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廿一,(廿:niàn 二十)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在中小学课本上 , 这首节气歌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通过将二十四节气编成儿歌的形式传唱,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播种与丰收 。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 , 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最初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确定节气: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 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
地球大约365天6时9分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过后还要自转一次 。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 。以北半球来讲,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 , 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便为冬至 , 夏至并不是指夏天开始,而是指到了夏季的中间阶段,冬至也是指到了冬季的中间阶段 。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赤道,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是指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阶段,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比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
既然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是反映太阳视运动的 , 那么我们便能发现二十四节气中分别反映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的节气分别为哪些: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反映温度变化的节气:小暑(气温炎热、但未至最高)、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处暑(炎热暑天结束)、小寒(逐渐寒冷)、大寒(天气寒冷);
反映天气现象的节气:雨水(雨量渐增)、谷雨(雨量充足、谷物生长)、白露(温度渐低、露凝而白)、寒露(露气寒冷、将凝为霜)、霜降(天气渐冷、开始降霜)、小雪(出现降雪)、大雪(降雪渐大);
反映物候现象的节气:惊蛰(气温回升、渐有春雷)、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小满(雨量足、麦类作物籽粒渐满)、芒种(有芒作物成熟) 。
【春节二十四节气具体是哪些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 ,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