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之乱其实非常有意思 , 因为王敦第一次叛乱的时候士族是默许的,但是第二次的时候就遭到士族的强烈反击 。
为啥士族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而且王敦为什么要发起叛乱?最关键的是王敦发起了叛乱 , 为啥他堂弟王导不支持?
其实通过王敦之乱我们就能看出东晋内部最大的问题,那就是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的矛盾 , 王敦之乱其实就是门阀政治和皇权政治的初次交锋 。
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的矛盾促成了王敦之乱
司马睿在江南的威望其实也不怎么样,东晋的建立可以说全靠着琅琊王氏的支撑,当时王导负责朝廷内部政策以及平衡南北士人的矛盾;王敦负责掌管军事部队 , 抵挡北方少数民族的冲击 。
【东晋王敦之乱王导为何不阻止 王敦之乱是怎么回事】在建立东晋这件事上,司马睿负责出名,王氏负责出力,所以东晋初期的格局就是:“王与马,共天下” 。
但是东晋建立之后就出现了问题,该采纳哪种政治理念?法制还是德治?皇权政治还是门阀政治?
皇帝当然是想采纳皇权政治了,因此司马睿开始强化法制、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并且重用寒门人士(刘隗、刁协)、其他士族 。
但是此举遭到了士族的抵制,这个士族不止琅琊王氏,颍川庾氏也不满意 。为什么?因为西晋的意识形态是儒家,主张以孝治理天下,士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特权 。
但是现在东晋要改变意识形态,要走法家的路子,士族指定不能同意 。
在《世说新语》中有一条记载,司马睿给太子一本《韩非子》,韩非子就是法家代表人物啊,很明显司马睿通过隔空喊话的方式透露出东晋要走法家的路子了 。
但是庾亮直接说:“申(申不害)韩(韩非子)冷酷无情,败坏社会风气,殿下不用去读 。”
很明显 , 在意识形态上颍川庾氏和琅琊王氏穿一条裤子,那就是坚决走儒家的路子,杜绝东晋统治者走法家的路子 。
原因很简单,儒家吹捧的是:“刑不上大夫 , 礼不下庶民”,只有做到这点了,士族才会有特权,才会永远保持自身的特权 。
意识形态之争衍生了政治格局之争,也就是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的矛盾 。皇帝希望通过强化法制过渡为皇权政治,但是士族希望保持原有格局 , 将门阀政治巩固下去 。
围绕着一点,你能看清很多问题,王敦之乱其实就是皇权政治与门阀政治的初次交锋 。司马睿通过扶持寒门人士打击琅琊王氏,这一点惹怒了王敦 。
但是王敦并没有直接反抗,他试图拉拢刘隗,让敌人变成朋友 。但是刘隗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一旦接受了王敦的拉拢,那皇帝肯定不会放过他 , 所以拒绝了王敦的拉拢 。
此时王敦和司马睿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司马睿担心王敦狗急跳墙,所以让刘隗、戴渊领兵出镇,说是防范胡人,其实就是针对王敦 。
祖逖去世之后 , 司马睿就失去了一大军事臂膀,其他将领威望、兵力都远弱与王敦,因此王敦决定发起叛乱 。
王敦的口号就是“清君侧”,也就是针对刘隗等人的,并且表示只要杀了刘隗就会撤军 。
对于此事各界态度也有点意思,首先皇帝肯定是大怒,这没什么说的;琅琊王氏中有部分人反对王敦,比如王导 。
但是也有人支持王敦 , 比如王含闻讯投王敦 。士族大多都是默许了王敦,温峤直言:“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
也就是说士族认为王敦此举是为了保持门阀政治,专门针对皇权发起的叛乱,也不算过分 。
看到了吗,这帮人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皇帝 , 只不过是想保持门阀政治罢了,都想掐断皇权政治的苗头 。
第一次王敦之乱的过程
王敦的地盘是荆州,荆州西边有巴蜀割据势力,北边有少数民族政权,荆州又非常富庶,在这种情况下荆州统治者必须有强有力的武装,不然很容易被吞并 。
但是拥有强有力的武装后荆州就很容易成为扬州的威胁,要知道荆州在长江上游,顺江直下到扬州(建康)根本就没什么压力 。
永昌元年 , 王敦正式举兵向建康开赴,同时王敦拉拢甘卓 。
但是甘卓并没有支持王敦 , 反而选择攻击王敦 。甘卓此举得到朝廷的赞许,并且被任命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梁州军事 。
王敦派魏又攻打长沙城,长沙守将司马承要求甘卓攻打王敦,但是甘卓让司马承攻打沔口断王敦退路 , 就这样双方谁也没说服谁,错失了宝贵的机会 。
于此同时建康城内也出现了政治矛盾,那就是刘隗等人要求司马睿铲除琅琊王氏 。按照法律,琅琊王氏的王敦造反,那必定要诛杀三族 。
但是如果杀了王导,那王敦肯罢休吗?现在尚且有谈判的余地 , 诛杀琅琊王氏之后那还有谈判余地吗?
