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君子?《论语》中是这样说的:
君子
是温文尔雅、博古通今的学者?
是为国为民、侠义凛然的忠臣?
亦或是质朴善良、留守初心的芸芸众生?
古语有言:“翩翩君子 , 温润如玉 。”
“君子”是中华民族理想的人格标准 , 是为人处世的至纯境界 。
也是至圣先师孔圣人修炼一生所追求的目标 。
一部两万字的《论语》,“君子”一词就出现了百余次 。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一句《论语》可治家 。”
今日就跟随着《论语》,解读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真君子”吧!
《论语·里仁》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意思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容易走上邪路 。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也就是说 , 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所想是有所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 。
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 规矩、法度,不得逾界,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 。
君子心怀天下,小人自私自利 。
这也是历代仁人志士一生都在追寻这个目标 。
就比如北宋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
一生都贯彻了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范公的那一颗心装的尽是天下君民 。
《论语·颜渊》有言:“君子不忧不惧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孔子的学生司马牛曾经在课堂上提问,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回答道:“不忧愁,不恐惧,问心无愧便是君子”
俗话说得好:“知者不惑 。”
繁华世界选择太多,人的欲望无止无尽,人们容易迷失在花花世界之中,慌乱了心扉 。
只有当人们明白如何取舍,人们的内心选择能力才能更加坚定 。
而这样的人不受负累,内心必定坦然胸怀仁义,必然无比仁厚 。
亦只有这样的人 , 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
当人们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时会拥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 。
他们内心完满、富足 , 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
《论语·述而》有言:“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孔子求学上进,直到晚年还孜孜不倦,刻苦勤奋地学习 , 这句话就是他对自己的评价 。
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
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 , 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
孔子对于学问这件事从来都不曾迷糊对待 。
在《论语·宪问》中他把做学问的境界下了定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意思是古人学习圣贤之道只是为了提高自己,今人学习则是希望将圣贤之道讲给更多人听 。
真正尊崇学问的人,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 。
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 , 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 。
这也正是孔子一生都在践行的事情 。
《论语?里仁》有言:“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这是孔子在勉励后辈向有贤德的人学习 。
意思是,“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努力向他学习 , 做到和他一样;看见德行有亏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是否有同样的缺点 。”
其实,“贤”与“不贤”正是人们追求人生目标的不同方向 。
而“思齐”和“自省”,则是人们自身不断进步的动力 。
唐太宗李世民知人善任,举用贤良,能够从贤者身上汲取优点 。
《旧唐书·魏徵传》记录着他对魏征的评价:“以铜为镜 ,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意思是说,以铜镜自照,可以整理好衣帽;以历史为镜子,可以从中看清楚朝代兴衰的缘由;把别人当成镜子,可以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优劣得失 。
李世民作为君王,尚且能“见贤思齐”,而大多数芸芸众生却迷失在自己构建的世界当中 。
“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和谐的 。
【论语中关于君子的相关论述 何为君子之道解释】君子的理想人格存在于当下,也应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