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元宵节为啥是十六,元宵节后一天的16夜习俗是什么时候有的

1、元宵节后一天的16夜习俗是什么时候有的正月十六是新年的最后一天,很多的学校也都纷纷选择这一天开学,以图一个吉利 。虽然如此,可是关于正月十六的风俗习惯也是有很多的,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正月十六有什么风俗习惯,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详细的为大家盘点一下关于正月十六的风俗习惯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意思是指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都是不同的 。特别是一些过节的风俗习惯 。正月十六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最为让众人熟知的就是“回娘家” 。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以后,要在正月十六的时候会娘家再吃一顿年终饭 。有的地区还在正月十六的时候去“登高”,这个风俗一般是在巴蜀一地比较流行 。人们在正月十六的时候全家老小一块去附近的山上去游玩一番,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也可以放松心情 。巴蜀人认为 , 只有登完山以后,才算是过年结束 。“十六夜 , 炸麻花,扛笆斗 , 舞火把,撩人骂 , 送牛桩,老老少少乐哈哈” 。这是一些农村地区的一首童谣,这首童谣就是介绍的当地关于正月十六的一些风俗习惯 。炸麻花、扛笆斗、撩人骂、舞火把、送牛桩 。这些地方性的正月十六风俗习惯,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毕竟不是全国范围性的 。在唐代的时候 , 发展出来了一个“游百病”的民间习俗 。每当正月十六来临的时候,众多的妇女们都会成群结队的在大街小巷当中游走 。因为人们认为这样走走可以将身上的病痛给遗留到路上,在接下来的一年当中身体会健健康康的 。有的地区不是游百病来去除病痛 , 而是洗百病或者烤百病 。人们在正月十六的时候一定要洗澡,将全身上下的晦气洗掉,如果大家去游洗百病风俗的地区看看的话 , 那么一定会发现在正月十六的时候是澡堂子最火爆的时候 。当然了,还有的地区则是烤百病,人们聚集在火堆的旁边进行烤火,人们认为这样可以将身上的晦气给烤掉 。当然了,不管是游百病还是洗百病还是烤百病都表现出了人们对于病痛的恐惧 , 毕竟在以前身体出现大的问题的话 , 想要医治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古人曾经说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那么在正月十六的时候出去欣赏圆圆的月亮也是很不错的 。如果身边有恋人的陪伴的话 , 那么是最好的选择
安丰这个习俗已经流传了100多年了 。何时开始 , 已无从考察 。不过安丰的16夜确实值得很多人一看 。烟花散尽 , 尽显人间乐事

兴化元宵节为啥是十六,元宵节后一天的16夜习俗是什么时候有的

文章插图
2、为什么中国有些地方不在十五过元宵节,而在正月十六过陆良人民却把元宵节定在了正月十六,习俗也大有不同,元宵节虽然是传统节日,但随着各地的发展也衍生出了不同的习俗,譬如陆良的元宵节就与众不同 。
有两个说法 , 其一是人们觉得年是到正月十六才完全结束的;其二是因为时区的问题,北京地区的时间跟边疆地区是不同的,而且十五的月亮十六才圆 。基于这两个原因陆良便十六才闹元宵 。每年正月十六,陆良县城必定万人空巷,近年来 , 由于道路的便通,农村的朋友也会在这一天大量涌入 更是热闹非凡 。
陆良人十六这天的晚饭要吃凉米线、凉卷粉 , 其中也有个小故事 相传有个叫陈工奶奶的人春春节后就病倒了而且无药可医,这时热心的邻居送来一碗鲜香麻辣、酸爽可口的凉粉,家人念其病重就不让她吃但是她很想吃,于是等家人不注意的时候就偷偷把凉粉吃了,没想病居然好了,从此之后这一天人们都会吃凉粉 。
兴化元宵节为啥是十六,元宵节后一天的16夜习俗是什么时候有的

