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为保和殿 。“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宇宙间万物和谐 , 意为保持心志纯一 , 共享天下和谐 。
保和殿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 , 高29.50米 。屋顶为重檐歇山式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 。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 。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 。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 , 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 , 显得华贵富丽 。殿内中部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 。宝座上方悬挂有乾隆帝御笔“皇建有极”扁,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准则 。东西两梢间为暖阁 , 安板门两扇 , 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 。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减去了将殿内前檐6根金柱,开阔了空间 。
保和殿前丹陛石
明代,举行朝典前,皇帝从乾清宫升至此殿更衣 。保和殿在清朝初年还曾做过皇帝寝宫,清初,后三宫修复前顺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 。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 , 顺治帝的大婚也在此举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 。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 。
保和殿内景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这里成为“殿试”考场的固定场所 。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科举考试是皇帝选拔国家官员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起源于隋代,结束于清末,延续1300余年 。考试分文科和武科两种,每三年进行一次 。文科考试分为4级:第一级叫童试,在县城举行 , 考中者称为秀才;第二级叫乡试,在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三级叫会试,在京城的贡院进行,考中者称为贡生;最高一级叫殿试,在保和殿进行,参加者称为进士 。进士又分三甲,前三名称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后两甲为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 。一个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之后,首先要中秀才 。中了秀才就是读书人 。秀才要去省会城市参加“乡试” , 考中为举人 。举人们还要到京城的国子监去考“会试”,然后才有资格到这座宫殿参加“殿试” 。“殿”就是指保和殿 。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第二,第三名称为榜眼和探花,其他被录取者称“进士” 。前三名可以从午门正中的门洞走出紫禁城,表示皇帝对他们的恩宠 。金榜题名的读书人寒窗十载,忍辱负重,为的是那金榜题名的霎那震颤,以及入朝为官后的功名仕途 , 以文治国的传统,施于天下 。
紫禁城
殿试后皇帝还要进行朝考、大考和考察,进一步优中选优 , 精中选精,遴选出翰林人才,直接提拔到皇帝身边工作 。清朝的官僚制度分为九个阶梯,谓之九品 。每一品有正从之别,称为“九品十八级” 。正一品为内阁大学士;正二品为六部尚书、地方都督、巡抚;三品至六品为地市级官员;七品至九品为县级官员 。九品以下称为“未入流” 。
保和殿
清代每年除夕和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赐藩国、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宴请新疆、蒙古的外藩王公和文武大臣,以示安抚 。新疆和蒙古是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民族关系特殊,朝廷的主要危险大多来自这两个地区 。清王朝自建国初期就不断征服和统一蒙古各部,后来更是武力与怀柔之道相结合,这就是康熙皇帝在塞外建避暑山庄的重要原因,年关宫廷赐宴也是怀柔之道的手段之一 。宴会时殿内每两人一桌,皇帝亲临,高坐龙椅,殿内举行宴会,殿外表演节目 。公主出嫁,皇帝也要在这里宴请亲家和朝廷三品以上大员 。
保和殿
保和殿月台上的铜缸
在保和殿后 , 有一个巨大的云龙石雕,为宫中石雕之最,俗称“大石雕” 。明初建造三大殿时雕刻,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凿去旧有的花纹重新雕刻 。石雕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重达200多吨 。四周为缠枝莲花纹,下部为海水江牙纹,中间雕刻飞云簇拥的九条蟠龙,象征天子“九五之尊” 。
大石雕
【保和殿外观特点 保和殿简介】这块石料是采自北京房山区的大石窝村 。500多年前的古代运输工具还没有能力将200多吨的石料搬动 。朝廷动用民夫2万多人 , 骡马1000多头 , 在冬天靠沿途挖井汲水,泼地结冰铺成冰道,一步步滑行,动用了两万多名民工、几千匹骡马,用了近一个月时间,耗银11万两,才把这块大石头运到紫禁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