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刑时为何都在午时三刻,换个时间行不行?有人说,这个时间是北宋的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规定的 。当时,宋仁宗有一个国丈叫做庞洪 。庞洪又有一个女婿叫做王天华 。他仗着老丈人的这种地位 , 变得嚣张跋扈,一次,他为了得到边关元帅的位置,就使出了各种不入流的手段陷害竞争对手 。但很快,他的所作所为就暴露,大臣们纷纷弹劾他 。宋仁宗得知后十分愤怒,直接将其判处死刑 。
庞洪得知后,立即找到自己受宠的女儿,希望能够说情 。之后,庞妃在宋仁宗面前哭的梨花带雨,说尽了好话 。这才让宋仁宗心软 , 收回成命 。但没想到,在庞妃求情期间 。宋天华已经被处斩,身首异处了 。庞妃得知后,直接哭晕过去 。这可让宋仁宗十分心疼,于是他便颁布皇命,要求死刑犯都改在午时三刻问斩 。这也是午时三刻的来历 。
午时三刻
但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在这个时间段斩杀犯人可以实现阴阳平衡 。在古人看来,斩杀犯人是杀生之事,属阴 。为了冲淡煞气,必须要选择一天当中阳光最盛,温度最高的时刻 。而古人经过数千年的天象以及天意所记载的时间,推断出午时三刻就是白天中的最高峰 。
在这个时间段处决犯人,无论他生前做的恶有多大,在手起刀落的一瞬间,他们的罪孽就会消散 。除此之外,古人十分信奉鬼神 。在他们看来,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死后一定会化作厉鬼,只有在午时三刻处斩,才能让这些人的灵魂灰飞烟灭,不仅无法化身为厉鬼,甚至无法转世投胎 。从这一点来看,午时三刻问斩对犯人十分残忍 。
也正出于这一点,只有罪大恶极的犯人才会在午时三刻问斩 。而除了可以洗刷犯人的怨气外,午时三刻这个时间对刽子手也十分友好 。刽子手身为行刑人,身上沾染的煞气远超常人 。因此 , 他们也是人人避之不及的存在 。为了与常人无异,他们格外注重消除煞气 。因此,他们在行刑时必须身穿红衣,用艳丽的色彩来消除煞气 。但在古人看来,一旦遇到厉鬼,光靠红衣根本无法保命,
所以,刽子手也格外注意处决时间 。只有在午时三刻时,刽子手才可以用最足的阳气消除身上沾染的煞气,让其不会被冤魂袭扰 。其次,午时三刻处斩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善待还活着的囚犯 。民以食为天,午时三刻正好是饭点 。因此,在行刑前,会有人来询问犯人想要吃的食物,花费大力气为他们找来,让他们不报遗憾的上路 。这也叫做断头饭 。
而在午时三刻,在太阳的照射下,人填饱肚子就会昏昏欲睡 。这个时候的犯人反而会松懈下来,不在沉浸在即将被砍头的痛苦中 。转移注意力后,刽子手走到囚犯身后 , 手起刀落 , 瞬间带走囚犯的生命 。这样一来,可以极大的减缓死囚的痛苦 。最后一点就是为了对还活着的人造成震慑效果 。
古代处决犯人,选在午时三刻 , 此举有何好处?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处决犯人时 , 周围会围着大量的民众 。这也是官府有意为之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 , 他们特意将死刑犯押到了热闹的市井,让周围的百姓来围观 。此时,百姓们不是刚吃完饭就在正在买菜,见到这种场面后,纷纷赶来吃瓜 。在处刑时,刽子手的凶恶与犯人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带给百姓们极大的冲击 。这时候,他们的心中就会产生惧怕,从而不在作奸犯科,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从这三点来看,就知道午时三刻并不是随便规定的时间 , 里面有许多门道 。那么 , 这个午时三刻具体是几点呢?要想明白这一点,就要明白古人的计时方式是怎样的 。
