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里,出现了许多光耀后世的良臣名将,也总会有一些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 。
秦之赵高 , 汉之董卓,唐之李林甫、杨国忠,宋之蔡元长、贾似道——这些人一旦出现在朝堂之上,其结果必然会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
而这些名字,无论是在后世史籍的白纸黑字上,还是街头巷尾的口耳相传中,抑或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加工里,都几乎成为了遗臭万年的代名词 。
但还从来没有哪一个奸臣,可以像秦桧这样,在持续上千年的时间里 , 被整个汉民族咬牙切齿的痛恨与不齿 。

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秦桧的一生,那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极致地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曾是热血青年

杭州栖霞岭下的岳王墓,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到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百多年的时间里,秦桧反绑双手的跪像,竟被反复重铸高达十一次 。
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而重铸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每隔一段时间,秦桧及其党羽的跪像,就会因为百姓愤怒地殴打、破坏,而被损毁得面目全非 。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千年以降,对岳飞的崇敬和对秦桧的不齿 , 几乎成为国人内心一种自发的情感共鸣 。
这种爱憎分明的强大力量,在造就了岳王庙香火鼎盛的同时 , 民间的滔天恨意也纷纷转移到没有生命的秦桧跪像之上 , 虽铜铁所铸亦不可挡,虽历经岁月却难以消磨 。
只是谁能想到,在后世如此引人憎恶的秦桧,也曾是个热血澎湃的爱国青年,在宋金交战之初,更是南宋朝堂上少有的、旗帜鲜明的主战派 。
靖康元年 , 金人南下侵宋,陈兵汴梁,除索要天价金银财帛外,更威胁北宋须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方肯罢兵 。
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兵临城下之际,北宋君臣惊慌失措 , 主张割地赔款的主和派在朝堂之上成为主流,仅有少数人执意抵抗,而这其中便有秦桧 。
但毕竟议和是大势所趋,主和的声音还是占据了上风 , 随后秦桧更是颇具黑色幽默的被朝廷指派为代表,前往金营求和 。
秦桧虽然人微言轻,但连续三次上奏,以“是行专为割地,与臣初议矛盾,失臣本心”为由,坚决辞去了这份有违初衷且饱含屈辱的差事 。
靖康二年(1127),金人卷土重来 , 汴梁城破北宋灭国 , 但金人为了更好地统治中原地区,便决定扶植张邦昌做傀儡皇帝 。
北兵临已拔之城,操生杀之柄 , 国破家亡之际,满朝文武几乎都噤若寒蝉,无人敢出言反对,只有秦桧不顾斧钺加身的危险,再次发声向金人“请存赵氏” 。
秦桧的“刺头”表现令金人相当不满,点名其必须作为俘虏跟随徽钦二宗北上,而其虽遭拘徙 , 但忠贞之心、慷慨之气,却颇受时人赞誉 。

疑点重重的归宋之旅

南宋建炎四年(1130)秋,囚禁于金国长达三年之久的秦桧,突然奇迹般地出现在了临安(杭州)街头 。
一时之间,历尽劫难又忠贞归国的秦桧瞬间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市井间的舆论甚至将他这次的南归 , 与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的苏武归汉相提并论 。
但“桧自言杀监己者,奔舟来归”——对于秦桧自述的逃跑过程,也有少数明眼人提出了质疑:
秦桧与何栗、孙傅、司马朴等北宋朝臣一同被拘,为何只有其一人侥幸逃脱?
再则 , 秦桧本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杀人夺舟已是不易,而从燕京到江南 , 相隔何止千里,一路之上金人却全无反应,岂不怪哉?
此后,秦桧不仅跋山涉水、逾河过海回到南方 , 甚至连同妻子仆从都一并安然带回,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这是当时的秦桧有能力办到的吗?
况且秦桧一行初抵宋境时 , 曾因为携带大量财物险遭边境守军谋财害命,这明显与其杀人劫舟后仓皇出逃的描述自相矛盾 。
哪怕许多年以后,关于秦桧出逃的是是非非 , 依然难以定论,但从其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我更愿意相信,秦桧实际上早已变节,而他的回归,不过是为金人充作内应而已 。因为只有这样 , 围绕这件事的种种疑问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
但遗憾的是,在当时,由于缺乏真凭实据,一切都只能是猜测,“疑点重重”的秦桧很快得到了重用,回归宋廷不到半年,便被高宗任命为礼部尚书,1131年又擢升右相 。
也正是从这时起 , 曾经矢志报国的秦桧开始逐渐黑化,屠龙少年正一步步变成可怕的恶龙 。

