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封肉,是闽南同安区“封肉” 。是将整块的肉装盆,加盖入笼蒸熟之,上桌才掀盖,所以叫作“封肉” 。在当地颇有名气,每当人们办喜事或建新房,举办筵席,都忘不了“封肉” 。关于同安封肉,民间流传这样的故事 。
故事一“同安封肉”据传是为纪念王审知被敕封为“闽王”而创制的食品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授其方形大印 。当时居住在同安地面的官员为庆祝他敕封“闽王”,举办了一场盛宴 。席间一道佳肴,就是将猪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配上佐料(香菇、虾米、板栗等),用黄巾(即用白纱布浸煮北辰山的所产黄栀子叶而成)包裹,形如大印 , 下锅蒸煮,食时肉香扑鼻 。四方形封肉恰似封王的大?。?包裹的黄布犹如束印黄绫,布包为“封” 。封者,“敕封”也,所以就叫“封肉” 。
故事二
据说很早以前,同安有种习俗---请神出巡 。每当佛祖出巡时,沿途的居民必定要煮上咸稀饭让轿夫、信徒及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品尝 。那时,人人都认为:哪家的粥比较受人欢迎,哪家就能受到神的保佑,来年那家就会财运亨通,兴旺发达 。因此,家家户户都想尽办法,用上上等料力争把粥煮得最好 。
某村,有一人 , 家里很穷,他渴望自己也能向别人一样煮一锅让人垂涎的粥,让人吃个精光,图个好运 。因此,他变卖所有家当,然而 , 却只能换得一块不大的方形三层肉 。他想,如果把肉切成小块,放入粥里 , 就如同大海里的金子闪烁不了光芒,发挥不了作用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用酱油把整块肉上色 , 配上几种调料煮熟,然后放入煮好的粥,顿时 , 整块肉油光发亮,整锅粥香气四溢 。看到的人都赞不绝口 , 这肉真香呀!人们不约而同地端起碗盛粥,一碗接一碗 。也许是不好意思 , 还是于心不忍,人们始终没有把那块肉夹到自己的碗 。
说也奇怪,经过几年的努力,那个人就成了富翁 ,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人们啧啧称奇,纷纷仿效他的做法 。然而,每家的做法都做方肉,口味一样,就吸引不了人,因此,大家开动脑筋,采用不同的做法,加上不同的配料,集众人之智慧,方肉越做越好吃 。后来人们发现用纱布包裹焖炖熟的方肉最好吃 , 于是这种方法延续至今 。由于“方”与“封”在闽南语中音相同,日子久了 , 人们把“方肉”叫成了“封肉”。
故事三明正德年间,同安理学名宦林希元(公元1482-1567,字懋贞,号次崖,官至广东提学佥事 。)获得进士前 , 在同安南门外岳口村当私塾先生 。平时喜好品尝“同安封肉”,又因家徒四壁 , 只得削木头(鸡腿状)浸酱油来解解馋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林希元考中进士,衣锦还乡 。乡绅们赶紧置办丰盛的宴席,为他接风洗尘 。席间 , 林希元对满桌的海参鱼翅,山珍海味,只是浅尝即止,又似乎欲言又止 。乡绅们见状 , 以为招待有什么不周之处,都惴惴不安,赶忙夹鱼叉肉又敬酒 。这时 , 林希元却突然发问:“怎么没有‘封肉’这道菜?”乡绅们一时都傻了眼,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原来,当时的“封肉”虽然好吃,却显得粗俗,上不得大场面 。还好 , 主人急中生智,说:“如今‘封肉’已成为家乡名菜,在最后一道出 , 是压桌菜 。”一面急急吩咐人火速准备 。
【闽南美食文化-厦门同安封肉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