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欧阳修写了一篇《六一居士传》 。他说自己将要退休于颍水之上,所以由原来的“醉翁”号改名为“六一居士”号 。
欧阳修为何更名“六一居士”?为什么要改变称号呢?他自己答客人道,他家里有藏书一万卷 , 金石遗文一千卷 , 还“有琴一张 , 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再加上“以吾一翁”,便是“六一”了 。至于“居士”,则是有德有才的文人雅士自称 。
【重读《六一居士传》有感 欧阳修是因为消极悲观而辞官吗】那么,欧阳修取这个名号的初衷何在?客人以为他是想逃避名声 , 而欧阳修说,名声是不可以逃脱的,也不必要逃避 , 他取这个号,只是“聊以志吾之乐尔” 。
欧阳修自24岁应试及第后,步入仕途,一生做官,虽多次起落,然能做到相当于现今国务院副总理或部长级的刑部、兵部尚书、参知政事等职,说明他官运亨通,也颇能说明他久在官场给他带来的心身劳累 。
他取“六一居士”名号,是表明自己想过晚年的乐趣 。这种在书中,在琴中,在棋中,在古玩中 , 在酒中的乐趣是说不尽的,当得意于五种物件而忘形时,“泰山在前而不见 , 疾雷破柱而不惊,……未足喻其乐且适也 。”
欧阳修叹息自己被世事拖累太多,官车、官服、印绶和忧患思虑使他的身体和内心俱感疲惫 , “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 , 尚何暇于五物哉”?因此写这篇文章前3年,他就向皇帝请求告老还乡,可是皇帝还要派他用?。蛔妓厝?。现在写了这篇文章,大概后来皇帝也看到了被感动了,于是一年后准许其离职了 。
为什么说欧阳修想回归田园不是消极悲观所致重新读了通篇的《六一居士传》后,我在想,《六一居士传》中流露出来的,并不是欧阳修晚年消极悲观 , 对官场生活已十分厌倦的思想,恰恰相反,这是欧阳修功成名就后,想回归田园 , 安享晚年的真实心态 。
欧阳修在《传》中表达出来的愿望应该是真心实意的 。
欧阳修64岁写这篇自传,之前漫长的40年,他修身、做官、著书 , 都如愿了,他就算称不上圣人,也应该称得上贤人 。照他在《送徐无党南归序》里所说,“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
欧阳修不是奸臣庸臣,曾因协助范仲淹改革而触犯保守派大官僚利益被贬 , 说明他能修身立德;他仕途也坎坷,但每到一处都兢兢业业治理所辖,如治滁州,第二年便使百姓喝上了泉水,说明他能做事立功;他一生写了500多篇散文和一部《新五代史》等等,说明他能著书立言 。
至于后人称其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开一代新风,逾四世不朽”,更是从他立言立功方面对他的高度评价 。
三者都做到了,那么还需要做什么呢?欧阳修最后的聪慧便体现在借“五物”之乐寓安度余生之意 。他不想再在年老体弱的时候在官场上折腾了,他深知如果自己过分贪“荣禄”就会“自食其言” 。
欧阳修提出辞职的其它原因我还想 , 聪明者如范蠡,愚笨者如文仲 。欧阳修适时提出辞职,也许还有几个重要原因,与他为避祸害而早生回归念头不无关系!
一个是治平元年(1064年)开始,围绕着宋英宗对其生父濮安懿王的称呼问题,朝廷臣僚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而持久的争论,这就是“濮议之争” 。晚年的欧阳修,深深地卷入了这场论争的旋涡 , 并为此背上种种骂名 。
二个是其妻堂弟薜宗孺犯事获罪,欧阳修没有帮助他 , 引起薜的怨恨,就造谣诬告欧阳修乱搞男女关系 , 虽然后来皇帝替他雪了冤,可一时毁谤之声还是响于朝中 。
这种沉痛的心灵创伤 , 肯定给他留下厚厚的阴影,是他几年后提出离职的重要源头之一 。
另外可能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促使他急于脱离官?。何跄辏?069年) , 王安石开始实行变法,司马光、苏轼等人反对变法 。而这3人都和欧阳修有着特殊的关系 。
王安石是当初欧阳修亲自举荐当京官的;司马光与欧阳修的友谊非同一般;苏轼更不用说了,是欧阳修嫡系门生 。
他们卷入了变法与反变法斗争之中,作为欧阳修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自然是置身其外 。
如果说,这篇《传》跟当时政局有联系的话,便是其中的一句:“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见,迅雷劈破柱子也不惊慌 。”欧阳修顾不得朝廷风雷激荡了,还是过自己的快乐和舒适的生活吧!
欧阳修在此《传》中,说到了离职的三点理由:“少而仕 , 老而休”;曾经被朝廷任用,但没有什么政绩;年老多病 。
他的辞职理由既恳切又谦虚,皇帝放还了他,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遗憾的是,写了这篇文章后的第三年,他便在琴棋书酒之乐中长逝,享年65岁 。
重读了他的《六一居士传》,不禁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借他的一首词为本文的结束:
浪淘沙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 , 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