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旦角的化妆方法



京剧中旦角的化妆方法



一、旦角的脸部基本化妆步骤


京剧的旦角,包括青衣、花旦、马刀旦、武旦,在演出前都要根据剧中所扮演的人物特点进行面部和头部的化妆与装饰 。
旦角的化妆分为拍底色、拍腮红、定妆、涂胭脂、画眼圈、画眉毛、画嘴唇、勒头、贴片子、梳扎、插戴头面等程序 。


1、拍底色:
底色由红、白色的化妆油彩调配成嫩肉色 。
底色的深浅要根据舞台灯光的强弱、人物的年龄、身份而加以区别 。
拍底色的顺序是先脑门、鼻子、下巴后拍两颊、两腮和脖子 。
要注意是拍底色,不是抹,而且一定要拍均匀 。
还要注意眉眼、鼻窝、嘴角、眼角等细小部位要面面俱到 , 既不要色彩太薄,露出皮肤本色,也不要太厚,如戴面具 。


2、涂腮红:
以大红色化妆油彩为主,略加玫瑰红色 。
方法是从眼窝、鼻梁两侧开始,压住眉毛,再由上而下、由中间向两侧 , 由深渐浅地均匀地拍打 , 直到与底色融为一色 。
以上眼皮部位为最红,要注意鼻梁、嘴角与底色衔接的部位要自然过渡,不要有明显的红白界线 。
涂腮红时在技巧上要注意根据脸型的特点加以变化,起到弥补缺陷、美化脸型的作用 。
如圆型脸可把腮红上下拉长;长型脸可把腮红向横向拉宽,再通过贴片子的技巧来帮助演员改变脸型的长短胖瘦 。


3、定妆:
即敷粉,在拍打的油彩上敷上一层薄薄的脂粉 , 可使油彩的造型固定在脸上 。
敷粉应先从脑门、鼻梁和底色部分开始,然后敷腮红部分,敷好后再用刷子轻轻掸去浮粉 。


4、涂胭脂:
用大红、荷花、赫红等颜色的胭脂涂在腮红的部位 。
方法是从眼窝和鼻梁两侧,眉毛以下开始 , 自上而下、由浅至深 。
重点要突出的是上眼皮,下眼皮和两颊要逐渐过渡到与底色一样的深浅 。
胭脂的作用是使面部色彩更加鲜艳 。


5、画眼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更是演员揭示人物心情的关键部位 。
所以画眼圈要画出生动的神韵来,才能起到烘托演员的表演的作用 。
同时 , 画眼圈也要根据演员的眼睛大小、脸型胖瘦 , 进行比例的夸张 。
画眼圈用的是眉笔或锅烟,从下眼皮画起,加宽上下眼圈的轮廓线 。
旦角演员基本是以风眼的形式,外眼角略往上挑,给人妩媚之感 。
眼小者,眼圈线可画得大一些;
眼大者,眼圈线可画得小一些;
眼圆者,眼圈可画得长一些;
眼长者,眼圈可画得圆一些;
两眼近的可以拉开距离;
两眼距离远的可以画得近一些 。


6、画眉毛:
即用锅烟和眉黑笔在原有的眉毛的基础上加以夸张 , 如青衣、花旦要画柳叶眉;
武旦、刀马旦要画剑眉;
彩旦要画八字眉 。
画眉毛的长短粗细曲直也要结合演员的脸型、五官的特点,从整体上进行协调和弥补 , 用锅烟打好的眉毛要有毛茸茸的立体感 。


7、画嘴唇:
即用大红油彩勾画上下嘴唇的轮廓 。
其画法即采取以演员的嘴唇进行相反相成的原理进行勾画:如嘴大的 , 可画小画?。?
嘴小的可画大画厚;
嘴鼓的 , 可画瘪;
嘴瘪的,可画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画嘴唇的美化作用 。


在化妆时还要注意人物与行当的差别,如:青衣要显得庄重、典雅,因此底色要浅一些 , 腮红的部位要小一些 , 颜色也要浅一些 , 柳叶眉、丹风眼 , 眼圈不要太重、太宽;
花旦大多年轻、活泼、天真 , 因此底色略深 , 腮红部位略大一些,要显示出青春的活力,眉毛要两头尖细,中间略、粗而弯,呈弦月型;
口型要小 , 呈圆型,嘴角略往上挑 。
有的花旦的印堂还要画一红点,显得天真,可爱;
武旦和刀马旦的底色要深一些,腮红的部位也要大一些,以表示人物妁健壮和勇敢 。