在古代 , 由于没有钟表,他们的计时都是根据天象以及动物的作息方式来记录 。就比如鸡鸣表示天即将亮起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 被称为平旦,而吃早饭的时间则叫做朝时 。但这种计时方法范围太广,为了更加精确,古人又开始用铜壶滴漏来计时 。他们将每日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2个小时 。
之后,用天干地支来计时 , 从子时 , 也就是现在的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开始记录 。之后以此类推 。而午时 , 则是上午11点到下午1点 。午时又分为午初与午正,那么,处斩犯人究竟是哪个时间呢?午初三刻大约是现在的11点45分,而午正三刻是现在的12点45分 。处决犯人的午时三刻一般被认为是午正三刻 。
【古代斩首为什么要午时三刻?换个时间行不行?】那么,为什么是三刻,而不是二刻呢?俗话说,当一种事物达到顶峰时就会逐渐消散 。在阳光最盛的一刻过去 , 阴气就会逐渐升起 。因此,刽子手一定要在阳转阴之前完成行刑 。所以,午时三刻这一时间不可轻易更改 。而与午时三刻对应的还有一句话,那就是秋后问斩 。这些罪大恶极的犯人,为何不立即处斩,反而要拖着呢?难道他们就不怕囚犯趁此机会逃脱吗?其实,这个时间也是大有讲究的 。
汉朝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所谓其道 。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 , 类通也 。天人所同有也 。庆为春 , 赏为夏 , 罚为秋,刑为冬 。”这番话就是说,朝政中的决策应该与一年四季相互呼应 , 赏赐在春夏最好 , 处罚则在秋冬最好 。这样就可以做到天人合一 。古人由于科学技术并不发达,所以将上天视为万物的主宰,君主的一言一行必须要顺应天意 。因此,在董仲舒的这番话说出后 , 一国之君也认为秋冬之际,万物凋零,是处决犯人的最佳时期 。只有这样 。才能庇护本国,让诸事顺意
古人处决犯人时,为何一定要秋后问斩?
当古代抓到囚犯后,古人为了顺应天意,选择秋冬这一万物凋零的季节处决囚犯 。到唐朝时期,君主放宽了条件,一些小错不必遵守秋后问斩的规则 。但如果是罪大恶极的囚犯,一定要严格遵守这一规矩 。除此之外,秋后问斩也与当时百姓们的劳作时间有关 。在古代 , 北方一直是封建时代的经济政治中心 。因此,统治者们习惯用北方居民的生活习性来考虑问题 。在当时,北方百姓以种田为生 。为了养活一家人,老百姓很长时间都在农作 。但由于当时农业并不发达,播种过后 , 必须要等上一年,才能收成 。因此 , 只有在秋天,百姓才会有空闲的时间 。
而百姓空闲时,便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别的事 。也正因此 , 才会演变出秋后算账这个词语 。秋后问斩也是一样,这个时间段斩杀囚犯 , 围观的百姓非常多,见到这种残忍的场面后,许多百姓几天几夜无法睡眠,从而降低犯罪率 。最后一点,则是为了这些死刑犯考虑 。死刑作为最高的刑罚,必须要慎之又慎 。
如果一时不察 , 造成冤案 , 不仅是办案官员,朝廷都会被百姓的唾沫星子淹死 。因此 , 为了查明真相 , 会延长处刑的时间 。这样一来,办案官员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清查冤案错案,从而杜绝误判的结局 。那么,秋冬这么多月份,究竟几月适合行刑呢?纵观历史,就会发现每个朝代都有禁刑月 。
且都包括正月与六月 。正月,是万物更新的月份,因此 , 不宜杀伐,而六月是万物生长的最佳时机,因此,也被历代定为禁刑月 。而关于行刑月也不尽相同 。在汉朝与宋朝,行刑时间为7月到12月,共6个月 。明朝是秋风之后到立春之前 。清朝规定7月处决囚犯 。而在处刑时 , 历朝对当天的天气也有不同的要求 。就比如隋朝,行刑当天如果下雨一定不能行刑 。
而唐朝则有“十值日” , 每个月的这十天都不可以处决犯人 。除此之外,在举办大型祭祀、二十四节气以及节假日期间也不能执行死刑 。清朝则是规定在元旦 。上元节、端午等各个节日不得执行死刑 。除此之外 , 还有冬至前十天、后七日以及下至前五后三天都不能执行死刑 。清朝对这些日子极为看重,在混乱年代仍旧严格遵守 。单单从行刑时间,就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