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婚嫁风俗,苗族婚俗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

1、苗族婚俗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在我们人类的男女之间,都需要情投意合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认识彼此熟悉彼此 , 自然而然的就会走到了婚姻的殿堂里 , 而这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候,伴随着婚礼也衍生出不同的习俗传统 。拥有悠久历史苗族文化在婚俗上也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婚俗文化,那么现在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吧 。
苗族青年男女恋爱 , 最重情义,彼此有了较深的了解后,才可赠物为凭 。并有定婚、过礼、结婚、回门等程序 。请媒说亲,叫“讨口风”,到女家央求次数越多越好 , 叫做“亲要多多求为贵”,吃了“放心酒” , 才算正式定婚 , 再选择吉日向女家送礼,叫“送亲酒” 。聚亲时,队伍到女家要行“开门礼”,赛放鞭炮 。吃罢饭后 , 再寅、卯时刻发亲 。
苗族结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马关的“红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抢婚习俗 。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男女双方自愿基础上的抢婚;另一种是当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时,不管是否愿意,便强行抢劫 。
前一种抢婚是在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后一种抢婚,通常由男方邀约几个同辈,到女方村旁等候姑娘出村,便强行抢到男家 。住娘家期间,男女双方仍可参加“游方”的社交活动 。待生第一个孩子之后,即回夫家长住 。
苗家青年谈恋爱常以花为媒,叫“花定情” 。“花定情”一般在苗族举行盛大歌节时进行 。这天,一群群男男女女来到歌?。?跳起竹杆舞 , 吹响金芦笙,唱起心中的歌 。歌场上,若是歌郎看上了哪个姑娘,便设法把一朵花放在姑娘容易见到的岩坡上,自己躲起来 。
若姑娘看中歌郎,就唱起《追花歌》,歌郎这时候便从树丛里走出来,或停下来用歌回答 。姑娘听到歌声,便将手中的花给歌郎戴上 。花定下了两人的姻缘 。若是在月下,他们便会盘歌抒情 , 直到月落西山方才依依告别 。
“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 。每逢节假日 , 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 , 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 , 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
提亲 , 中部方言叫“乃聂”,西部方言叫“马良”,即男方父母看中某家之女,或青年男女在“游方”、“跳花坡”、“集会”、“酒宴”、“赶集”、“走亲串戚”等活动中认识交往,双方有意,即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到女方家洽谈亲事 。订亲即订婚,举办这种酒宴 , 就是公开宣布某某家与某某家已正式开亲,已正式确定为不许侵犯的婚姻关系 。
催婚即“订亲”以后,待男女长大将达结婚年龄,男方家便开始告知女方家要准备为孩子举行婚礼所进行的系列活动 。交礼即男女双方同意并决定举行“婚礼”后,即择吉日举办小规模酒宴 , 在酒宴中由男方家向女方家交付姑娘结婚所用的金银首饰、衣物布料、礼金及其父母养育儿女的辛苦费等等 。
婚礼是婚姻中最耀眼最灿烂的火花,苗族对待婚礼极其慎重 。就形式而言,即热烈隆重又格外庄严,无论那一个方言,婚礼都有其自古以来务必遵循的礼仪,不可随随便便 。苗族婚俗礼仪,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苗族辉煌灿烂的丰富文化,其充满欢乐气氛的一系列婚姻仪式 , 细微严谨、诙谐幽默的礼规礼辞,为苗族婚姻增添了一幅幅亮丽色彩,给人予扑朔迷离、琢磨不透的神秘感 。
从苗族婚俗礼仪中,我们也可看出苗族人民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观 。其讲孝道、尊老爱幼、讲理守信、勤俭、互敬互爱、追求和谐美好生活,褒扬“真、善、美” , 鞭笞“假、丑、恶”的思想道德意识与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观极相吻合,这不得不使人们对苗族几千年的深刻文化内涵投以羡慕的目光;不得不令人们进一步去探索苗族古老文化之源 。

苗族婚嫁风俗,苗族婚俗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

文章插图
2、苗族相亲风俗有哪些1、跳月 。
“跳月”是苗族古老的恋俗 。据《续文献通考》载:“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 。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笙以和歌词 , 谓之‘跳月’ 。”《中华风俗志?湖南志》载:“湘西苗族每逢家节良宵 , 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纷纷至森林山巅唱歌跳舞,此唱彼和 , 至情投意合,虽不相识,可相约为婚 。”清代陆次云《跳月记》对这一恋俗更是作了详细的描写 。大男女青年们乘机目来眼去,寻找对象 。歌舞结束后 , 双双渡涧越溪,选择幽辟之地谈情说爱,互赠花带,再相携回到跳月场中,各随父母返回家中 。
2、边边场
赶“边边场”是苗族青年男女利用赶场之机进行交友择偶的一种恋俗 。这一恋俗的一大特点是有着浓厚的群体意识 。苗族青年在恋爱中喜爱结成一个个小规模的群体 , 多则七八人,少则三五人,有男女群体之分 , 多由同寨青年自发组成 。群体的主要任务是架设爱情的桥梁 。每逢赶集或重大节日,他们就进入场中或在场边游弋 。他们时而在观望异性群体,时而调整跟异性群体的位置 , 时而在本群体内部窃窃私语 , 时而默默沉思 。他们面部流露的内心倾向,只有他们自己才一清二楚 。
苗族婚嫁风俗,苗族婚俗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

