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春节的风俗,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1、客家的习俗有哪些?客家的习俗:
1、客家哭嫁
女方从迎亲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哭嫁 。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家厅堂时 , 那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这时产生第一次哭嫁 。第二天拂晓时,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 , 谓之“开容” , 准备出嫁,这时产生第二次哭嫁 。早宴后 , 当姑娘蒙上红头巾等待上轿时 , 这时产生第三次哭嫁 。
2、遮伞习俗
三明境域客家女出嫁时要头遮一把伞,因客家方言“伞”与“产”谐音 , 遮伞意为新娘会传宗接代;迎娶方则要在门前挂一个米筛,因客家人把米筛视为“千里眼神”,用它挡在门口,能够看透新娘一路是否碰到邪魔 , 并把它们拒之门外 。
3、客家春节
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 , 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
4、客家山歌节
客家山歌节是台湾竹东地区客家人民间节日 。每年正月二十日举行 。这一天,新竹、苗栗等地的客家人,都要到新竹县的行东参加盛大的客家山歌大会 。远在外地经商谋生的客家乡亲,也会不辞千里赶来参加 。
5、客家还花炮
客家“烧花炮”即流行于桂、湘、鄂、渝、黔等省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抢花炮”活动 。上述地区的“抢花炮”活动源自广东东江流域、西江流域,尤以广西三江梅林侗族“二月二”抢花炮、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抢花炮最为著名 。《广西通志?体育志》载曰:“抢花炮流行壮、侗、仫佬、汉等民族中,以每年二月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和古宜镇举行的最为热烈 。”“

客家人春节的风俗,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2、客家人过年风俗有哪些客家人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岁(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逢闰年要加一双筷子和一根大蒜) 。
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 , 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这种吃“隔年饭”的习俗,一直沿用 。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 。正月初一 , 即农历一年中的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 。客家人的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 , 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
从一进入年界至除夕,客家人家家收起农具,忙忙碌碌四处赴圩办年货 , 户户动手打黄元米、煎油子、做糖米泡,打颜片、麻糕等各色糕点 , 迎接新年 。其中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扫尘”,以示除旧迎新 , 使家庭面貌一新 。
正月初一午夜零时,人们争先恐后焚香鸣炮,迎接新年,是谓“抢春” , 认为起得越早这年的福气越好 。户主燃放开门炮,向“吉利”方向而行 , 谓之“出行” 。清晨穿新衣,先拜祖宗,后拜尊长,道“恭贺新禧” 。男人带小男孩提篮备茶酒鱼肉祭社公、龙神;小孩邀集众人一同把牛赶进山去,且一路燃放鞭炮相送,是谓“送春牛” 。
早餐吃素(赣县王母渡一带地方全天吃素),谓吃了一年康康健?。庠诿庠直=】?。是日,大人小孩整天玩乐,但不得出家门,尤忌小孩坐在别人家门槛上,妇女在晒坪或自家院坪上打毛线,纳鞋底、鞋垫、休闲聊天 。男人打牌或玩“数豆子”,小孩喜欢燃放鞭炮等,整个村坊显得十分热闹 。
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新年初见互道“恭喜发财” , 各家由一名大人带小孩去给长辈拜年,旧时小辈给长辈下跪 , 长辈给小孩发红包压岁,并说些吉利祝愿的话,压岁钱多少各依血脉亲疏、交情厚薄而异,多少都有打发 。
客家地区流传一句俗谚:“吃了七样菜,各人做零星”,意味着吃了七种菜,就要开始干活了,所以年初七吃“七样菜” , 实际也是年后的一种开工仪式 。
客家人春节的风俗,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3、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
农历十二月廿五开始为入年假 。入年假后,农户都暂停下田工作,有大锣鼓乐队的就可以开始打起来了,各个村庄里都可能听到此起彼落的锣鼓声 。家家户户开始筹备柴片、食油及过年食品,采购猪肉、鸡、鸭 , 炸豆腐、蒸年糕、做米等,
尤其是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打扫卫生,清洗门窗、地板、家具等,叫做“扫尘”或者叫“打弹煤”(“弹煤”即火烧烟熏后的灰尘),男女老幼还要理发淋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 。在此期间,左邻右舍之间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
除夕日,上午贴门神对联,敬天地祖宗和过往神灵 , 家家响鞭炮 。午餐后洗澡穿新衣,(客家习俗,年三十会用长命草,松柏,大桔叶煮水洗澡 。)晚餐一般提早,一家汇聚一堂,隆重而丰盛,俗谓“团年饭” 。
