补偿还是有的,为安抚刘伯温,朱元璋下令青田不加赋税,“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 。”后来又“累欲进基爵,基固辞不受 。”(《明史·列传十六》)
刘伯温虽才华盖世 , 胸有韬略,并非政治家 。是性情中人,不会为逃避乱世纷争,躲起来一门心思做个人研究 。而且他心地至诚,性格正直刚烈,嫉恶如仇,天下太平之后,也根本不适合混迹于官场 。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为丞相 , 刘伯温的回答是:“臣疾恶太甚 , 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 。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 。”可惜,一入侯门深如海,已没有了退出的余地了 。
即帝位后的朱元璋,心态开始发生变化,“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这是所有帝王的一贯思维,只不过在朱元璋那儿更变本加厉,更刻薄寡情 。本来第一个要收拾的是独揽大权的丞相李善长 , 因为李嫉恨刘伯温,朱元璋就选择刘伯温充当杀手 。“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明史列传16》)尽管刘伯温说得都是大道理,不过他心里应该明白 , 让他出来收拾李善长 , 既是利用,也是试探他的忠诚度 。他一旦受命或可减轻朱元璋的猜疑,然而,唇亡则齿寒,此例一开,以后朱元璋对待开国功臣元老就会换另外一副面孔 , 此等不义之举 , 按刘伯温的个性是绝不可为的 。正因为如此,第二年他就请退,告老还乡了 。
刘伯温虽归老于乡,但朱元璋疑忌之心很强,人不在身边反觉难以掌控,更欲除之而后快 。刘伯温也知道朱元璋对他不会就此放心的 , 所以他的儿子留京为官,算是人质 。而且朱元璋每年岁暮都将退休的刘基之子琏、宋濂之子允载、叶琛之子永道、胡深之子伯机等召去京师,接见于便殿 , 嘘寒问暖,“亲加训诲,燕语如家人 。”故此 , 退隐后的刘伯温异常低调 , “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明史》记载有这样一件事 , 青田县令因久仰刘伯温大名 , 想瞻仰一下尊容,“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 。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茆舍,炊黍饭令 。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 。”基惊起称民,谢去 , 终不复见 。”即便如此 , 最终还是未逃脱朱元璋的算计 。
朝廷方面 , 李善长为朱元璋所忌,已经自动退休,胡惟庸与李善长同乡,因李的举荐而成为丞相 。其实,早在洪武二年 , 朱元璋曾就李善长外另一丞相人选问题征询过刘伯温的意见,刘就不看好胡惟庸,评价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 。胡惟庸因此对刘伯温怀恨在心 。后来终于在朱元璋暗助下得到了一次报复的机会 。当时瓯、闽间有一条狭长的地域叫谈洋,该地区是盐贩、盗贼聚集的地方,方国珍便是从这起兵反叛的 。刘基委托儿子刘琏上奏 , 建议应在该地区设立巡检司以控制管辖该地,使那里的刁民无机可乘,不能互相勾结或胁迫戍边士兵一道出逃反叛 。胡惟庸使刑部尚书吴云弹刻刘基,反指淡洋踞山临海,有君王之气.刘基想要谋取作为自己的墓地,当地百姓不答应,便想要在那里设置巡检司为难当地民众,才导致该地区形势迅速恶化 。
朱元璋不置可否,只是命令下传此文让刘伯温知晓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胁迫,如果没有合适的反应,谋反的罪名就会临头 。刘伯温于是只好赴京亲自上朝拜见朱元璋,但朱元璋又全然不过问此事,刘伯温既不能辨白 , 又不敢离京 。不久病发 。此时胡惟庸携带补药前来探望病情 。刘基吃了胡惟庸拿来的药后,顿时感到有如拳头大小的石头般的硬物堵塞在胸口 。刘基又利用空闲时间奏明了朱元璋.朱元璋依旧不过问 。三个月后 , 病情恶化 。朱元璋派人前去问候刘基,得知他已不能起床了,便让他乘坐传送公文的船返回青田家乡 。不久后去世 。
毒杀刘基,这是后来胡惟庸的一大罪状,但下毒是否为朱元璋的授意,已成悬疑 。出自朱元璋的授意可能性极大 。首先,刘基死于洪武八年四月,胡惟庸进中书省是洪武六年七月 , 那时胡入相时间不长,地位并不稳固,还处在“考察期”,又有汪广洋牵制,未必能够胆大妄为到这个程度 。胡惟庸虽然嫉恨刘伯温,但并无深仇大恨,弹刻刘基的奏章也强词夺理,没有能令人信服依据,如果没有来自皇帝方面的一些默许,本身就有诬告嫌疑 , 很可能反过来惹火上身 。更何况刘伯温已归隐 , 不可能对其地位权势构成威胁,做下毒这种风险很大而毫无回报的事,对身居丞相高位 , 且以精明干练著称的胡惟庸而言,应该还不至于笨到这个程度 。再者,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 , 李文忠、徐达也是这样因病受到探望和赠药之后便不明不白的死掉的 。关于李文忠之死,《明史》载:“十六年冬遂得疾 。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 。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当然 , 淮安侯也逃不过抄家灭门的命运 。至于徐达,“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 。明年二月,病笃 , 遂卒,年五十四 。”野史说,拜朱元璋的一只蒸鹅所赐 。此外 , 与胡惟庸同为丞相汪广洋因否认胡惟庸毒杀了刘伯温 , 在被贬途中被赐毒而死 。
