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秋拜月不止于人对月亮、还有对祖先 , 对自然的祭拜 。因为正是从自然界,人类获取了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所以中秋拜月的习俗是经过很多层的变化才留存至今的,那么中秋拜月习俗的历史变迁如何?中秋节俗拜月的记载有哪些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
文章插图
中秋拜月习俗的历史变迁
唐代初步形成了中秋节,但是这时候人们过中秋主要是饮酒赏月 , 没见到关于中秋拜月的记载 。
宋代中秋节有了拜月的民间习俗,不过当时的拜月在中秋节俗中并不重要,也不普遍,仪式远不如后世郑重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 , 宋代拜月主要是少男少女对月祝祷、许愿 。据宋代金盈之所写的《新编醉翁谈录》卷四《八月》记载:
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 。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澹伫妆饰 , 则愿貌似嫦娥,员(圆)如皓月 。
当时有人作诗说:“时人莫讶登科早,只为嫦娥爱少年 。”意思是说大家不要惊讶别人考取功名太早 , 那是因为嫦娥喜欢少年 。书里还记载了一个传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个叫无盐的女子 , 是天下最丑的女人,因为幼年拜月 , 后来因德行好被选入皇宫,但皇帝因为她貌丑,没有跟她同房 。又一次,皇上在赏月时看到她 , 见她姿色异常美丽,就很喜欢她、宠爱她,并立她为皇后 。宋代诗人刘辰翁《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后不见月》词有“笑他拜月不曾圆”一句 , 是写中秋节下雨 , 雨后天上阴云不散,看不到月亮,儿女要拜月而不能 。按以上记载 , 宋时祭月与后世颇有不同,一是拜月者是少男少女 , 明清以后男不拜月,而拜月者以成年妇女为主;二是这时拜月仪式比较简略,没有准备食物作供品 。而且拜月是在赏月活动中发生的,不是像后世那样有专门的拜月仪式,也不是各地普遍都搞的仪式 。
宋代拜月没有见到婚后妇女祈子的记载 , 但是宋时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录》里有这样的话:“旧传是夜月色明朗,则兔弄影而孕,生子必多 , 海滨老蚌吐纳月影,则多产明珠 , 比明年采珠捕兔者,卜此夕为验 。”说那些养兔采珠的人,在这天晚上占卜,很灵验:兔子在月光下玩耍而受孕,将来一定生很多小兔子;海滨老蚌在月影下张合吐纳,就能产很多明珠 。这里也是说月神主生殖的意思,不过没说主管人的生育,而是管兔子和蚌的生育,这可能是因为月中有玉兔的传说和圆月如明珠的缘故 。
中秋节俗拜月的记载
明代拜月在中秋节俗中所占的位置有了大幅提升,同时赏月习俗衰退了 。在明代刘侗、于奕正所著的记述当时北京风俗的《帝京景物略》里有对中秋节的大段描述,其中没有对赏月的记载,取而代之的是对祭月的详细记载 。可以说,拜月祈福是明清时期中秋最隆重的内容 。《帝京景物略》对中秋是这样描述的:
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 。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 。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纸小者三寸 , 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 。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 , 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 , 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 。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 。
这是该书中记述中秋的完整内容 。大意是:八月十五日祭月,用来祭祀的瓜果、月饼一定是圆的 。西瓜要切成犬牙交错的莲花形状 。从街面纸铺里买的月光纸,上面画着满月像,有月光菩萨盘腿坐在莲花上 。莲花下面是月宫,里面一个玉兔拿着药杵像人一样站着捣药 。月光纸小的高三寸,大的有一丈高 。有的月光纸非常精致,金光灿烂,五彩缤纷 。在家院里摆设月光牌位 , 冲着月亮出来的方向上供、叩拜,然后烧掉月光纸,撤了供品,并把供品分给家里每一个人 。亲戚之间互相赠送月饼和瓜果 。有的月饼很大,直径达二尺 。中秋前已婚妇女有回娘家的 , 八月十五这天一定要回到丈夫家,叫作团圆节 。这段所写中秋习俗的中心内容是祭祀月光神 , 其次是家人团圆、吃月饼瓜果,再次是亲友互赠月饼瓜果 。
清代沿袭明代习俗,中秋拜月习俗更加兴盛,而赏月习俗更为少见 。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近代 。随着近代科学思想的普及,拜月被视为迷信落后行为,在城市里销声匿迹,在乡村一些地方还有遗风 。
【中秋拜月习俗的历史变迁 中秋节俗拜月的记载_】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中秋拜月习俗的历史变迁,中秋节俗拜月的记载”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