临近入夜 , 家家户户灯烛辉煌,一直亮到子夜过后,谓之“接财神” 。夜幕降临,每室起码要有一盏灯亮到通宵,谓之“点年光” 。长辈们给小儿女发“压岁钱” , 多少不等,取“人人有钱”的吉利 。
未过子时,大家都不入睡,谓之“守岁” 。至子时,家家户户鞭炮烟花一齐鸣放 , 震耳欲聋,灿烂辉煌,整个天地为之沸腾 , 谓之“接新年”,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
大年初一,大家早起拜年,晚辈祝长辈健康长寿,同辈之间互相恭贺新禧,说新年如意、恭喜发财等吉利话,不争吵 , 不骂人,不讲粗话,取一年吉利 。舞龙队、舞狮队大清早就出动,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拜年,大家都高高兴兴地迎接,并馈赠红包 。
年初二和年初四 , 亲戚朋友互相拜访,妇女们“转妹家”(回娘家)和新女婿上门,大路小路上人们来来往往,大家喜气洋洋 。
年初三 , “穷鬼日”,客家人初一初二不动扫帚,初三大清早即起来拿起扫帚扫除垃圾 , 谓之“送穷神”,取一年吉利发财 。
年初五,“出年架”,从这天起,春节算基本度过 , 大家可以出门的出门,开市的开市,各奔前程了 。
客家人春节的风俗,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4、客家人过春节的习俗客家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 , 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 。进入农历十二月,男人想办法多寻钱购买年货 , 妇女们则多砍柴割草准备过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入年界”,俗称“鬼锁山门”,妇女们则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扫除,搞卫生,迎接新年 。农历12月,家家户户开始筹办“年货”,赶做“年料” 。
不可或缺的年货如下:
川糖 。龙川、河源、紫金等地出产的一种蔗糖 。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 , 几乎每户要购进上百斤 。
新衣服 。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 。
年米 。一般来说每户最低限度要备足一个月的口粮,不出“正月”不准响碓 。以前没有碾米机之类的加工机械 , 全靠人工用砻、碓加工 , 工作量十分大,大多要苦战三、四天才能完成 。
炒米糕 。它的制作过程是:将粘米或糯米煮熟晒成饭干,然后用沙拌着饭干在铁锅中加热炒爆 , 有的用菜油炸爆,叫油炸米 。接着将川糖煎成浆,将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进糖浆中搅匀捞起放入用板做成的木架内铺平压实,用刀切成长方形小块 。炒米糕吃起来香甜、清脆,大人、小孩都喜爱吃 。打炒米糕十分讲究技术,不但配料要合比例 , 而且煎浆时要讲究“火候” , 弄不好就不能成块,而变成散米不中吃 。一般来说,一斗米要配2.5斤川糖 , 只能多,不能少,特别要注意“火候” 。有经验的人在灶头上放一碗清水,川糖煎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结浆,用竹筷滴一点糖浆于清水中 , 如已成“松仁点”即可,马上熄灭锅底火苗,把炒米放进锅中不断搅 , 用手试一试,如果十分粘手就可起锅将炒米倒进木框架内铺平压实,直到凝结后再用刀切成小块 。油果 。又名“炸煎堆” 。油果制作比较简便,先将糯米碾成粉 , 每斗糯米配2.5斤川糖 。将糖煮成糖液与糯米粉搓均匀,搓越久越松软,搓成粉团后再捏成一个个状似乒乓球大小的粉团,表面粘上白芝麻,再放进油锅中烧炸,炸成深红色即可起锅 。过年时将所炸油果蒸软作为下酒料 , 这是在新年期间每餐不可缺少的食品 。
粉皮 。将粘米磨成米浆,配上黄豆、芝麻、花生仁等配料,把米浆倒进铁勺内放入油锅烧炸,直炸至深红色即可起锅 。炸粉皮吃起来香脆 , 老少咸宜,也是新年期间招待客人的食物之一 。
芝麻酥、花生酥 。制作方法和打炒米相类似,以芝麻和花生仁为原料,将川糖煎成糊状再与炒熟的芝麻和花生仁搅拌 , 倒入锡盆内铺平压实,切成小方块 。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过年不可缺少的食物 。
以上几种年料,每家必备,全由自己加工制作 。此外,柑桔、瓜子、饼干、糖果也不可缺少 , 这些年料多数要到市场上选购 , 数量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招待宾客 。
上述年料,一般到“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前基本备办完毕 。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天作为跨入新年的界定日期,也就是说十二月二十五日过后就进入过年阶段 。外出做工的、经商的人都要赶回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三十日这几天,最为紧张,男女老少个个忙忙碌碌、紧紧张张,主要进行下面几项过年的后期准备工作:
扫屋 。“入年界”后的扫屋非同一般 , 实是立体大扫除,全家动手 。经过彻底大扫除,室内室外,窗明几净,人的心情无比舒畅 , 到处呈现出一派除旧布新的景象 。
磨豆腐,干鱼圹,杀猪、鸡、鸭等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 。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 , 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 。与此同时,开始陆续杀猪 。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 , 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 , 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
