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有哪些重大节日青海的重大节日有燃灯节、土族波波会、圣纪节、热贡六月会、青苗会等 。1、燃灯节是为了纪念佛教改革家,格鲁派创始人 , 宗喀巴大师的逝世而举行的活动 。这天凡属该教派的各大小寺庙、各村寨牧民,都要在寺院内外的神坛上,家中的经堂里,点酥油灯 , 昼夜不灭 。2、波波会是我国少数民族土族的一种民俗活动,在波波会期间,群众会给男孩子佩戴一个装有蒜、五色粮、五色布的小红布袋,以免在观看时被勾掉魂魄 。3、圣纪节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相传穆罕默德的诞生和逝世都在这一天,为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 , 另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4、热贡六月会是每年农历6月17日至25日之间举行“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市藏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 。活动融宗教、祭祀、娱神、娱人于一体,以盛大的群体舞蹈为中心 。5、青苗会是青海互助县龙王山一带土族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由巫师择日举行 。源自1368至1398年(明洪武年间),龙王显灵,庇佑土族牧民的传说 。
文章插图
2、青海人娶亲敲门说什么青海人娶亲敲门会说“开门来,我们移花儿来了!”。
青海人娶亲流程:
娶亲的人来到新娘家大门 , 东家们早就把门顶上了 。
娶亲的人就在外面喊:“开门来 , 我们移花儿来了!”
里面问:“你们移的啥花儿?要移到哪里?”
外面答:“我们移的牡丹花,要移到XX村”
里面又说:“那门锁着,钥匙寻不见呗 。”
外面的人赶忙掏出红包从门缝里塞进去:“钥匙在扎哩,麻烦着把门开开个!”
敲门的人又开始下一轮的对话 。
按照青海人的规矩,门缝里塞红包的规程得好几遍才开门,这样的游戏就是大家图个热闹,门打开之后,只见新娘家的东家们把娶亲人挡在门外,同时搬出一张方桌,上面摆着拴了红线的酒壶和酒盅 。东家们倒满酒盅,开始给娶亲的人敬酒,来者非喝不可,这个规程叫“拦门酒” 。
扩展资料
青海娶亲习俗:
青海人娶媳妇通常都是半夜里,赶天亮前把新娘娶回家,不能见太阳,这是古代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 。在女方家,白天“添箱”,到了晚上新娘的亲戚们等待迎亲队伍,新郎已穿戴一新,准备跟着娶亲的人去迎接新娘 。
娶亲人主要有媒人、娶亲奶奶,还有负责抬东西的,负责敲门的,这些人捧着两只大红的喜盒,一只喜盒里装着新娘上轿时穿的衣服,戴的红盖头,还有化妆品、梳子、镜子、头绳等 。另一只喜盒里装的肉方子、酒、茶叶、红枣、核桃等,这些东西都是双数 。
文章插图
3、青海春节习俗,起源,传说.吉祥喜庆的吉祥喜庆的青海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 , 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在春节浓浓的前奏里,采访人员来到朱世奎老师的家里,请这位对青海民间习俗文化研究颇有造诣的老人讲述青海春节的种种风俗,我们在他成长的记忆里撷取了几段正在消失的青海春节习俗,共同品味过年的文化内涵 。
[人物简介]朱世奎,1932年12月27日出生 。历任湟川中学教师、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 。著有《西宁风俗纪略》《青海风俗简志》等反映青海民俗的作品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 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河湟谷地―――青海西宁,也有着许多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过年风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 , 许多的青海春节风俗逐渐离我们远去,今天我们和广大读者一起回顾那曾经熟悉的一幕 。
青海汉族过年,大体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农历腊月祭灶起,到大年三十 , 为准备阶段 。这一段时间 , 主要活动是打扫卫生、缝制新衣、准备年食、购买过年的各种用品等 。第二阶段是春节的正日子,即正月初一到初三,一般延续到初五日为止 。主要活动是“拜年” 。第三阶段,正月初六日起到正月十七日,为民间文艺活动阶段,主要活动是“唱秧歌”“耍社火”等 。
第一阶段:冬至至农历大年三十
你吃过“炒酒”吗
冬至日开始的一个多月是青海最寒冷的日子 , 但白天的光照时间又逐日延长 , 故俗语曰:“冬至当日回” 。这天又叫“小年” 。青海东部地区,旧时农家的麦收秋碾等农事活动往往要拖延到冬至前才告结束,所以在这天为庆祝丰收要吃“油搅团”〈是用青油、白面、水、椒盐等按一定比例蒸煮而成〉 。城镇地方,早晨吃肉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等熬的“炒酒”和“旗子”(将面饼事先切成菱形花纹、烘好后,依纹断为旗花) 。晚上吃“坐水”菜〈将肉切丝 , 与粉条烩炒〉 。冬至以后人们就开始春节的准备活动,童谣曰:“过冬至宰聋子〈羊),过腊八宰瞎娃(猪) 。”意即准备过春节了 。随着时间的变迁,吃“炒酒”这种习俗就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 。
“腊八冰”的预言
据《荆楚岁时记》:农历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在这一天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 。西宁及青海农村则在这一天吃麦仁饭 。先将当年的新麦碾去外皮,或者凿冰为臼,春去外皮,是为麦仁 。然后在先一日夜间,将麦仁与牛羊猪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茴香等作料,经过一夜的文火煮熬 , 肉、麦、作料皆己成乳状 , 清晨揭锅,香味扑鼻,食之可口而富营养 。农村的一些地方,腊八那天吃腊八冰 。孩子们到河边搬一些干净的冰块,拿回家让家里人和养的家畜都吃一些冰,祈求来年丰收、六畜兴旺 。祈祷后把冰块放到田地里的坟头上,观察从冰上冒出的气泡,冒出的圆形气泡多 , 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豆子会丰收,冒出的长形气泡多,就表示来年麦子会丰收 。这种类似于游戏的预言现在早已不在了!
