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很常见的成语“醍醐灌顶”,形容一个人突然明白了什么,和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意思差不多,这个成语估计人人都会用,但要问“醍醐”是什么的时候,估计就没几个人知道了 。
上学的时候都以为是“醍醐灌顶”就是“提壶灌顶”,也就是开水浇头(小编读书的时候就是这么认为的) 。
那么“醍醐”到底什么意思呢?
醍醐有三个意思,一是美酒;二是从奶酪里精炼出来的油;三是佛性 。表面看这三个意思互不相干,实则他们关系紧密,一环扣一环 。
“醍醐”这两个字虽然生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酉”字旁,在甲骨文中“酉”的字形就是在一口缸里加上液体,所以他的意思就是酒坛子 。所以“酉”字旁的,一般都是和酒和酒坛有关,比如说酿 , 酗,酥,酱等等
但是“醍醐”二字,并非一生下来就是在一起的,中国很早的古书里就有“醍”,但很晚才出现“醐” 。“醍”的意思就是酒且主要指古代的红酒 。按照清浊分为“一泛齐,二澧齐,三盎齐,四醍齐,五沈齐” 。三号就是现代的白酒,四号就是黄酒或者红酒,五号就是清酒 。
“醐”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的时候,“醍醐”是一种绝世美食,指从酥酪中提取的油,源自于少数民族,《魏书西域列传》中就有记载 , 西域的悦般国有个风俗,每个人都要把头发剪成和眉毛齐平,然后在头发上涂上“醍醐”,一头秀发闪闪发光 , 可以到到很有创造力,把奶油当这里谁用 。佛经《大般涅槃经》记载:“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到熟酥,从熟酥到醍醐 , 醍醐最上” 。
不论如何提炼 , 总之为高精度的复杂过程 , 正因为醍醐的这个特性,所以才有了佛性这个意思 。南北朝的时候佛教迅猛发展,其中梵文有个词叫“mandala”音译为“曼陀罗”,但是音译还是不够,还需要一个汉语词汇来对应,“mandala”的意思是一切圣贤、功德的聚合之处,佛教里面引申为本质、精髓、佛性 。而不管本质、精髓还是佛性,都不是表面的东西 , 需要长时间的挖掘,修行,领悟才能够得到 。唐朝僧人在翻译的时候发现一个东西和mandala意思特别吻合,这个东西就是“醍醐”,因为领悟佛性本和制造醍醐一样难 。
【醍醐灌顶的真正含义那其中的醍醐到底是什么呢?】这样一来 , “醍醐”作为对一个梵语的翻译对照的词语,就有了第三个意思-佛性 。而“醍醐灌顶”也是建立在这个佛教含义之上,意思是:佛学的真谛好像突然降临到了头上,一下子都明白了,这个成语首次出现是在《维摩诘经讲经文》里:“令问维摩 , 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