一家老少忙到十二月三十日,年货、年料全部备齐,合家欢乐,特别是小孩更是欢天喜地 , 吃得好,穿得好,又不挨大人的呵斥打骂 。外出经商、做工的人最迟也要在大年三十赶回家中吃“团圆饭” 。这天也最为忙碌,不知苦累地去做各人要做的事,但大家都是乐呵呵的满脸春风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 又叫除夕 , 这天必须做的事有:
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 , 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 。因此 , 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 。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
送灶君 。事先从市镇购回灶君神像,写好灶疏(写上一家大小姓名年龄),准备好元宝、香烛、三牲、酒、素果等祭品,在灶边置一“八仙桌”,将祭品放在桌上 。全家老少齐集灶神像前行礼,虔诚敬送灶君返回天庭述职,祈求灶君在玉帝面前美言赐福消灾,来年财丁两旺,合家平安 。一般人家拜祭时只向灶君祈祷几句“赐福消灾,保佑合家平安”之类吉祥话 。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家还要郑重其事地摆祭,读祭文,祭文如下:“惟君 , 仍合家之主,君为五祀之先,朝炊墓厨,岂无亵渎之处;合家兴旺,全赖扶持之力,既感恩于平日,敬酬谢于此夕,伏冀神君,俯鉴微忧,保长幼以安宁,佑添丁而增福 。尚飨 。”这一风俗除少数老人外,多已不行 。
敬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 。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 。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 。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 。这一风俗近年亦已淡化 。
贴春联、年画 。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 。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 。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
吃团圆饭 。年三十晚的团圆饭是最为隆重的家宴 。规矩也多:一、分居后的儿子除夕要回到父母身边共吃“团圆饭” 。二、排座次 。年长老者一定要上座,然后按辈份往下排 。同时,上座要预留几个空位,放几个空碗和筷,意在让已故的先祖也回来团聚,以示敬祖 。三、所有制作好的新年菜肴,每样都要端一碗上桌,菜肴多的要启用大圆桌,表示丰盛 。四、开戒 。平时家长不准小孩饮酒,除夕团圆餐时则开戒,小孩也可破例饮酒 。五、禁忌 。男女老少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有的人担心小孩无法遵守,就事先在餐厅墙上贴上写有“孩童之言,百无禁忌”字样的红纸条 。不准跌碗、跌筷,如不慎跌了碗筷,边收拾边念:“大吉大利” 。如打破了碗就要将破碗用红纸包好放在不显眼的高处 。吃饭时,小辈要给长辈敬菜敬酒,并祝老人福禄寿全 。合家老少彬彬有礼,说话和气、亲切,充满团结、祥和、敬老爱幼的气氛 。
发压岁钱 。压岁钱又叫“利是” 。老人给小孩发压岁钱,要用新纸币装进红纸袋内逐一分发 。晚辈也要给长辈送“利是” 。“利是”钱小孩可以自己支配,父母不加干涉 。
清洗餐具 。按祖训,大年初一不吃荤,要吃素 。所以除夕家宴后全部餐具一律要清洗,不能有半点荤腥,否则就是对先祖不恭 。属于荤腥的一切肉类均集中一处存放并用纸条贴上封存,叫“封岁” 。这样做客观上对肠胃有好处 。
守岁 。吃罢团圆饭,屋内各处点上油灯(煤油灯),整座屋通宵灯火通明,叫“点岁火” 。家人欢聚一堂品尝香茶、水果、瓜子、花生、糖果等,长辈给晚辈讲家史、族史,教育晚辈要牢记祖训,继承祖德,勤俭持家,团结和睦 。讲完家史、族史后,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放烟花,一律不能早睡,谓之“守岁” 。一般要等到午夜时,开大门、放鞭炮迎新岁后才能入睡,小孩可以例外 。有的人索性闹到天亮 。
开大门 。正月初一凌晨(即零时)为送旧迎新时刻 。家家户户将大门打开,大放鞭炮,这时每个角落都可以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真是万炮齐鸣,此起彼落,十分热闹(近年来河源市区及一些县城区禁止燃放烟花炮竹) 。一般由长辈打开大门,开大门的人要大声么喝:“开门大吉、大吉大昌” 。厅堂、灶堂、大门、小门均点上大红烛,焚香礼拜,迎接新年,迎接财神 。
大年初一,不论老少早早起床 。相传此日不早起床,就意味着一年不顺利 。起床后刷牙洗脸,女的下厨房准备早餐,事实上饭和素菜隔晚已经做好了,再热一次就是 。男的端着素盒盛满糖果、年糕及元宝、香烛等到祖祠拜祭 。祠堂祭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素食贡品,老少行礼,礼毕回家吃早餐 。大年初一的早、中、晚餐都是素食 。素菜有腐竹、粉丝、金叶(黄花菜)、木耳、豆腐皮、香菇、芹菜(象征勤快)、蒜(会划算)、葱(聪明)等,虽然无鸡、鸭、鱼等肉类 , 但也很丰盛 。
拜年 。早餐后 , 做父母的携着小孩到长辈家中拜年 , 见了长辈行鞠躬礼 , 送上“利是” , 并祝长辈“长命百岁”、“新年快乐” 。长辈也还礼,向小孩发“利是”和糖果并祝福晚辈“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那些辈份高,年岁大的老者,几乎一整天都有晚辈登门拜年,应接不暇 。虽累点但也得意和欣慰 。平辈见面互相道贺、祝福,互送“利是”和糖果给对方小孩 。大年初一相互见面切忌问病讨债,否则不但讨没趣还会引发纠纷 。年初一禁忌也最多,除了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外,还不能换衣服,不能扫地倒垃圾,不能下河挑水,不能放牛、放猪、放鸡鸭,不能打骂小孩,不能动土,不能打破家杂 。有一件不顺心事发生就会挂记一整年,所以年初一处事特别小心在意 。
大年初二,又叫“团年”,一般不外出 。是日开始吃荤 。
