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基本是所有热爱文学和对文学感兴趣的都认识 。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杭州,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3年小学毕业,1977年中学毕业,做了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先后进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还曾两次进北京鲁迅文学院深造 。1983年开始创作,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 。
这里解释一下他为什么弃医从文,他曾在一个名为《朗读者》的节目上被问;”为什么牙医这件事没有坚持下去?“他回应:”其实我特别不喜欢每天看着别人张开的嘴巴,我曾经在我的散文里边写过那是在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接下来让我简单介绍余华作品中值得推荐的其中几部
一、《兄弟》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 。且在2008年获得第一届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 。其创作背景是余华受到一位欧洲采访人员对他的启发,1995他开始写这篇 , 但因当时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所以他不知道怎么写 。后来他接受外国采访人员采访,采访人员提问他对于中国时代的变化,后他明白自己该开始创作这部小说,开始并不顺利,而后从美国访问回来后 , 决定改创一部十万字的作品,然后就出了《兄弟》 。
讲述了文革前后刘镇上重组的四家之口所经历的事 。围绕两件事展开这部小说:一是小时候李光头与宋钢之间的兄弟情,其中解释了文革前后人性的泯灭,二是李光头、宋钢和林红的三角关系,反映改革初期人性的扭曲与抗争 。抨击六七十年代的残酷现实 。
二、《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因这部小说在2004年3月获得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 。其创作背景是因听到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被深深感动,歌中的老黑奴经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去,而他依然友好对待这个世界,仍没有一丝抱怨 。所以开始创作 。
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
三、《在细雨中呼喊》
命运交错、家庭关系、个体孤独、宽容及人类乐于掌控一切的天性
创作背景是毛泽东时代结束以后,政治气氛较为宽松 。并不是为了描写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而是城镇的现实状况 。
讲述了主人公孙光琳从小生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之中,六岁就被送到一个阴阳失调的军人家中收养,奄奄一息的养母和体壮如牛的养父无法过正常的夫妻生活,而极度压抑的养父因为婚外恋断送自己的性命,养母离家出走,孙光林再一次陷入被抛弃的命运,在极度恐惧之下,十二岁的他又回到南门 。
【余华“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看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