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闻啼鸟的前一句是春眠不觉晓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全文: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 , 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早春诗 。
雨水时节,春雨霏霏,滋润万物 , 诗人们蛰伏已久的诗情也被眼前的春风春雨所唤醒,从而有了动人缱绻的《春晓》 。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听觉来描写春天 , 新颖独特,超凡脱俗,令人耳目一新 。
在《千家诗》中,这首诗位列第二首,第一首为《登鹳鹊楼》 。一个在黄河岸畔,一个在长江之滨,一南一北,盛唐的两位诗人相隔千里,将祖国的大好河山,诉至笔端 , 共同绘就出一幅美丽的盛唐画卷,大气磅礴,柔丽至* 。
“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这两句是说,春天的觉真好睡 , 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到处都能听到啁啾的鸟鸣声 。这是写“早春之美好” 。
“春眠”,言时间为春天 。“不觉”二字,使人感受到春天是美好,不冷也不热 , 就连睡觉都那么舒服 。一觉天亮,似乎正是早春给诗人带来的美好体验 。“处处” , 言万物复苏,感受春意盎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
一个“闻”字 , 与下文“风雨声”相呼应,说明诗人是通过听觉来感受早春的美好 。虽然诗人没有出门看春景但从这些叽叽喳喳的鸟儿声中,就已经感受到了生机盎然的春景了 。这种写法 , 给人一种无比阔大的空间感,也给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不正面写春,却一语道破春之美、春之闹、春之新 。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这两句是说,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 , 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这是写“早春之易逝” 。
“夜来风雨声”,而诗人却一夜酣睡,说明这风雨并不是狂风暴雨 , 而是轻柔细雨 , 淅淅沥沥,反而让诗人睡得更香 。诗人听到了雨声,却并没有因为雨声而睡不着 , 反而睡得更踏实,因为他知道春天来了,不只在眼前 , 更在他的心里,他的梦中 。
“花落知多少”,只是诗人的想象 , 与“处处闻啼鸟”感受春意一样,皆意在言外,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花落”二字,又给人时间流逝之感,花开花落,春归春去,我们理应珍惜春光 , 不负韶华 。当然,这一句还有一层深意 , 即美好事物不常在,所谓“花无百日红”,因而更要“怜取眼前人” 。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早春诗 处处闻啼鸟的前一句是什么古诗】时光催促着年华老去 , 我们更应奋发有为,积*进取,在春天播种 , 才能在秋天收获 。
纵览全诗,想象丰富,妙趣横生 , 意境绝美,余味悠长,一幅多情春晓图跃然纸上,令人身临其境 , 心存美好,是为咏早春诗中的千古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