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防灾减灾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而设立,自2009年起 , 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
【认识地震】
1.你了解我们的家园——地球吗?
>>从太空望去,有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这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形象地讲,地球的内部像一个煮熟了的鸡蛋:地壳好比是外面一层薄薄的蛋壳,地幔好比是蛋白,地核好比是最里边的蛋黄 。
>>地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运动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亿万年来大地沧海桑田的变迁 。
>>然而 , 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骤然爆发,常常给我们的星球带来灾难,其中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为严重 。
2.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
>>通常,我们所说的地震是指构造地震 。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这就要从地球的内部构造说起 。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约为6370千米的多层球体 , 最外层的地壳相当?。骄穸仍嘉?3千米,它与地幔(厚约2900千米)的最上层共同形成了厚约100千米的岩石圈 。
>>在构造力的作用下,当岩石圈某处岩层发生突然破裂、错动时,便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在瞬间急剧释放出来,巨大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由该处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 , 直到地球表面 , 引起地表的震动,便造成地震 。
3.你知道地震预报应当由谁发布吗?
>>面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 。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规范发布地震预报的行为,199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具体规定主要是: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 , 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 , 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
【识谣止谣】
4.怎样识别地震谣传?
>>以下几种情况可以判定是地震谣传:
——超过目前预报的实际水平,三要素十分“精确”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 。如传闻中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非常具体,甚至发震时间精确到“上午”、“晚上” 。
——跨国地震预报 。如果传说地震是由外国人预报的,那肯定是谣传,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关于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间的约定 。
——对地震后果过分渲染的传言 。有时,特别是强震发生后常会出现“某个地方将要下陷”“某个地方要遭水淹”等等传言 , 这种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
5.听到地震谣传怎么办?
——不相信 。尽管地震预测尚未过关,但是有地震部门在进行监测研究 , 有政府部门在组织和部署有关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毫无科学依据的地震谣传 。
——不传播 。应当相信,只要政府知道破坏性地震将要发生 , 是绝对不会向人民群众隐瞒的 。因此如果听到地震谣传 , 千万不要继续传播 。
——及时报告 。当听到地震传闻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反映,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传 。
——如果发现动物、植物或地下水异常时,要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要随意散布,地震部门会采取措施及时进行调查核实 。
【发觉地震】
6.什么是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作地震前兆 。大体有两类:
微观前兆:人的感官不易觉察,须用仪器才能测量到的震前变化 。例如,地面的变形,地球的磁场、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的活动等 。
宏观前兆:人的感官能觉察到的地震前兆 。它们大多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 。如井水的升降、变浑 , 动物行为反常,地声、地光等 。
>>观测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而发现临近地震前的宏观前兆,则既要靠科学家,也要靠广大群众 。由于宏观前兆往往在临近地震发生时出现,因此,了解它的特点 , 学会识别它们,对防震减灾有重要作用 。
7.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
——水位、水量的反常变化 。如天旱时节井水水位上升,泉水水量增加;丰水季节水位反而下降或泉水断流 。有时还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
——水质的变化 。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变苦、变甜)、变浑,有异味等 。
——水温的变化 。水温超过正常变化范围 。
——其他 。如翻花冒泡、喷气发响、井壁变形等 。
【建筑抗震】
8.为什么说“建筑大计,抗震第一”?
>>据统计,世界上130次巨大的地震灾害中,90%~95%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 。因此,居民住房、单位办公楼、学校校舍、工厂厂房,乃至水、电、气、通信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抗御大地震的袭击,是能否把震灾损失降到最低的关键所在,所以说,“建筑大计 , 抗震第一”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防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 , 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
9.影响震时房屋破坏程度的因素是什么?
>>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大 , 震中距越?。?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 。其次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 。第三是建筑物所在地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质的坚硬程度、覆盖层的深度等等 。最后 , 局部地形对震害的影响也很大 。
10.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
>>选择建筑场地,须考虑房屋所在地段地下比较深的土层组成情况、地基土壤的软硬、地形和地下水的深浅等 。以下场地是不利于抗震的:活动断层及其附近地区;饱含水的松砂层、软弱的淤泥层、松软的人工填土层;古河道、旧池塘和河滩地;容易产生开裂、沉陷、滑移的陡坡、河坎;细长突出的山嘴、高耸的山包或三面临水田的台地等 。
11.怎样建房才有利于抗御地震?
房屋平面布置要力求与主轴对称,并尽可能简单 。
房屋重心要低,屋顶用轻质材料,尽量不做或少做那些既笨重又不稳定的装饰性附属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 。
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要有所限制,房屋之间应适当留建防震缝 。
结构要力求匀称 , 构件要联成整体,要采取措施加强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 。
墙体在交接处要咬合砌筑,承重墙上最好设置圈梁,并在横墙上拉通 。横墙应密些 , 尽量少开洞,屋顶与墙体应连成整体 , 预制板在墙或梁上要有足够的支撑长度 。
建筑材料要力求比重轻、强度大 , 并富有韧性 。
提高施工质量,认真按操作规程办事,土坯砖块要错缝咬砌 , 灰浆要饱满 。
【家庭防震】
12.每个家庭应从哪些方面做好防震准备?
>>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震情观念,每个家庭要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制定防震避震预案 , 为震时自救和互救创造条件 。例如,对自家住房的抗震能力,周围的环境,室内水、电、煤气等设施的状况,各类物品的存放条件 , 疏散通道是否畅通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处在已有地震短临预报的地区,还应准备自救必备的物品 。
13.怎样摆放室内物品才有利于避震?
>>地震时,室内家具、物品的倾倒、坠落等 , 常常是致人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家具物品的摆放要合理:防止掉落或倾倒伤人、伤物,堵塞通道;有利于形成三角空间以便震时藏身避险;保持对外通道的畅通,便于震时从室内撤离;处置好易燃、易爆物品 , 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
14.家中应常备哪些震后急需用品?
>>生活日用品,如水、食品、衣物、毛毯、塑料布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如治疗感冒、肠胃病的药 , 一般外伤用药等;照明用品 , 如应急灯、手电筒(电池)或自动充电电筒、蜡烛等;必要的身份证件等重要物品 。这些东西集中存放在“家庭防震包”或轻巧的小提箱里 。
【正确避震】
15.避震时须把握什么原则?
>>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 。震时,每个人的处境千差万别,避震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 。例如 , 是跑出室外还是在室内避震,就要看客观条件: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 , 室内有没有避震空间,室外是否安全,等等 。
>>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 。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瞻前顾后 , 犹豫不决 。有的人跑出危房后又转身回去救人,结果自己也被埋压 。记住,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
>>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擅自行动,盲目避震,只能遭致更大不幸 。
16.震时是跑还是躲?
>>目前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 , 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高楼里,跑出来更是不太可能的 。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
17.避震时应怎样保护自己?
☆采取有利于避震的姿势
趴下 , 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
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
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
☆保护身体的重要部位
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
保护眼睛:低头、闭眼 , 以防异物伤害;
【防震科普|超实用!防震减灾小常识,赶紧学起来!】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