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记载孔子对自己的评价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
2、“三十而立”,意即到了三十岁才懂得要立志做一件事情,即我这一生做什么,就像今天的年轻人确定做什么专业一样 。一般人二十岁就确立了,孔子迟了,爱玩 , 他去当吹鼓手去了 。直到三十岁才醒悟要干正事 。
3、“四十而不惑”,三十岁确立了要干正事 , 干什么正事呢?今天想干这,明天想干那,拿不定主意,有疑惑 。意即直到四十岁才不犹豫,才不疑惑 。才坚定要干“兴灭国,继绝氏,举逸民”、“克已复礼”的大事 。这个“不惑”,是指对自己的理想、志向、所认定的事业的不疑惑,不三心二意 。不是对任何事物、任何道理的不疑惑 。
4、“五十而知天命” , 四十岁坚定了目标,竞竞业业干到五十岁,在鲁国当大司寇 , 极力去“克己复礼”,但是也没干成,这是天命?。〔皇俏也慌Α⒉蛔ㄐ闹轮景 。∫饧次迨暌裁淮锏侥勘晡也胖勒馐翘煲獍 。〔⒉皇俏迨昴苤捞斓囊庵?。
5、“六十而耳顺” , 大志向没实现,埋怨的,挖苦的 , 污辱的,耻笑的,等等 , 都来了,甚至有的骂孔子是“丧家之犬” 。听得人心烦意乱,五脏六腑充斥着怨恨之气,直到六十岁才听着那些话感到无所谓 , 听着只像没听着的,意即到了六十岁什么话听起来都心情顺畅,不生气 。都无所谓 。
【二十而立三十不惑论语】6、“七十而随心所欲 , 不逾矩”,大志向未实现,孔子便去研究《周易》 , 修订《春秋》,一至到了七十岁,这时侯孔子的心理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说话、做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 也不会违反道德,违反周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