文章插图
3、苗族婚礼的习俗是怎样的【苗族婚嫁风俗,苗族婚俗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多彩,以富反抗精神而著称于世的跨国民族 。全世界苗族共1200多万,其中中国就有900多万 。可以说,从首都北京到祖国大西南边陲 , 从太平洋东岸到西岸,从亚洲到世界各大洲,到处都有苗族人民生活、劳作的足迹和身影 。
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 , 以便择配良偶 。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 。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 , 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 。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居住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境的苗族约25万人,其婚俗礼仪,热烈庄重又诙谐幽默,充满了浪漫与神秘感 , 可谓别具一格 。
三大方言苗族传统婚俗礼仪虽大体相同,但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 , 凡正常完整的婚姻都应履行“提亲、“订亲”、“催婚”“交礼”、“接亲”、“送亲”、“入门”、“拜堂”、“回门”等等仪式,其中的许多礼规礼节要求极为严格 。
详情:苗族婚嫁习俗网页链接
苗族婚嫁风俗,苗族婚俗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

文章插图
4、苗族婚礼习俗介绍 苗族的婚礼习俗有哪些1、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 。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 , 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 。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 。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 。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 。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 。
2、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 。结婚 , 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 。在大多数苗族地区,青年自主婚姻与父母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看哪种倾向更重 。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见,强迫成婚的很少 。而且社会习俗允许并维护青年人的自由选择 。因此更多的情况是自由恋爱后由父母主持婚姻 。具体步骤是,青年人谈好了 , 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见后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 。正常情况,女方父母不会反对 , 有时须用鸡卜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 。一经说媒定亲,双方即商谈结婚日期和聘礼 。结婚前,男方必须为女孩的舅家送一笔钱或其他财物,称“舅爷钱” 。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寻求亲属或社会力量的支持,时间长了,父母也就承认既成事实了 。当然也有听从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数因父母包办酿成感情悲剧的 。
3、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抢婚或类似抢婚的形式 。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 , 愿作终身伴侣的,男方在某天夜里,邀约几个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带到或“抢”到家里来,即成婚姻 。三天之后,才请个“全福”的老人带只鸡去给女方父母“报亲”,请他们认可这门婚事 。然后双方商定“回门”(回娘家)办婚礼的日期和具体事宜 。
4、苗族青年结婚的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 , 也有早婚的现象,大约在十四五岁 , 早婚夫妻通常要到双方成年方能同居 。在婚姻选择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 , 姑舅表婚优先,不同辈份不相通婚 。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间也基本上不通婚 。许多地区苗族有结婚当日夫妻不同房的习俗 , 新娘与送亲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 。有的地方办婚礼是主要在女方家 。黔东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即长住娘家 , 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夫家 。坐家时间长达一两年至四五年不等 。
5、婚后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离婚 。一般地,提出离婚方须向对方赔礼赔钱 。寡妇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转房习俗,一般是同辈转房,但不带有强制性 。苗族均为一夫一妻制家庭 。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苗族社会主要的家庭结构 。女子与男子不管婚前婚后地位比较平等 , 在家庭事务中妇女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总体上还是男权社会 。子女的血统从父,世系依父系计算,家庭财产按父系继承 。苗族有父子连名制 , 现以黔东南为典型,其他地区多已不存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现在大多已通用汉姓 。
苗族婚嫁风俗,苗族婚俗文化是怎样的?有着什么特点?