逐渐黑化的变节者

秦桧返朝入对,根据当时宋金频繁交战的情况 , 迫不及待地向宋高宗赵构建议,立即停止抵抗,与金人议和 , 并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并呈上草拟的和议书 。
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客观来说,宋高宗年轻时,并不是怯懦贪生之辈,汴梁被围,年轻的赵构便主动请缨为质出使金营 , 在刀斧环伺之下,依然是云淡风轻、毫无惧色 。
赵构的淡定让金人怀疑其并非皇子,坚决要求换人为质 , 这样,赵构才有了死里逃生的机会 。
而靖康之变后,包括徽钦二宗在内,所有的赵氏皇族几乎都被一网打?。?只有赵构作为硕果仅存的皇家血脉侥幸逃脱 。
也许是只有真正经历过战争 , 才能体会战争的可怕,一路南逃的赵构,急急如丧家之犬,惶惶似漏网之鱼,在金人“搜山检海捉赵构”的巨大心理攻势之下,所有的雄心壮志都在颠沛流离的逃生路上损失殆尽 。
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当泥马渡江的康王最终变成偏安杭州的宋高宗时,苟且偷生于东南一隅的赵构,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与秦桧的划江而治是不谋而合的 。
君臣意气相投,高宗甚至赞誉“桧朴忠过人,朕得之喜而不寐”,此后,秦桧顺理成章成为南宋与金国议和的总负责人 。
得势之后,秦桧继续着全方位黑化的过程,他卖官鬻爵、开门纳贿、堵塞言路、为所欲为 。
【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而关键是由于秦桧在议和中的“优异表现” , 宋金和约中还专门规定,南宋方面“不得辄更易大臣”,有了金人暗中撑腰,此后直到绍兴二十五年秦桧病死,南宋不仅没有更换宰相,而且不设次辅,这在两宋319年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
比起贪赃枉法、把持朝政这些奸臣标配的恶劣品质,为谋取私利而出卖国家利益,是最不能被原谅的,其危害性和对民族感情造成的伤害,也是难以估量的 。
回头再来看看秦桧提出的“南北自治”策略,表面看似公允,实则包藏祸心,划江而治的和议一旦达成,相当于南宋政府默认了江北大片敌占区的合法性,金人侵略所得变为既成事实,从此南宋在法理上放弃对北方的领土主张,再要北伐中原将出师无名 。
而“南自南,北自北”,这轻描淡写的六个字,不仅分裂了大宋锦绣河山,还抛弃了无数中原子民 。
好在距“靖康之变”不久,当时南宋上下充满了报仇雪耻、收复失地的呼声,主战派的力量还相当强大,高宗虽赞同秦桧的想法,但“梗于众议”,未敢贸然接受并付诸实施 。

构陷岳飞 , 罪大恶极

出卖祖国固然罪大恶极,但和冤杀岳飞比起来,这才是真正让秦桧遗臭万年的原因 。
岳飞是南宋最著名的抗金爱国将领,一生曾四次主持北伐,但在1141年最后一次北伐时,岳家军取得“朱仙镇大捷”,前锋已兵临北宋故都汴梁,在即将“直捣黄龙”的重要关口,秦桧因担心与金议和的大局被破会,怂恿赵构连下十二道金牌 , 勒令岳飞班师回朝 。
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南宋历史上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 , 就这样在岳飞的悲叹中化为泡影 。
但岳飞的存在,对于金国和秦桧而言,始终是心腹大患 。秦桧没有就此罢手,他先是授意谏官万俟l弹劾岳飞,其后又诬告岳飞谋反 , 最终,一代抗金名将 , 年仅三十九岁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冤杀于风波亭 。
然而,在岳飞蒙冤而死这件事上 , 竟然还有人替秦桧辩解,将争论的焦点引向宋高宗赵构 。
而为秦桧洗白的核心观点就是,欲置岳飞于死地的是宋高宗,作为臣子的秦桧 , 只不过是善于揣摩圣意,顺应君父行事而已 。
但我们应该看到,宋高宗并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相反 , 赵构在很多时候,都表现得极端没有主见 。
南宋初年,在是战是和的问题上,赵构经常左右摇摆 , 对于岳飞的态度,也是阴晴不定、晦暗难明 。
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如果从岳飞抗金到被赐死的整个过程中 , 秦桧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那么事情的结果会不会完全不同?
退一步来说,就算宋高宗真的想要岳飞去死 , 朝堂之上难道就只有这么一个聪明人能够明白皇帝的心思?为什么偏偏是你秦桧鞍前马后的充当帮凶?
如果非要争论主谋和帮凶,既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岳飞被含冤而死的定性 , 更无法为秦桧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洗白鸣冤 。
只能说明这时的秦桧,已经没有了善恶之分,为达目的他不介意损害国家利益 , 更不会在乎岳飞的生命
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两宋三百年的历史上,对外一直以憋屈、孱弱示人,好不容易出了个岳飞式的民族英雄,眼看有了直捣黄龙的机会,假设一下,如果没有秦桧这种小人,结局是否会完全不一样?
而且,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岳飞绝不仅仅是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统帅 , 他是一面旗帜、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内核 , 正是南宋所缺乏又最遭人诟病的坚毅、勇敢与抗争 。
宋朝 秦桧有多可恨——他的所作所为,几乎满足了人们对奸臣的所有想象

可恨的是,这样一面旗帜,敌人的刀枪箭矢无法伤他分毫,却被秦桧这样的小人亲手摧毁 。此后,还将岳飞的死 , 作为筹码,亲手促成了南宋历史上最耻辱的不平等条约《绍兴和议》的达成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