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或知尔的如翻译 如或知尔的如什么意思


「先进篇第十一」26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求 , 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 , 如五六十,求也为之 , 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 愿为小相焉 。
点 , 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 ,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 ,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 。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 。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 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座旁陪伴 。
孔子说:因我略微年长于你们,请勿因此(而不敢放言) 。你们平常总说‘无人知我’ 。若真有人赏识你们,则将如何?
子路连忙答道:若有千乘之国,受到大国的威胁,外有战祸 , 内连灾荒 。这样的国家若让我治理 , 只要数年,可使民众有勇(以御外侮),且知立国之方(以去饥馑) 。孔子听罢微微一笑 。
(孔子问):冉求,你又如何?冉有回答道:若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之地让我治理 , 只要数年,可以使民丰足 。至于礼乐教化 , 则有待君子行之 。
(孔子问):公西赤,你又如何?公西华回答道:我不敢说有能力治国,但是愿意学习 。在祭祀或外事活动中 , 我愿穿礼服戴礼帽,作一位小司仪 。
(孔子问):曾点,你又如何?此时鼓瑟之声渐稀,曾晢咚地放下琴瑟 , 起身答道:我与他们三位的志趣不同 。
孔子说:那又何妨?只是各言其志而已 。曾皙说:暮春三月之时,我愿换上春天的衣服,跟大人孩子们一起,嬉戏于沂河之水,临风于舞雩之坛,再尽情歌咏而归 。孔子喟然叹道:我赞同曾点!
(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三人先走了,曾晳后来才走 。曾皙问:他们三人说得如何?孔子说:也就是各言其志罢了 。
曾皙说:老师为何要笑仲由?孔子说:治国要以礼 。(子路不甚知礼 , 但却说要治国) 。他说话不谦虚,所以我笑他 。
(曾皙问):哦 。那冉求就不是在说治国吗?(孔子说):怎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之地就不是国呢?
(曾皙问):哦 。那公西赤就不是在说治国吗?(孔子说):祭祀和外事活动不是诸侯之事又是什么?若公西赤作小司仪,那谁能作大司仪呢?
【注释】
【如或知尔的如翻译 如或知尔的如什么意思】子路、冉有、公西华,即仲由、冉求、公西赤 。三人皆孔子弟子,在本篇第22章也曾同时出现 , 已有介绍 。
曾皙,即曾点,字子皙,故又称曾皙 。曾参之父,孔子早年弟子,小孔子六岁 。
侍坐,尊长坐,余人在旁或站或坐相陪 。本章只能确定曾皙是坐着的,因其开始时在鼓瑟 , 被孔子问到后才起身作答 。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我略微年长于你们 。以,因为,由于;一日,非确指一天 , 而是指少数,故作略微解;长乎尔,即年长于你等 。
毋吾以也 , 指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 。也有解作我已无用的,今不从 。
居,平日,平时 。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赏识你们 。或,有人;知,赏识 。
何以,如何 。
率尔,轻率、急切 。
千乘之国,拥有千辆兵车之大国 。乘音圣,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古时用乘的数量来衡量国家战力的强弱,就如现代用飞机、舰船、坦克的数量来衡量国家的战力一样 。
摄,通慑 。威胁,使恐惧 。
加之以师旅,指遭受战祸 。师旅,为古时的军队编制 。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 。后泛指军队,也用以指代战事 。
因之以饥馑,再加上灾荒 。因,连接,增添,积累;饥馑,灾荒 , 荒年 。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 。
由也为之,让仲由去治理该国 。由,即仲由;为,治理 , 管理 。
比及三年,等数年之后 。比音必 , 等到;三年,非确指三年 , 而是指数年 。
方,应指国家存立之方 。通常是解作义方,但孔子说子路只是具臣,其并不甚明义,故不从义方之解 。