大年初三,又叫“穷鬼日” 。一早起床,全家动手大扫除,俗称“扫穷鬼”,扫得越干净越好,地上有一点点纸屑之类东西没扫净就会视为“穷鬼” 。总之要把一切垃圾悉数扫地出门 。打扫时还要念“穷鬼出、富贵入” 。打扫的垃圾集中起来送至远离家门的野外河边、路边点火烧掉并放炮竹,表示已将“穷鬼”赶走 。年初三扫地虽含有一些迷信色彩,但也合乎卫生要求 。年初一、二均不准扫地 , 垃圾堆积多了,年初三来一次大清理也是应该了 。因为年初三是“穷鬼日”,全家老少均不出门,不去别家串门,如不慎进了别家的大门,就会被人家视为“穷鬼” , 不吉利 , 不受欢迎 。所以年初三一般不入别家门 。如有特殊情况非登门不可 , 要将屋主人叫出门外叙谈,客人自觉不进门,主人也不会邀客人进门 。
大年初四,妇女开始携带猪肉、年糕之类礼品回娘家、走亲戚,大家结伴同行,一路说说笑笑 , 十分热闹 。男人开始开展文娱体育活动 , 又叫“闹新年”、“搞新年” 。民间传统民间文艺间目主要有:“舞狮”、“舞龙”、“打马灯” 。
年初五以后开始陆续干活 。
除夕日,上午贴门神对联,敬天地祖宗和过往神灵 ,  家家响鞭炮 。午餐后洗澡穿新衣,(客家习俗,年三十会用长命草,松柏,大桔叶煮水洗澡 。) 晚餐一般提早 ,  一家汇聚一堂,隆重而丰盛,俗谓“团年饭”。
临近入夜,家家户户灯烛辉煌,一直亮到子夜过后 ,  谓之“接财神”。夜幕降临,每室起码要有一盏灯亮到通宵,谓之“点年光”。长辈们给小儿女发“压岁钱”,多少不等,取“人人有钱” 的吉利 。
未过子时 , 大家都不入睡,谓之“守岁”。至子时,家家户户鞭炮烟花一齐鸣放,震耳欲聋, 灿烂辉煌,整个天地为之沸腾,谓之“接新年” , 节日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
大年初一 ,  大家早起拜年, 晚辈祝长辈健康长寿,同辈之间互相恭贺新禧 ,  说新年如意、恭喜发财等吉利话 ,  不争吵,不骂人,不讲粗话,取一年吉利 。舞龙队、舞狮队大清早就出动 ,  敲锣打鼓到各家各户拜年 ,  大家都高高兴兴地迎接,并馈赠红包 。
年初二和年初四,亲戚朋友互相拜访 ,  妇女们“转妹家” (回娘家) 和新女婿上门 ,  大路小路上人们来来往往 ,  大家喜气洋洋 。
年初三, “穷鬼日”,客家人初一初二不动扫帚,初三大清早即起来拿起扫帚扫除垃圾,谓之“送穷神” ,取一年吉利发财 。
年初五, “出年架” , 从这天起,春节算基本度过 ,  大家可以出门的出门,开市的开市,各奔前程了 。
扩展资料
客家春节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 。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  , 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 。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 , 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 。后来 , 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今的“新年”和“过年” 。
客家俗话说:“入哩年界禁忌多” 。客家传统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 。
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 , 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 。这一天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米缸不能空着,以免一年之中有断炊之意 。忌洒水、扫地、倒垃圾 , 这叫做"聚财"洒扫、倾倒垃圾,唯恐把"财气"扫走、倒掉 。这一天债主不许上门讨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 , 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 , 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 。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春节
客家人过春节习俗:
过年
客家人春节叫“过年” 。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 。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 。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 。“冬至”一到 , 开始蒸酒 。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 , 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 , 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 。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 , 不能讲不吉利的话 。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 。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 , 干干净净过年 。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 。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 。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 。大人小孩都要洗澡 , 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 。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 , 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 , 敬奉祖先 。