文章插图
3、江苏兴化元宵节不过十五过十十六有什么讲究15的月亮16圆
跨火堆,舞火把
兴化元宵节为啥是十六,元宵节后一天的16夜习俗是什么时候有的

文章插图
4、元宵节的来历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民间"正月十五闹元宵",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人们迎来新的春天,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始于二千多年前的汉代 。汉高祖刘邦死后 , 吕后篡权 。吕后死后,汉文帝刘恒在周勃、陈平等人铲除诸吕势力后,登基做了皇帝 。因为铲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到街市上游玩,"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在古代 , 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于是,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 这一夜称作元宵,又称元夜、元夕 。此说是否确凿还难定论,但将正月十五看作是一个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吉日,这倒是从汉朝开始的 。
元宵节又被称作"上元节" 。上元 , 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 , 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 , 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 , 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 。这样 , 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 。"
元宵节又被称作"灯节" 。每逢上元,民间有张灯观赏的风俗 。那么上元张灯之俗究竟起于何时呢?对此,历来有起于道教和始于佛教两种说法 。前者认为,西汉武帝时道教有燃灯以祭祀"太一神"的风俗 。太一神类似后人所说的"天帝"、"老天爷" 。南宋朱弁《曲洧旧闻》称:上元张灯,自唐时沿袭汉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 。但据《史记.乐书》 , 并未提到祭祀太一须大明灯火 , 而且西汉时期也没有民间元宵灯的记载,所以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指出了这种说法不可靠 。明郎瑛《七修类稿》又认为,上元张灯起于东汉的道教,说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凡之日 , 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乐,地官好人,水官好灯 , 所以元宵要张灯纵乐 。然而事实上道教的教义和仪式均无张灯之说 ,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无下元水官越俎代庖大放华灯之理,可见张灯之俗起于东汉道教也属牵强附会 。始于佛教说认为,元宵张灯与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东土有关 。东汉时,蔡暗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 , 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 。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燃灯法会 。东汉明帝为提倡佛教,便下令在元宵节,不论士族庶民,一律挂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 。自此以后,元宵张灯便蔚然成风 。由此看来,元宵张灯之俗源于佛教 , 始于东汉之说较为符实 。如此,元宵张灯,既是宗教礼仪 , 又成民间习俗 。之后,灯节以其"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观,"金吾不禁"的自由气氛,得到百姓喜爱,以是宗教的色彩渐渐淡化 。自从人类学会用火之后,就有了灯 。人们也常会因火的启发而想到灯 。元宵点灯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汉武帝时 , 有个叫东方朔的人,诙谐滑稽,足智多谋,常为汉武帝献计逗乐 , 得到武帝的厚爱 。有一年腊月大雪纷飞,东方朔见汉武帝无聊,便去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见一宫女泪流满面,极其伤心,问其原由,得知宫女叫元宵 , 家住长安城外 , 家中有年迈双亲,自被选进宫来,每逢过年 , 思念亲人而不得见,心如刀割 。如今又近十五月圆,无法与家人团圆,怎不悲伤?东方朔便宽慰了她一番,答应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 。东方朔出宫后 , 到元宵家作了一番安排 。然后回到长安衔,扮作巫师卖起卦来 。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签语,于是纷纷向他询求解脱的办法 。东方朔便告诉他们:"正月十三,火神君将幻化成一个穿大红袄的姑娘 , 骑着赤红色的毛驴到长安城来察看地形,你们可到城北大道口拦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得救 。"人们听了东方朔的话都深信不疑,互相转告 , 于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候,东方朔于时请了一位民女,扮作红衣姑娘,骑着毛驴缓缓进城而来 。众老乡亲见果真有红衣姑娘来临,便拦路苦苦哀求,那红衣姑娘对众乡亲说:"我乃领了天帝之旨来焚烧长安的,今既承父老求情,此一偈帖就请你们转呈天子吧 。"说罢离去 。父老们拿了红帖,献给汉武帝 。只见帖上偈语写道:"十五天火,焚劫帝阙 。"武帝看罢,吓得魂飞魄散,忙向东方朔求教 。东方朔转动心机,便说:"请圣上传谕京城百姓 , 今起动手做灯 。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挂上红灯,满城点放烟火爆竹,并让城外百姓进城观灯,天子、臣僚、贵妃、宫女,都去灯市玩赏,杂在庶民中消灾避难 。"武帝听罢,传旨就按此办法去做 。十五晚,整个长安城灯火照耀 , 烟花满天 。元宵的父母也来城里观灯,看到了"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撞见了元宵,惊喜万分,一家人团聚,诉说衷肠 。如此,闹了一夜灯火 , 京城安然无恙 。汉武帝大喜,敕令今后每逢这天都挂灯放焰火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元宵节 。这即是民间传说的元宵节的来历 。关于灯节的民间传说很多,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元宵放灯起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的风俗 。所谓照田蚕,是指元宵之夜 , 农家在长竹竿上挂一盏灯插在田间,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方鹏《昆山志》记载:元宵之灯火 , 火色偏红预兆旱,火色偏白预兆涝 。过后将点灯的蜡烛余烬收藏起来,置于床头 , 则能给主人家的蚕桑生产带来好处 。随着后来照田蚕的时候,人们纷纷争奇斗艳 , 各种彩灯愈做愈精巧,照田蚕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思,演变成一种闹花灯的娱乐活动 。