刘伯温之死仅仅是一个开始 。五年之后,大清算终于来了 。始于追查他的死因的胡惟庸案发生于的洪武十三年,最终的罪名则是不可饶恕的谋反 。“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实际数目远高于此,因为被杀的都是以家族为单位 , 杀一人也就是杀一家 。坐胡案死的有李善长、朱亮祖二国公二十列侯,身为太子老师的宋濂虽免于死罪,但死于流放途中 。十三年后 , 又有蓝玉案发生于洪武二十六年,坐蓝案死的有傅有德等一公十三侯二伯及诛连被杀者又一万五千人 。朱元璋铢杀屠戮,用恐怖手段造成了至高无上,森严可怖的皇权 。为朱姓江山的永固,所摧残的不仅仅是功臣的性命,更有国家民族的元气和活力 。
刘基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人杰地灵,孕育着文成千百年的历史文化 。千古人豪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 , 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 。现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诸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 。此外,全县尚拥有新石器遗址、宋朝古窑址、摩崖石刻、古寺、古墓、古牌坊、革命纪念地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
刘伯温 – 个人评价
刘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 著作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百战奇略》、《神机致理兵法心要》及论述军械火器的著作《火龙神器阵法》等书 。
刘伯温 – 家族成员
刘基的祖上可以追溯至七世祖刘延庆,再之前的难以稽考,只知刘氏一族是聚居于丰沛一带 。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 , 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 。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
刘光世 , 字平叔,刘延庆次子,官至太师杨国公 。
刘尧仁 , 是一位甘于淡泊、品德清高的读书人,不愿作官,隐居不出 , 甚至把住家由临安迁至竹洲,远离尘嚣 , 课子自误,躬自食 。
刘集,受父亲影向,没有出任官职 , 将刘家迁至青田的武阳,于是刘氏以青田人自称 。以实践仁义自我要求,敦勉子孙遵行祖先与先圣先贤所训神的仁义之道 。
刘濠,曾义救反元义士林融及多位义民,而让自家烧毁,之后人们甚至预言 , 这样的义行,将会为后代子孙带来福泽 。
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
刘炝,字如晦 , 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
刘琏,刘基长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洪武十年(1377年),与胡惟庸的党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亡 。
刘璟,刘基次子,生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后因对明成祖直言:“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被捕入狱,在狱中自缢身亡 。
刘伯温 – 历史功绩
刘基的历史功绩在于能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帮助朱元璋勇敢地担负起统一中国这一伟大任务 。他主要干了如下六件大事:
(1)帮助国主朱元璋废小明王而自立 。朱元璋是郭子兴的部将,子兴死后 , 小明王韩林儿封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朱元璋借用龙凤年号,名义上受小明王节制 。在攻克南京,据淮河江左地区,下浙江后,朱元璋被手下奉为吴国公,置江南行中书?。?仍奉韩林儿 。岁首 , 中书省设御座行礼,独基不拜 。曰:“牧竖耳 , 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所谓天命,就是要朱元璋有雄心壮志、大展宏图、担负起打天下建立新王朝的使命 。
