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原来是这些原因导致,你中几个?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普及,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客观上引发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是不是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太多,供过于求了呢?显然也不是 。在我国14亿多的人口中,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仍然偏低 。所以,从总体上讲,我国目前不应该存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岗位的问题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难呢?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原来是这些原因导致,你中几个?

1.“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

毕业生的求职观念和心理状态对就业存在着很大影响 。当前,不少毕业生的思想还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时代,认不清形势,职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缺乏对自我客观、科学的认识,对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环境条件等方面的期望值高于实际 , 在择业目标上与社会需求和自身能力形成巨大反差 , 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对其顺利就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原来是这些原因导致,你中几个?】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现在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毕业生诚实守信、勤奋敬业 , 而且还要求他们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也是用人单位看中的主要方面 。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综合素质,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 。因此,那些综合素质好、学习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 。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原来是这些原因导致,你中几个?

据温州人力资源网调查 , 企业人士和大学生都认为“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能力不足”是影响求职就业的最主要因素 。大学生在认知、技能层面上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有差距,在企业给大学生的建议中,“眼高手低”是企业最为诟病的一个缺点 。
社会价值取向的误导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毕业的就业择业观 。一些毕业生就业时过分追求高工资、高福利的大企业或者三资企业,不愿屈就于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不惜浪费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在校内外的招聘会上反反复复寻找企业;有的毕业生过分看重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意到基层、落后地区、低待遇和规模小的企业,特别是乡镇和私营企业工作,向往“驻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大城市,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有的毕业生在求职时只选择一个行业,相关行业根本不考虑 , 在各种招聘会上奔波,毫无目标地等待;有的毕业生则一味追求高工资和高待遇 。

2.大学生的就业结构不平衡

由于就业区域选择上存在着偏好,大学生就业结构总体上不平衡 , 突出表现为大学生求职时出现的“三多三少”现象,即东部多、西部少,城市多、农村少,外企多、私企少 。大学生即便在大城市里没工作,也不愿离开城市到西部、农村去,因而表现出地理上的不平衡性 。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原来是这些原因导致,你中几个?

另外,由于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长短线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解决,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甚至不同性别之间的就业都存在明显的差异 , 表现为结构性失衡 。男性、重点高校、本科以上学历和理工科毕业生比其他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研究生及高职生的就业率高于本科生的就业率,管理类、纯文科、纯理科专业的就业状况不理想 , 工科专业就业普遍较好 。

3.部分大学生的“软能力”不足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很多,“软能力”不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所谓硬能力,指知识、经验、技能等比较容易评估的素质;“软能力”是指创新、团队精神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质 。个人工作能力由多方面的因素组成,既有“硬能力”,也有“软能力” 。当然“硬能力”是立身之本 , 不能只注重“软能力”而“本末倒置”,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促使个人取得职业成功 。
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原来是这些原因导致,你中几个?

据我们的专业人士分析认为,一个单位招聘的员工有得体的礼仪和优雅的举止,是企业形象的外在表现 , 可为企业大大增色 。企业更愿意接受这样的人 。“软培训”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种市场需求 。培训超越了知识、技能培训范畴 , 更关注培训个体的深层需要,更贴近素质教育的本质 。大学生的培养问题中,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 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等“软能力”培育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提高大学生的“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高校很少关心大学生的“软能力”培养 , 特别是大学生并不清楚在求职前究竟应当具有什么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需要政府、大学、企业等部门单位的支持和帮助 , 比如大学开设相关课程提高“软能力”,学校、政府举办招聘模拟、企业提供职前实习等服务 。人才的成长是长期的 , 应从学校、生活中方方面面去留意,在生活中汲取营养 。

4.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不够畅通

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一定计划体制色彩 , 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 。一些中小型私营企业急需大学毕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却因解决不了大学生的户口、档案等问题而招不到人 。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链接 , 使得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渠道不够畅通,造成了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 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为了谋求一份工作而四处碰壁 。此外,在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 , 仍然存在“只进不出,只上不下”的现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铁饭碗”思想依然存在,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机会非常少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