据传说,灯节的出现也与古人对火的崇拜有关 。汉代,人们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虫赶兽 , 从而演变成以后的火把节 。因此从汉代的持炬驱疫到唐代热闹非凡的灯节,中间还有一个火把节的发展过程 。这一节俗,直到今天还被祖国西南少数民族兄弟保存下来 。他们在火把节这天 , 歌舞以乐神,表现了对火的崇拜 。通过各种形式,驱邪逐鬼,熏田驱虫,希望减轻虫害 , 获得好收成 。时至今日,江苏兴化一带,每至元宵节,百姓不燃灯、观灯,而是点火把、舞火把,而城镇乡民当然是看火把了 。他们有的用芦柴,有的用树枝等,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着火把在田头、晒场翩翩起舞 , 十分壮观 。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 。苏征安息 , 蜡出龙川 。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 , 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到唐代,统治者更重视观灯,并把燃灯时间作为制度固定下来 。唐睿宗时曾在长安宫城外架起一座高二十丈的"灯轮",上面缠着彩色丝绸,装饰金玉 , 悬挂五万盏灯 。皇亲贵族们也制作大型"灯树" 。诗人崔液写有"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的佳句 。唐代是实行宵禁的 , 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 , 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 。以后历代引以为例 。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 , 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 , 情景更加热闹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 , 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 。"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 。"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 , 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还在乾清宫设鳌山灯,元宵灯节依然盛况空前 。
历代诗词中对元宵盛况多有描述,辛弃疾的《青玉案》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 ,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 灯人阑珊处 。
描写了京都华苑元宵佳节.繁华熙攘.满城花灯,满街游人,鼓乐杂耍,通宵歌舞的热闹景象,元宵灯节,因倾城出动,这也给有情的恋人们提供了理想的相会良机 。在唐宋,闺中女子,一向禁止外游,可在元宵节前后,开戒弛禁,青年男女盼此良辰,乘机相约幽会,结伴出来观灯 。在灯火稀疏之处,郊外名胜之地,都有深闺妇女的芳踪 。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这首缠绵悱恻的元夕词正是描写当时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
元宵张灯之俗自形成以后,在朝野一直备受重视 。不但民间一般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地充街塞巷 , 连司马光夫人也要到市上去看灯赏景 。司马光说:"家中有灯,何必到市上去看 。"夫人说:"我还要看游人 。"司马光笑着说:"难道我是鬼吗?"可见那争奇斗艳、辉煌绚丽的灯海,和如云的仕女,鼎沸的笙簧,是如何地引诱人心!正像南宋女诗人朱淑真《元夜》诗中所描写的:"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 。"无怪像司马夫人这样的相府贵妇也要出外凑热闹了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 , 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 。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 。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 , 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为了纪念这次成功 , 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 , 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 。于是 , 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 , 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 , 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 , 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 。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 。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 。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 , 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 。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 。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 。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 , 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 。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 。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之间 , 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 。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 。”说完 , 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 , 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 , 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 。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 。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 , 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 。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 。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 。汉武帝大喜 , 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 , 这天叫做元宵节 。
兴化元宵节为啥是十六,元宵节后一天的16夜习俗是什么时候有的

文章插图
5、为什么在我在的地方的汉族过节过初16,而不过初15(元宵节)??_百度知…这里也许存在着一个传说或故事而改变了那里的风俗.
有时候,一个节日的开始,往往和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传统有关.
比如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姓,就不过除夕,他们在年二十九就过年了.据说古时是为了躲债.然后这个传统就保留下来了.
你应该问一问你们那里的长辈,他们一般都知道这个传统的来历.
我们本地过元宵节有的人叫过小年,15相当于除夕,中午燃放鞭炮,16相当于初一,早上吃饺子放鞭炮.元宵节两天 , 以16为主,灯展庙会也是16比较热闹.
壮族原叫僮族吧,广西壮族自治区原来就叫广西僮族自治区.
我们本地的小年是腊月23叫小年 。大年就是三十了 。
正月15也是过15晚上和正月16早上 。元宵节也是主要是过16 。
本来就没有壮族这个民族,完全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所以壮族没有自己的民族习俗 , 和我们汉族一模一样 。
【兴化元宵节为啥是十六,元宵节后一天的16夜习俗是什么时候有的】很简单:
15的月亮16圆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