哂,音审,微笑或讥笑 。此处应指微笑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 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之地 。方,见方,即长宽相等的正方形;如,或者 。
如其,至于 。
俟 , 等待 。
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或相互会见,相当于现代的外事活动 。
端章甫,礼服礼帽 。端,古时的礼服;章甫,古时的礼帽 。
相 , 赞礼人,司仪 。
鼓瑟希 , 指鼓瑟之声渐稀 。希同稀 。
铿尔,把琴放下时发出的声音 。铿,碰撞,碰撞之声 。
舍瑟而作,放下琴瑟起身 。作,起也 。起立以示恭敬 。
撰,才志、志趣 。
伤,妨碍 。类似用法如无伤大雅 。
莫,同暮 。莫春即暮春、季春,指阴历三月的春之末,此时天气渐暖 。
春服既成,已换成春天的衣服 。暮春三月之前,北方春寒料峭,仍需穿着冬衣 。至暮春三月天气转暖之后,方可换成春服,故曰春服既成 。
冠者,满二十岁的成年男子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之礼 , 以示成年 。
童子,与冠者相对,指未成年人 。
五六人六七人,皆非确指其数,而是指多数 , 可译作们 。
浴乎沂,在沂水嬉戏 。?。?洗澡 。但暮春时水温仍很低,并不适合在河水中沐浴 。此处可能是指戏水;沂音夷,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 。
舞雩,鲁国求雨的祭坛,在今曲阜县东 。雩音于,古代求雨的一种祭祀 。行祭时设坛命女巫为舞,故称舞雩 。
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 。与 , 赞同、赞许;点 , 即曾点 。
其言不让,他说话不谦虚 。让,谦也,此处指谦虚 。通常是解作谦让,今不从 。
唯 , 应答之声,表示是或知道了 。类似用法如唯唯诺诺 。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国家 。
【评析】
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参见《善读「论语」5.8》) 。对照本章内容,可知冉求和公西赤皆有自知之明,所言亦足够客观谦抑 。比如 , 公西赤说非曰能之,愿学焉,就是有自知之明;说愿为小相,则是自谦 。而冉求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则是有自知之明 , 而非因为自谦 。冉求虽极富才干,却不甚明义,曾帮季氏敛财,对季氏的违礼之举也不加劝阻,为此曾受到过孔子极为严厉的批评 。冉求既不能以道事君,自然也就无能行礼乐教化 。故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子路曾问:子行三军,则谁与?孔子回答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 , 好谋而成者也(参见《善读「论语」7.11》) 。子路虽然好勇力,但为人鲁莽少谋,徒有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匹夫之勇,而无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将帅之才,所以并不适合统领三军 。但子路勇而果决,行动力超强,却是征收兵员、整修武备的绝佳人?。枪首釉豢墒怪纹涓?。
子路自认可以治国,但孔子并不这么认为 。子曰为国以礼,这就要求为政者先要知礼;又曰礼以行义,这就要求为政者尚须明义 。而子路不智 , 不智则无以明义,不明义则无以知礼 , 不知礼则无以为国 。事实上 , 孔子认为子路只堪为干办具体事务的具臣 , 而不堪为明礼义知行止的大臣(参见《善读「论语」11.24》) 。既不堪为大臣,自也不堪为国 。明明只有整治军备之能,偏偏自诩治国理政之才 。孔子因而认为子路所言高估了自己,是不谦虚的表现,是故哂之 。
子路、冉求和公西赤所言,总而言之就是强国足民 。曾点虽然没有这三人的志向 , 但孔子还是对其所言表示赞同 。因为曾点所描绘的人民生活安康、心灵自在的景象,显然比强国足民更加接近儒家仁道政治所要达成的目标 。
另有一解认为,孔子之所以赞同曾点,是因其所言合于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主张 。道可行即行道于世,不可行则藏道于身 。用之则行绝非贪恋权位,也不为施展才干而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舍之则藏亦非独善其身,而是为待时而用故传承香火、教化民众 。孔子之时,天下无道已久 。孔子周游列国,本欲以道事君 , 却无一处能行其道,孔子遂不可则止,隐居办学,传道天下以为后世之用 。而曾点所言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恰恰描述了隐居游学之趣 , 暗合了孔子提示弟子们能行能藏的用意,是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此说亦可从 。
如或知尔的如翻译 如或知尔的如什么意思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