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紫皮蒜
产于恒山脚下应县小石口一带,蒜皮紫红,头肥瓣大 , 辛辣味浓,外皮松而内瓣衣紧 。如果把紫皮蒜放在大马车轮胎下轧过去,就会看到一种奇怪现象,蒜头在轮胎刚碰着的时候,只听“啪”的一声,便分成数瓣向两侧飞射出去 , 决不象一般蒜被压碎 。紫皮蒜做的蒜泥和一般蒜的蒜泥不同,一般蒜泥隔夜变色变味,而应县紫皮蒜泥却可以放二、三天,色味如初不变 。
紫皮蒜品质优良,每到秋季上市,人们便争相购买,或编成大挂吊在屋檐头 , 或携带它乡赠送亲友 。
如今的应县紫皮蒜,已成为出口的土特产品 。当地谚语说:“应县紫皮蒜,马车轧不烂” , 就是形容它的品质高超 。
应县陶瓷
应县地处山西北部,山川形胜,历史悠久 , 人文荟萃,俊采星驰,素有“龙凤之乡,宰相故里”的美誉,是山西省文化旅游大县 。以往提起应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首先是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的应县木塔 。如今,陶瓷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绚丽奇葩将成为应县的新名片 。
近年,应县以打造全国一流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为目标,不断推进传统陶瓷企业的升级改造,加大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和人才培养力度,陶瓷产业整体转型提速 。目前,全县拥有陶瓷企业17家 , 生产线21条,主要产品有日用瓷、礼品瓷、工艺美术瓷三大类50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 年生产能力4.6亿件,年产值5.1亿元 ,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等欧亚国家 。
应县将全力打造陶瓷会展中心 。该项目位于应县南四环路路南,占地面积50亩,及多功能产品展厅、商务洽谈办公场所、会议、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该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推动当地及周边地区陶瓷产业的发展,扩大本地区陶瓷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北方瓷都形象 。
应县滴溜
应县滴溜是用玉米面制成的 。是当地别具风味的一种小食 。营养价值很高 。
【山西朔州应县美食特产】应县牛腰
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 , 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食品 , 颇负盛名
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 , 经济十分繁荣 。后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 。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 。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 。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 。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 , 非常着急 。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 , 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了面团,但和起来 , 无法蒸,也不好烤 。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 , 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 。于是他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一起炸好,端给客人们品尝 , 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 。从此于义就专门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
1900年农历8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 , 特地把牛腰贡给他们品尝,受到好评,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民国初年,制作牛腰的技艺又传到于自林先生手里,内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应县 。至今仍然以一尝应县牛腰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