(2)协助朱元璋制订“征讨大计” 。朱元璋起于淮右,渡江后,势力发展较快,但仍只局限于浙江一带,且东有张士诚 , 西有陈友谅,均为劲敌,稍有不慎 , 就有败亡之危 。当时许多人认为张士诚据有苏湖富饶地区,宜先攻取 。但刘基认为“士诚自守虏 , 不足虑;友谅劫主协下,名号不正 , 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 。陈氏灭 , 张氏势孤,一举可定 。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朱元璋采用了这战略决策,遂成帝业 。
(3)在重大战役中,或运筹帷幄 , 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 。刘基因谙韬略,通天文地理 , 故往往“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 , 人莫能测” 。如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精兵三十万 , 战舰五千只,攻下太平,进驻采石矶,直逼金陵 , 势甚器张 。当时朱元璋驻金附守兵仅十万余 。由于双方力量对悬殊大,朱元璋军中文武大臣乱成一团: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放弃应天,保存实力再作计较;有的主张出击,一决雌雄……独刘基一人张目不言,朱元璋就把他请到自己的卧室,征求意见 。刘基说:“主张投降和逃跑者,应杀头治罪,因他们不看大好形势,散布失败情绪 。事实上,陈友谅自以为兵强势众,又打了几次胜仗,更是志得意满,目空一切 。我们就利用他的骄傲情绪,设下埋伏,使计诱其深入,一鼓可破 。”朱元璋听了刘基这番独见后,乃定征伐之计 。刘基勇气奋发,计划立就:首先遣人诈降,使康茂才诱陈友谅夜来劫城,并约定陈友谅至江东木桥边呼“老康”为联络信号 。陈友谅不知是计 , 结果点精兵三十万,行至江东桥边,并无木桥,是座铁桥,使人呼“老康”,又无人答应 。正在疑惑间,又突遇暴雨,四下伏兵齐出击,陈友谅鼠窜狼奔,败退至江边 。谁知原有渡江用的战舰,刘基以计尽将拘掠,仅留破般三百只于江边 。陈友谅败军争先逃渡,行至江中,又突闻火炮声,破船连人沉没一半多 。结果全歼陈友谅主力军,挫败陈的锐气 , 乘胜收复太平,攻下安庆、信州、兖州 。陈友谅只得带领剩余的伤卒败将仓惶地逃回汉阳 。
三年后(1363年7月),陈友谅重整旗鼓,号称百万,再度与朱元璋在鄱阳湖中作生死存亡的大决战 。在这胜负的关键时刻,刘基始终和朱元璋在一条船上参与军机,运筹帷幄 。一次,他忽然发现水鸟惊飞,刘基预知这是陈友谅的船队集中力量向朱元璋的指挥船开火,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立即拉起朱元璋转到另一条船上,当他们还未坐定,原来那条船已被陈友谅火炮打得粉碎 。当时陈看到朱元璋的指挥船已被打沉,大喜过望 。不料朱元璋仍在指挥战斗 , 士兵越战越勇,最后大败陈友谅 , 陈也在这次水战中败死 。这次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 历史上称为鄱阳湖之战 。
(4)洪武开国之前,1366年受命卜地拓建南京城;1367年授太史令,上戍申大统历,并与李善长、杨宪、傅献、陶安等一起定律令 。平定张士诚后,有张昶者使人上书称颂功德 , 劝朱元璋及时行乐,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 。”及时提醒朱元璋“居安思危” 。
(5)洪武开国以后,刘基奏立《军卫法》,提出“宽以待民与严惩贪吏”的主张 , 肃纲纪,整吏治 , 严惩贪枉 。如中书省都事李彬坐贪纵罪,虽丞相李善长出面替其义子说情 , 刘基仍将李彬奏斩 。刘基还谏止营建东都,提醒朱元璋不要轻敌 。奏曰:“凤阳虽帝乡 , 非建都地也;王保保<扩郭铁机>未可轻也 。”
(6)六十一岁告老还乡,劝朱元璋“霜雪之后 , 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 , 宜少济以宽大 。”临终前遗嘱次子仲璟,待胡惟庸败后上奏朱元璋:“夫为政宽猛如循环 , 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联络 。”
以上六件大事,前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打天下,后三件可谓帮助朱元璋巩固天下 。说明刘基是位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 。他既是开国功臣 , 也是治国良臣 。
刘伯温 – 故居
刘基故居位于今天的文成县南田镇,刘基上五代均住此 。
【明朝大臣刘伯温故里在哪里 历史人物刘伯温简介】刘基故居为五开间 。1311年6月15日,刘基生于此;1375年4月16日死于此 。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 , 石臼等用物 。《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 , 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 。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 。基方濯足 , 令从子引入茅舍 。”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 品格的高尚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