最后司马睿拒绝诛杀琅琊王氏,并且让王导做前锋大都督 , 准备迎战王敦 。事实上王导的军事才能远不如王敦,双方的交锋王导输的一塌糊涂 。
王敦兵临石头城的时候 , 原本打算攻击金城,也就是刘隗 。但是王敦下属认为刘隗不好打 , 不如攻打石头城,毕竟周札的威望震慑不住士兵,容易克服 。
于是王敦进攻石头城,周札选择开城门投降 。司马睿让王导等人攻打石头城,但是都被王敦打败了 。
刘隗、刁协兵败后去见司马睿,司马睿让他们赶紧跑,结果刁协没跑成,头被人送给了王敦,刘隗则是跑到后赵 。
随后司马睿让百官去石头城见王敦 , 并且升任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 。
之后王敦攻破建康之后还想废了太子,以便自己专权 。
但是士族对此事比较反对 , 曾经支持他的温峤也极力反对,其原因就是避免琅琊王氏一家独大 。
这个温峤就是士族的风向标,先是支持琅琊王氏掐断皇权政治的苗头,但是又阻止琅琊王氏一家独大 。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 , 那么王敦也不会第二次叛乱 。
但问题就在于第一次叛乱的时候王敦杀了周札、甘卓、张茂等士人,周札是南方士人的代表,“吴士贵盛,莫与为比”,对江南士族统治进行了严厉打击 。
同时专权时期大力提拔琅琊王氏以及心腹,导致北、南方士族上升通道变窄 。而且此时司马睿也死了,原本太子(司马绍)上位 。
王敦曾经想废了司马绍,他与司马绍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于是司马绍开始扶持外援(郗鉴)、反对王敦的士族 。王敦其实也拉拢过郗鉴,但是双方政治理念不和,所以没能站在同一阵线 。
王敦的手下劝王敦杀了郗鉴,但是顾及到郗鉴是流民帅的地位,王敦放弃了 。此事警醒了郗鉴 , 郗鉴开始和司马绍密谋讨伐王敦 。
第二次王敦之乱的过程
王敦病越来越重,朝廷的讨伐计划也在持续酝酿 。在这种情况下,王敦让王应(王敦侄子)做武卫将军 , 下属问王敦升天之后是否拥戴王应 。但是王敦认为王应驾驭不住局面,很难成大事 。
所以提出了三个计策:
上策:放弃兵权 , 回归朝廷 。
中策:退守武昌,拥兵自守 。
下策:发动叛乱 , 颠覆朝廷 。
王敦把颠覆朝廷列为下策,很明显王敦认为这帮人成不了事 , 第一次叛乱是基于王敦的影响力才成功的,但是此时王敦已经快死了,而且士族也不太支持他,这种情况下很难成功 。
司马绍得知王敦病重之后决定讨伐王敦,命王导为大都督、温峤守石头城、郗鉴都督从驾诸军事、苏峻、刘遐、王邃、祖约、陶瞻等人 , 加入讨伐王敦的行列 。
当时王导带领王氏子弟为王敦发丧,众人以为王敦死了 , 一时间士气大增 。王敦虽然想要领兵作战,但是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了 , 只能眼睁睁看着前线兵败 。
最后王敦因病去世,王应秘不发丧 , 但是王应并没有做出任何防范措施,只能节节败退 , 后续就是王敦下属被杀、王含溺水而死、王敦尸首被挂在建康,自此王敦之乱彻底结束 。
王敦虽然死了,但是王导却啥事没有,琅琊王氏仍旧站在统治高层 。
王敦之乱的影响
王敦之乱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后赵趁东晋内斗时期占领了徐州、兖州、豫州等土地 , 同时因为平定王敦之乱产生了一批新权贵,比如苏峻 。
苏峻获赏之后野心急剧膨胀,最后导致苏峻之乱出现 。但是对司马氏来说 , 皇权并没有得到延伸,皇权政治仍旧是一个梦 。
南北士族吃了王敦的尸体 , 填补了王敦系被铲除后的政治空白 。同时这批人矢志不移的坚定门阀政治、阻挡士族一家独大,之后谢安打击桓氏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