除夕晚上
吃团圆饭,菜肴丰盛 。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 。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 。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 , 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 。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 , 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 。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 。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
正月初二
走亲戚拜年 。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 。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 。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 。中午岳家请客 , 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 , 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 , 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 。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 。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 , 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 , 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 。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 , 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 , 喝酒过年 。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
隔年饭
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 。还要烧纸钱,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到了初三早晨 , “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 。
磨豆腐 , 干鱼圹,杀猪、鸡、鸭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 。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 , 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 。与此同时 , 开始陆续杀猪 。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
贴对联
年节这一天,家家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
点岁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 , 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 。大家团聚一起,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
敬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 。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 。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 。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 , 一直延续到黄昏 。
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 。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 , 旧称“挂颈” 。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主人备茶果接待,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
吃素斋
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风气、和戒杀生的慈悲观念,所以在年初一,一年头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 , 也就是吃“素斋” 。吃了早斋以后,一般的习惯老人家是要到寺庙烧香,因之寺庙香火鼎盛 , 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纳福 。
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 , 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 。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 , 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 。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 。这习俗已逐渐被淡化 。
年初三的早晨,我都会被窗外的鞭炮声和打扫声吵醒,因为这一天我的家乡有大扫除“送穷鬼”的习俗 。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卫生 , 大人、小孩齐上阵,好不热闹 。
客家人认为进入腊月的廿四就是“入年挂”了,也就意味着这个“年”就开始了 。首先要做的是大扫除 。家家户户抹抹洗洗,把家居整理得干净整洁 。大人们要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让他们提前过个小年 。
不可或缺的年货如下:川糖 。龙川、河源、紫金等地出产的一种蔗糖 。特点是粘性强,适合做年糕,几乎每户要购进上百斤 。新衣服 。每人最少要做一套新衣服、一双新鞋,买一双新袜 。
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尽管屋内屋外的地面堆满厚厚的鞭炮纸屑、烟头、糖果纸等垃圾,但这两天不能扫地 , 也不能倒垃圾 。这些垃圾必须等到年初三才能清扫 。
因为人们认为新年伊始的年初一和年初二这两天要”囤财“,这两天扫地和倒垃圾,会扫走和倒掉家中的财运 。客家人把年初三称为“穷鬼日”,这一天要把“穷鬼“送出去 。”送穷鬼“是把贫穷和不好的东西送走 , 与贫穷、霉运告别的意思,所以年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把垃圾、不好的东西清扫出去 。
当天每家每户都会打扫卫生,大人、小孩齐上阵 , 打扫完毕后,将垃圾装入麻袋,并点上三、五支香插在垃圾袋上 , 然后点燃一卷炮竹,将垃圾与刚才扫地用的扫把一起丢到远离家口的地方,丢得越远越好 , 这一个过程叫”送穷鬼“ 。
扩展资料:
客家人,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客家人
客家人春节的风俗,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5、客家地区过年有什么习俗呢?客家人过年的习俗:
隔年饭
在除夕前一天,都会用大木甑蒸“年饭”,亦称“隔年饭”,供奉祖先神祗时,“隔年饭”要插上12双筷子和12根大蒜 。还要烧纸钱 , 供桔子、柚子等,有的还要摆上几枚银元,取意“有食有财”,“隔年饭”要供奉数日 , 到了初三早晨,“隔年饭”要重新蒸过,全家人一起食用,取意“岁岁有余粮”,到初五“隔年饭”吃完后,才开始放新米下锅煮新饭 。
磨豆腐 , 干鱼圹,杀猪、鸡、鸭
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 。农家多数家门口有小鱼圹,到农历十二月二十七八日前后全部鱼圹放水捉鱼,一方面要用圹鱼制作菜肴,另一方面方便春节后挖取圹坭做肥料肥田 。与此同时 , 开始陆续杀猪 。一般人家过年都要用上三四十斤猪肉 , 有的人家过年一户杀一头大猪,主要用途是:一、馈赠亲戚、朋友,每一户亲戚要馈赠二至三斤猪肉,特别是岳父家馈赠的肉就更多 , 新结婚姻亲馈赠的猪肉数目更为可观,否则会被人耻笑为“孤寒鬼” 。
贴对联
年节这一天,家家都会贴上写有吉祥语的红对联和横幅,大厅里贴上大红的“福”字,猪牛圈里贴上“六畜兴旺”的红条幅 , 除外还会在许多用具上贴上红纸条,称之为“封岁”、“上红” 。
点岁火
除夕之夜,客家人有守岁的习俗,家家通宵达旦灯火明亮,称之为“点岁火”,火笼加炭称之为“沤火桶” 。大家团聚一起 , 辞旧岁迎新春,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之夜,大人还有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
敬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 。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 。行礼之后 , 放炮竹,有的放铳 。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 , 一直延续到黄昏 。
拜年
初一早餐,客家人习惯要吃“长寿面” , 因为面条长象征长寿 。接着小孩要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孩子糖果桔子,有的还会给“红包”,旧称“挂颈” 。到亲戚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糖等礼物 , 主人备茶果接待 , 有的还要留饮“拜年酒”吃鸡腿,拜年活动一般会延至元宵后,甚至正月底 。
吃素斋
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勤俭持家”的风气、和戒杀生的慈悲观念,所以在年初一,一年头一日第一餐不吃酒肉,也就是吃“素斋” 。吃了早斋以后,一般的习惯老人家是要到寺庙烧香,因之寺庙香火鼎盛 , 大家祈求神明保佑新的一年平安纳福 。
带你了解下我们那里的过年习俗
【客家人春节的风俗,客家的习俗有哪些?】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节”,口头上称为“过年”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古老干支纪元历法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 原始信仰与祭祀文化是年节形成的重要因素 。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1][2]
我国古代民间早有过新年的风俗,古时新年曾专指干支历的“立春” 。节气立春时 , 阴阳转化,阳和起蛰,品物皆春 , 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 新的一年之始 。后由于历法变动,新年通常指阴历正月初一,称为阴历年 。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办年货、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舞龙、舞狮、游神、祭祖、放爆竹、烟花、年例、拜年等习俗 。[3][4][5][6]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