文章插图
5、苗族人结婚的风俗习惯苗族结婚有哪些婚礼习俗?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也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婚礼是完美的,各个地方的文化不同,所以结婚的时候的婚礼习俗也个不相同,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湘西苗族婚礼习俗 。在苗族婚礼习俗里,苗族的婚礼分为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 。包办婚姻通常是父母请的媒人做的媒妁之言,一般由对方的亲戚和好友担任 。在女方了解男方的情况,获得女儿的一件后 , 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 。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 。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苗族婚礼习俗一般分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 。包办婚姻为父母媒妁说合,媒人往往是由与对方认识或是对方亲戚的人担任 。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况,征求女儿的意见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 。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 。男家客人离去时 , 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习俗 。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 。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 。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都得选派唱酒歌的歌手,选上的歌手称歌郎 。苗族婚礼习俗还有酒歌一说,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拦路歌(也称拦门歌),当男方歌郎来到女方山寨时,女方聚众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拦路歌 。男方要巧妙地和女方的歌郎对歌,D一解答了对方请问的内容,才被放行进山寨 。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双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内容反映出双方所在村寨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叫“公爷进地”,主要唱出男女双方祖先的渊源所在和迁陡历程 。第四部分叫“结亲路”,唱出男女双方古老婚姻礼仪的形成及其形态 。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双方歌郎叙唱新婚夫妇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三代的基本情况,以加深两个姻亲家族的相互了解 。第六部分叫“凤亲”,歌郎用歌声介绍男女双方结婚前的恋爱经历,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识的 , 类似代新郎汇报恋爱经过 。第七部分叫“过定”,代表男女双方长辈对新婚夫妇唱出期望和祝福 。第八部分叫“谢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亲家致谢 。第九部分叫“龙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 , 双方歌郎要用对唱的形式比输赢,并边对唱边由双方歌郎扯腊鸭 , 唱赢者即得腊鸭 。
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会陪哭,嫂子们劝解亦哭,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 。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 。女方则宴请宾客,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 。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 。
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 。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 。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 , 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 。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必待娶亲大哥送 上开门礼红包 , 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 迎亲队坐席饮酒时 。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必将迎亲客人灌醉,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名曰“打粑” ,  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越打越发 。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 。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通宵达 。结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 , 开始发亲,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 。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 。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 , 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天 。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个别富家一夫多妻 。男女婚姻以媒婚为主 。苗族青年通过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相互接触爱慕 , 经多次约会,对唱情歌 , 互赠礼物等确定恋爱关系,而后自由结婚的 。
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 。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 , 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 , 相机前去正式提亲 。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 , 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 , 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 , 吃放话酒,正式订婚 。订婚后 , 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 。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 , 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 。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 , 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 。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 。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 , 惹人大笑 。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 , 由兄弟背着上轿 。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 , 到新 郎家赛歌 。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 。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 , 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 , 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 。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 。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 。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 。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 。下午,宾客前来贺喜 , 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 。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 , 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 。第二天上午 , 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 , 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 , 互赠礼品,婚庆期间 , 男方亲族 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 。因而婚期为两天 。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 。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旧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办,节约从俭 , 与汉族婚礼毫无两样 。
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导致一些青年早恋,解放前一般在15至17岁就结婚,18岁以前都有第一小孩 , 俗称三十六岁做爷爷的说法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了早婚,但在一些偏僻山区仍有早婚早育现象 。男女青年订婚后 , 男方于春节期间去几个小伙挑着糍耙,腊猪腿、坛子酒,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 。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 , 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会陪哭,嫂子们劝解亦哭 , 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 。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 。女方则宴请宾客 , 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 。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 。
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 , 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 。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 。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 。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 , 必待娶亲大哥送 上开门礼红包,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迎亲队坐席饮酒时 。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 , 必将迎亲客人灌醉,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名曰“打粑” ,  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 , 越打越发 。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 。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通宵达 。结婚日叫做“正日” , 正日黎明,开始发亲,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 。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 , 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 。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天 。
苗族青年传统的方式就是通过知情人介绍,找媒人上门提亲 , 而且第一次女方家找尽各种借口拒绝,在拒绝的同时设法打听对方的家庭情况,人品等 。男方来提亲时,女方是不能当面出现的 , 只能由叔、伯等上辈同男方请来的媒人闲谈,谈到有切入点的时候才将话题引到提亲 。另外,男方同媒人第一次来时必须带上一壶酒,还有烟 。首先进门坐下就发烟,连发两次 。女方家就知道是来提亲的,就会去叫叔伯到家里面来陪客人 。叔伯就坐 , 男方媒人就去找酒杯把带来的酒一一倒上 , 才开始天南地北的聊,当然女方和她的伙伴们会在隔壁偷听 。第一次虽然女方家没有一点同意的意思,但是在男方青年要离开时,还是要找到对方(女方)把准备好带去的信物(一般是头巾等)强行交给女方 , 而且收也得收,不收也要收 。这样可以给双方都留下余地 。
苗族婚礼在迎亲时“去单回双”的人数要求是很严格的,一般是去9人,回10人 。人数包括:迎亲官2人(一男一女 , 必须是一对原配夫妻);大名公、二名公2人;押送礼金、礼物1人;挑担官1人;新郎、伴郎2人;伴娘1人;回来时加上新娘就是10人 。可是如果有送亲的,也要算好加在迎亲队伍里必须是双数 。
送亲的一般是叔叔婶婶,大伯大娘,哥哥弟弟,表兄表弟等的三亲六戚 。一般都要在新郎家住上一夜 , 第二天好酒好菜招待过后就要动身返回 。
女儿出嫁后要三天才能回娘家,就是从出嫁那天算起第三天才能回来,有特殊情况必须有亲兄弟去接才能提前来娘家,整个婚礼才结束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