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说来真是有趣 , 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 , 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 。明朝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开科举,实行扩招,这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挤破了头 。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 。
当时的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院试 , 考试者统称为童生,你可不要以为都是小孩来考,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你可别以为秀才好考,考试成绩有六等,只有在这个考试中,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而考到一、二等的才能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
现在你已经当上了秀才,从此就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大小也是个知识分子了 , 你有某些特权 , 比如可以免除一人的徭役 , 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 。但你并不是官,还差得远呢 。
要当秀才已经如此之难,可是为了当官,同志们还要继续奋斗!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你可千万别误会,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省一级的统考 。请注意,乡试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 , 由省出题 , 而且有名额限制 。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这个举人可不得了,是有资格做官的 。之所以说是有资格,是因为这个级别是不能包你一定当官的,也就类似今天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 。
那举人怎么才能当官呢,很简单 , 当官的人死了,你就有机会了 。
所以你如果在明朝去参加某位官员的追悼会,看到某些人在门口探头探脑,面露喜色,要不是和这家有仇,那一般就都是举人 。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范进同志考中举人后会发疯吧,换了你也可能会疯的 。
在这个考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叫作解元 。这就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
好了,你已经考中举人了,终于走出了省城,现在向京城出发,为了当官,向前冲!
现在你已经是举人了 , 那么请你打好包袱,准备好笔墨纸砚,明年二月你将要迎接人生的真正考验——会试 。
【“奇葩”的明朝科举制度,何止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也就是说,你的对手将是其他省的精英们 , 朝廷将在你们中间挑选三百人(可能有变动),但要注意,这三百人并不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进士,他们只是“贡生” , 要想当进士,你还要再过一关 。
会试考试的第一名叫会元,这是三元里的第二元 。
在说下一关之前,我们要介绍一下科举考试的考场 , 当时的考场可不是今天光线明亮的教室,还有一大堆家长在外面抱着西瓜等你 。明代考试的考场叫做贡院,其实从其结构环境来看,可以称其为牢房 。
贡院里有上万间房间(大家可以估计一下录取率) , 都是单间,有人可能觉得单间很好,别忙 , 我来介绍一下这是个什么样的单间,这种单间叫做号房,长五尺 , 宽四尺,高八尺 。
大家估量一下就可以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一个笼子 。考生在进去前要先搜身,只能带书具和灯具进去 , 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进去后,号门马上关闭上锁 , 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但由于房间太?。?考生只能蜷缩着睡觉 , 真是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灯下,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我们的先人满怀着报国的理想,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我们尊敬 。
每一个经历过这场考试的人都应该获得我们的掌声 , 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在这场考试中 , 他们将面对这个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这些可怜的考生是不敢也不能抬头的,他们只能战战兢兢的答完问题,然后退出等待自己的命运 。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二甲若干人 , 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
而状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
如果到了这里,你还榜上有名,那么恭喜你,你将会被派任官职 。不过不要期望过高,此时分派的官职都不高 , 经历这么多苦难,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八品的县丞而已,离县太爷还远着呢,但不管怎么说,总算是当官了吧 。
科举考试不但是获取官位的方法,也是读书人追求荣誉的途径 。对他们而言 , 状元就是他们的目标,虽说文无第一,但第一是人人都想要的 。状元也是人 , 凭什么不是我?!
事实也是如此 , 但状元虽很难得,三年才有一个,产量很低 , 但毕竟还是有的 , 所以读书人心中的最高荣誉并不是状元,而是另一种称号,这才是每个读书人朝思暮想的 , 获得这一称号的人将成为传说中的人物 , 为万人景仰!