二、旦角的头部化妆


(一)强烈反差的贴片子艺术


《木兰辞》中云:“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早已经吟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审美理想 。
京剧旦角化妆的粉面、红唇、娥眉、凤眼、云鬓也把这种传统梳妆方法发展到极点 。
旦角俗称贴片子的技巧完善了京剧化妆的第二个步骤 。
京剧旦角贴片子可分为三个类型:


1、二柳:
是过去贴片子的重要方法 。
再加上齐眉穗把二柳贴成月亮门型,一般使用范围是古代仙女一类 。
两个大柳贴的前后位置,决定于演员的胖瘦,大柳的长短要根据脸型把不需要的部分盖住 , 齐眉穗留得不能太短 , 选中两眉的中间部位,脑门狭窄的要往上贴,露出脑门;
脑门大的要往下贴,以便遮盖,主要帮演员弥补缺陷 。


2、小弯、大柳:
是一般青衣、花旦角色最常用的贴法 。
旧时用纸胎涂生漆制成,十分粗糙 , 后改为人发 。
用刨花水梳理后贴在演员脸上,青衣要贴水折,挡住耳朵,左右手各刮一个比较吃功夫 。
小弯又分七个、五个两种,现多为七个小弯的一种 , 它的贴法是中间一个,其它六个分别以拱型贴在两边 。
这七个小弯的作用特别大,它排列的高低、疏密甚至可以决定演员的美丑,虽然有脸长可贴短,脸短可贴长的一般规律,更有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特殊效果 。它应该是经验和规律,程式与感觉的天成 。
一般传统戏旦角的小弯和大柳的贴法以鸭蛋形为标准 , 这里更需要结合演员、人物、行当的标准,综合把握 。


3、歪桃:
所谓歪桃片子是由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技术手段外化出来 。
而戏曲化妆的贴片子也服务于人物的性格特征 。
一般歪桃片子适用于泼辣旦角,如《巴落河》的九奶奶就是贴歪桃,以表示人物的豪爽、放浪的性格 。
歪桃片子由三个小弯和两个大柳组成,在脑门左边贴三个 , 右边用一个小片子弯成歪桃型,然后播花或戴齐眉穗 。
还有一种是禁婆,也大都贴歪桃片子,梳搭拉苏头 。


总之 , 戏曲的片子是和粉面构成强烈反差,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加上它流云一样弯弯的形式 , 构成了与脸部工整对比美的效果 , 产生了中国的、民族的、戏曲的内在韵律 。


(二)烘云托月的程式规范


有人讲京剧扮相和头面已走到了形式美的尽头,再也不能发展了,否则会影响对人物的创造 。
的确 , 近年来也有些泛形式美的趋势,但是京剧的扮相是有它的规律的 。
它应该是烘云托月式的手段,有利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符合人物身份的穿戴规则,达到塑造戏曲人物的目的 。


1、旦角扮相的规则:
传统戏的内容,大都是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 市井庶民的生活 。
依据历史、服装头饰产生了京剧旦角扮相的程式 。
如:青衣,在京剧中大都是正旦,扮相要端庄大方 , 眉眼的勾画要清秀,以鸭蛋形为一般标准 。
整体效果要雍容华贵,基本以戴点翠和银丁头面为主,根据人物、情节的变化决定头饰的变化,以戴红绒花、凤头桃为表示结婚、喜庆;以左戴茨菇叶为守寡、丧夫;右边留甩发为表示流浪、发配、疯癫的精神状态 , 还有个别青衣戏挽缕子 。


青衣戏在大头的梳理上,首先依照演员的条件来决定 。
大头梳的高、低、薄、厚、长、短的参照系数要结合演员的头型、身量比例来意会 。
梳出的头不撅不翘,和演员的头相符贴,有整体的感觉,当然大簪别的位置要准确 , 梳理后的鉴赏标准要象演员自己的头发做的一样 。
大头梳理后的下一道程序是戴头面,标准有三:剧中人物年龄、身份;悲、喜剧;行当 。
如:悲剧人物,虽然有的戏戴点翠头面,但也绝不是满天飞翠,还应让观众看出头饰的布局和造型 。
一般花旦多扮演天真活泼的少女或大家闺秀 , 所以颜色上要鲜艳夺目、光彩照人,她们大都梳抓髻大头,带辫子,抓髻的长短要根据演员的个头来决定,总起来说要适度 , 利于表演 。
头要梳得比青衣小些,头上抓髻还要打网子花,表示出她们未出阁的少女身份 。
少女头面的选择多以双光水钻为主,满头亮光闪闪,加上小凤桃子的点缀 , 十分明快亮丽 。
有些花旦戏还戴一个耳挖子,形成一个“半边翘” , 即半头草花,半头头面,也能产生一种“非工整的协调”,而后被人们沿袭下来形成一种程式 。


