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重阳节是传统节日,现今也称为“老人节”,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 人们会通过各种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其中一项习俗就是赏菊和食重阳糕来达到养生的效果 。那么 , 唐代的重阳糕是什么样的?重阳糕上为什么要插彩旗呢?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 。
文章插图
唐代的重阳糕是什么样的
唐代的重阳糕是什么样的,我们不得其详,只见到文献中提到一种叫“麻葛糕”的重阳糕,见于唐代张九龄等撰的《唐六典》卷四《膳部》中 。后世有些地方也沿用“麻葛糕”这一名称 。如江苏《仪真县志》:
重阳旧事有茱萸佩囊 , 今俗相馈用麻葛糕 。仪邑则以糖秫杂糅为之,市鬻标以彩幡 , 供小儿嬉戏 。
到了宋代,重阳节之时人们很看重食糕,遂使重阳糕成了节日的重头戏 , “重阳糕”这个名称就是宋人提出来的 。宋代吕原明的《岁时杂记》中介绍说:
二社、重阳尚糕,而重阳为盛 。大率以枣为之,或加以栗,亦有用肉者 。
时人对重阳糕的讲究可说是极尽雕琢粉饰之能事,不但用料繁多,而且造型考究 , 俨然是一件工艺美术品,与今日之生日蛋糕相比 , 有过之而无不及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说:九月九日 , 首都汴京的饮食店用糖面蒸糕,上面撒上猪肉、羊肉、鸭肉等肉丝,插上小彩旗,“名曰重阳糕”,人们相互馈送 。宋代周密的《乾淳岁时记·重九》中介绍的重阳糕除了撒上各种肉丝、插上彩旗外,还要点缀上石榴籽,上面还要塑上一只狮子 。宋人这种重阳糕上撒肉丝的做法到明清时期仍然流行着 。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中:
重九日,人家糜栗粉和糯米伴蜜蒸糕,铺以肉缕,标以彩旗,问遗亲戚 。
由于重阳糕色彩斑斓,所以后世又称为花糕,花糕上插的小彩旗叫花糕旗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
九月九日……面饼种枣栗其面,星星然,曰花糕 。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 。
花糕的做法多种多样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说当时北京流行的花糕有两种 。一种是用糖面蒸的,中间夹了各种水果?。?两层三层不等,属于比较高档的重阳糕 。另一种只是在蒸糕上点缀上星星点点的红枣或栗子 , 是比较普通的花糕 。其实就全国范围来看,花糕的做法和造型花样繁多 。河北遵化地区的重阳糕有九层之多,一层比一层?。窬偶侗λ?上面嵌有枣、栗 。江苏清河地区的重阳糕上喜欢塑两只羊,湖北荆州地区则喜欢塑上几只鹿,所以他们把重阳糕称为“鹿糕” 。这种放置动物面塑的做法自然是从宋代放置狮子的做法沿袭而来的 。山西的重阳糕以枣泥、银杏、松子、杏仁等为馅,每铺一层面夹一层馅,做成九层,象征“九重天”;也有的在糕点上做两只小羊,寓“重阳”之意 。
重阳糕上为什么要插彩旗呢?
重阳节是个避邪的节日,人们在这天采取的行为大都跟避邪的动机有关,重阳糕装饰成五色是为了避邪 。重阳糕上做狮子也是为了借狮子的威名恫吓邪恶,这跟官府及富贵人家门前立上一对石狮子守护门庭的用意是相通的 。至于做成羊或鹿的造型,那是后世重阳喜庆观念浓厚之后出现的现象,是纳福祈祥的民俗心理的物化表现 。彩旗原本要插多面各种不同颜色的小旗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九月九日,“蜜煎局以五色米粉塑成狮蛮 , 以小彩旗簇之” 。“簇之”即很多的意思 , 是为了形成五色的视觉效果 。后世一直有重阳糕上插彩旗的做法,但一般只插一两面红旗 。如江苏《松江府志》:
【唐代的重阳糕是什么样的 重阳糕上为什么要插彩旗呢_】九月九日蒸重阳糕 , 标以红纸旗 。
这是彩旗的本意消磨以后出现的简便做法,在习俗的奉行者眼里,大约只有装饰的意义了 。
重阳糕不光自家吃,也在亲友之间互相馈送 。元末熊梦祥《析津志》记大都风俗云:
九月九日都中以面为糕,馈遗,作重阳节 。
山西有些地方很讲究给新女婿送重阳糕,送者之间还互相攀比,以附送的东西多而豪华为荣,致使有些贫寒人家借款送糕 。皇帝也在重阳日给百官赏赐花糕宴 。明代孙国敉在《燕都游览志》记载:
重九日敕赐百官花糕宴 。
既然是花糕宴,主角自然是花糕,想必有多种花色口味的花糕 , 否则难以成宴 。
街市上有不少卖重阳糕的摊点,卖糕人头上还带着吉祥的字样 。由于“糕”与“高”谐音,所以人们还用重阳糕寄托万事俱高的心愿 。重阳节大清早,父母把一片重阳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祝福说:“愿儿百事俱高 。”连说三遍 。他们相信这样会给儿女带来好运 。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唐代的重阳糕是什么样的,重阳糕上为什么要插彩旗呢”内容 ,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