这一称号就是连中三元 , 具体说来就是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 。这是真正的高难度动作,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这就要求考生光是学问好还不够,必须反应快,长得比较帅,才有可能获得这一称号 。所以要得到这一称号是要有一定运气的,祖坟上岂止是冒青烟,简直是要喷火 。
这种人在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只出现过一个,此人就是正统年间的商辂 , 非常厉害 。他在历史上有一定地位,后面我们还要提到他 。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三个人 , 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 , 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 。这些人实在是值得我们崇拜的 。
要特别说明的是,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 , 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 。在此特为这位忠臣和读书天才正名 。
当官的秩序
参加科举考进士是为了当官,随着老百姓做官的人越来越多,世俗的名门望族势力慢慢消退,科举进士们形成了所谓的科举势力,也就是后来的文官群体,这一群体给明朝的政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他们形成了类似黑社会的组织结构 。上可威胁皇帝,下可统治百姓 , 十分之可怕 。在此,我们先看看他们的组织内的运行秩序 。
我们前面说过,进士一录取就可以候补官员,而举人要当官,就难得多了,他们要参加三次会试,如果实在没出息,还是不能考过的话,就可以到吏部去注册 , 过几(从一到几十不等)年,官员死得多了,有了空缺,就会把这些举人翻出来,选择其中一些人去当官 。这个叫“大挑” 。那么大挑的标准是什么呢,说来大家可能不信,是看你的长相,选择方式类似现在的警察局认人,举人们如同嫌疑犯,几十人一队,站在吏部大臣们面前任人挑选 。
这个时候 , 长得丑的可就真是叫天不应了,肯定是没有你的一份了,早点回家吧 。
其实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啊 。
选中的举人就可以当官了,这些举人虽然没有考上进士,但也算是上过榜的,所以他们叫做一榜出身 , 而进士就叫两榜出身,大家毕竟都是考试出来的 , 所以进士们也把举人看成自己的同类 。也就是所谓清流 。
这些清流们内部的秩序区分很有趣,需要详细说说,大家了解这些规则后 , 就能较好的理解明代中期文官集团中发生的很多历史事件 。
我们列举出五个官员来说明这个问题,给他们分别命名为甲、乙、丙、丁、戊,这五个人的职务是这样的,甲是兵部侍郎(三品),乙是礼部郎中(五品) , 丙是刑部员外郎(从五品),丁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戊是布政史参议(从四品) 。
这五个人中甲、乙、丙、丁都是进士 , 戊是举人出身,他们在兵部大堂相遇,分清官位后,他们按照秩序坐下,大家开始谈话 , 由于说的不是公事,自然要从出身讲起 , 此时戊一定会先退出,为什么呢 。
因为他够聪明!虽然他的官位在五人中排第二,但人家谈的是进士的事,你一个举人连殿试都没有参加过,凑什么热闹 。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 。这个时候上去无异于自讨没趣 。而且这些进士出身的人十分喜欢讲登科时候的事情,一开口就是想当年,老子如何在殿试中应对自如等等 , 就如同围城里的那句名言“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抛出一句 。其实他很有可能是答非所问,慌不择路爬出去的,谁知道呢 。这是见面的第一步,摆出身 。
下面是第二步,大家既然都是进士,那就好谈了,谈下一个问题 , 何时中进士的 。一谈之下,甲是洪武十六年的,乙是十九年的,丁是二十二年的,丙资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 , 这就类似今天见面问人:您的哪一届毕业的啊,喔 , 是师兄?。?失敬失敬 。当时可不是说两句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时候,那三位就要向丙行礼了,这是规矩,不管你官和年纪比对方大多少,遇到比你早登科的就要行礼 。这是第二步,摆资历 。
第三步就是比名次,哪怕都是进士,也有个优等名次的问题吧,甲说:我是三甲同进士出身,乙笑一下:我是二甲进士出身,丙也笑:我是二甲第十五名 。
这个时候丁说:我是庶吉士 。
那几位马上就不笑了,乖乖的站起来行礼,这是因为庶吉士实在来头很大 。
在所有的进士中 , 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
你说庶吉士厉害不厉害?
这三套摆下来,大家心里都有了数 , 将来多多关照?。凭偈屏褪峭ü庋姆绞脚哦ㄖ刃? ,形成强大力量的 。
考上了进士对于当时的人太有诱惑力了 , 而考一个好的名次也有额外的吸引力,中国人讲究衣锦还乡,也就是穿着官服回家给当年的穷哥们、邻居家大婶大哥看看,这个时候,排场越大 , 面子就越大 。
大家在电视上看到过,古代官员出行都要带一大堆人 , 前面有打锣的,举牌子的开道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那些举牌子的 , 学问都在牌子上呢!
如果你是状元,那就威风了 , 牌子上可以写上“状元及第”“钦点翰林”这样的大字,招摇过市 , 引得无数百姓感叹不已,抓住自己孩子的脑袋使劲晃,将来一定要学他!
二甲和三甲怎么写牌子呢,他们的牌子上会列明“同进士出身”“两榜出身”这样的字,也是很多人倾慕的 。
进士的牌子好写,人家毕竟见过大世面,那举人怎么办,不能写中进士,也不能写两榜 , 放心,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举人出门的时候 , 由于可写的不多,他们充分发挥了创造力 。
比如他是丁寅年江西乡试中举的 , 就写个牌子“丁寅举人”,再想想,老子在县衙是主簿(正九品),官位低是低了点,但也是官嘛,于是第二个牌子就写“某县主簿”,此外还有什么何年何月被表彰过 , 有何政绩,都可以写上去,反正能骗骗老百姓就行了 。
正是这样的诱惑,使得无数人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可正如前面所说,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呢 , 朱元璋及他的子孙们早就为他们设置了最困难的一道关卡,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的痛苦中 , 在某种程度上,它还影响了中国未来几百年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