武旦、刀马旦,她们在剧中多扮演行侠仗义的英雄,表现形式也大多以武打为主,所以在装饰、戴头面上以少而轻为基本原则 。
大头要求小而紧衬,无论做任何高难度技巧也不至于忝头 。
其要领是:勒头要勒的位置准确,尺寸、筋劲掌握适度,研究演员的头型和技巧难度 , 考虑勒头的高低、松紧 , 这种尺度仍然是靠经验和感觉来判断的 。
继而,网子的大小要合适,底口要紧 , 在这种基础上梳出的头既刮净又不会散 。
然后就是关键的水纱了 , 水纱的底口也要吃紧,这样包出的头,任演员跌打翻扑绝不会忝头的 。
另外正面人物要插面牌、绣球,反面人物要插茨菇叶 , 右插绒球 。
反映神鬼戏中的武旦则要打彩球、戴额子,其颜色要与服装相配套 。
彩球要扎得花瓣均匀,绸子不歪不斜 , 三个球的尺寸相对应 。
还有的武戏要根据人物身份在头上捻犄子,方法是左右手各一根,在头上反复相系,留出两个犄角,以显示人物干练、素朴的性格和身份 。


彩旦 , 她们在剧中多扮演诙谐、逗哏、幽默的角色,当然正反面人物都有,我们要依据人物性格、年龄、身份来决定颜色和头饰,基本上正面人物的彩旦梳平三套蚂蚁鬏,反面人物梳苏州撅 , 带红辣椒,网子的颜色及小装饰因人物而定 。


2、旗头扮相要求:
旗头,在京剧中应用少,但它的梳法,旦角化妆师要必须掌握,它是难度较大的一种技术 。
旗头,来源于清朝,旗人妇女的头饰,搬上舞台的梳理技术是把生活原型适当加大,也更加艺术化了 。
如把旗人妇女的两把头改成青缎子制成,燕尾也是经艺术加工后 , 现于舞台上的样子 。
燕尾的生活依据是限制旗人妇女头部动作以显示她们的庄重,到了舞台上美化了脖子的暴露部分,在表现人物的气质上也是一个良好的手段 。
梳头的要领是:
首先打准旗头座的位置,既不能前倾也不能后仰,待旗发梳好后不能出现鼓包,用胳膊一量没缝、板平才称符合标准 。
除正面规定的三花外,其它的装饰、首饰要根据角色的身份和演员的条件饰戴 。
另外,清装旗头只有上朝时才戴穗子,这恐怕是遵从当时生活、宫廷规矩而设的程式吧 。


3、古装头的产生和应用:
古装头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创举 。
【京剧中旦角的化妆方法】它始于绘画《麻姑献寿图》,后梅先生又借鉴歌舞扮相,与戏曲头面结合,产生的一种新的梳妆、扮相形式 , 在当时反应强烈,突破了戏曲舞台仅梳大头的单一模式 。
古装头,主要是制作头套,当然要求长短、大小合适,而后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按角色年龄、身份和演员条件梳理出各种发髻和后边梳一至两个马尾式发型来 。
一般来讲 , 有身份的人物梳正髻为主;丫环、待女多梳偏髻 。
发髻的名称有:一头沉、二郎担、五梅花、凤看乌云、偏月多种 。
头上多以插戴小饰品为主 。


总之,头发的梳理 , 头面饰戴的原则应是烘云托月式的 。
要突出演员的扮相,角色的性格,人物的身份 , 而更重要的是利于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这是我们化 , 妆艺术所在 。
不能本末倒置地戴满头珠翠,梳得乱似涂鸦,就起不到为表演服务的作用了 。


随着历史的发展、艺术的进步,中国戏曲艺术也应产生自身的与社会发展同步的活力 。
化妆艺术也绝不是什么单纯技术性的工作,它是舞台美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灯光、服装、布景有着重要的关系 。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灯光技术的进步,给戏曲艺术的化妆也带来了许多新的课题,戏曲表演艺术的现实主义精神在逐步显现 , 也给化妆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 。
是保留传统亘古不变,还是随潮流而动,都是我们所研究的新问题 。
我想 , 戏曲艺术只有保留它的民族性,才能显示它的世界性,我们要把前人的财富完全继承下来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得以发展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