神秘的祭灶
祭灶现在看来很神秘 。祭灶用的主要是灶糖(有白、黄、黑三种)和灶卷(撒上红花和香豆的花卷) , 晚上由家里的男人主祭,女的不能祭灶,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祭灶是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 , 回宫降吉祥”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 , 并供上用饴糖 。然后放上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 。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表示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 , 让他别说坏话 。今天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差不多都用上了电灶或者电磁炉,故而对于祭灶这一习俗早已淡忘了许多 。
“有钱没钱 , 光光头儿过年”
这是一句以前过年说得俗语 , 表明过年前要讲究卫生,男的要剃个光头 。现在就很少有人剃光头了,但是头发还是要理的 。剃好光头 , 小孩子穿好新衣,大门口上红纸春联 , 庭院中垒好井字形的“松篷”,堂屋里供桌前贴上一张绘有龙、风、钱、马的大型图案纸,谓之“贴龙凤钱马” 。
同时从农历腊月开始,就开始索要这一年借出去的债务,但是到了腊月三十的下午,如果别人家贴上春联了 , 就不能再逼债了 。因为腊月里街上有许多的小贩叫卖灶糖,而年三十前又开始叫卖甜醅,所以有:“灶糖一喊干戈动,甜醅一喊定太平”之说 。
【青海的习俗,青海有哪些重大节日】第二阶段:红红火火过大年
这一阶段主要是大年初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3天,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是元宝形的,意寓:恭喜发财 。然后由家里的男人开始串亲访友,初三下午上坟、放炮送神 。
第三阶段:文艺活动
远去的“太平歌”
大年初四、大年初五过年的第三个阶段就开始了 , 在街头巷尾敲锣打鼓,扭秧歌,即俗称的“太平歌” , 每天晚上都要唱,一直到正月十五,唱的内容多为:三国故事、杨家将等 , 还有一些滑稽有趣的小段子,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生活幸福 。当然,农村没有剧院以及别的娱乐场所 , 只能组织这些自娱自乐的活动 。然而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这种“太平歌”早已消失了!
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大街小巷掌灯结彩就要挂牌灯了,牌灯的两面是彩绘的《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故事配图 , 店铺门前放的是走马灯(转灯),龙灯,其中青龙代表风调雨顺 , 黄龙代表五谷丰登 。根据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这天,新婚夫妇要带上礼物到娘家躲灯,但不能留宿 。
在采访的最后 , 朱老师对采访人员讲,中国传统的民俗有许多都是很温馨 , 很有亲情感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逐渐的演变,有些传统习俗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化,比如吃年夜饭,现在许多人为了省时省力,都是在餐馆吃,为了保护环境和安全禁止燃放鞭炮等等,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是对于贴春联,还是很好地保留下来了 , 也应该保留,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习俗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传承方式,还有诸如花灯 , 社火等等,都是应该保留并继续创新的习俗 。
起源: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另一个是祖先信仰 。
古老传统节日多数形成于古人择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 。早期的节日文化,反映的是古人自然崇拜、天人合一、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则蕴含着祗敬感德、礼乐文明深邃文化内涵 。岁节(年节)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与自然规律等方面内容 。
传说:很久以前,有种怪兽叫“夕”,它在每年的年关都要出来伤人,连保护老百姓的灶王爷也拿它没办法,于是灶王爷上天请来了一位叫做“年”的神童,神童法力高强 , 用红绸和放在火中烧得劈啪作响的竹竿消灭了夕兽 。
这一天正好是腊月的最后一天,老百姓为了感谢和纪念年在这一天除掉了夕,就把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做过年,百姓希望家家都有年手中的红绸和鞭炮,于是红绸和放在火中烧的竹竿逐渐演变成了家家户户过年时都有的红对联、红鞭炮 。
习俗:
1、守岁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岁到来 。
2、压岁钱
压岁钱,年俗之一 , 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派发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 , 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
扩展资料
春节节令食品:
1、年糕
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 。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
2、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 , 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 。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 , 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 。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
这几年,春节文化消费呈现出兴旺、增长之势 。青海省城市民过年 , 除了青睐于传统文化的吃年夜饭、看社火、赏花灯之外,选择到郊区过个民俗年、去书店购书充电、在影院欣赏一两部影片,成为春节期间文化消费方式的另一重要选择 。
“休闲文化”吸引市民
春节前,人们嘴上总挂着一句话:“年,年年过 , 今年该咋过?”听到这句话,一些人兴奋地说:“现在过年是不愁吃、不愁穿了 , 关键还是要过出新意 。去‘农家乐’过年,可以找回小时候那种兴奋的感觉!”有这种想法的人真不少 , 一些城市居民都表示,愿意将年夜饭从城里搬到郊区,到农村体验乡土民俗 , 找寻遗忘已久的年味 。
西宁城郊某家农家园的经理表示,到农庄过年的客人,可以随意选择活动项目 , 亲自体验乡村过年的喜庆快乐 。据了解,今年春节期间 , 为了吸引更多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乡土民俗,这些农家园推出了多种特色项目,包饺子、扭秧歌、唱“花儿”等 。据了解 , 这种人均消费价格在五六十元的“农家乐”备受欢迎,多套农庄都被预订一空 。
除农家乐、农家游外,今年春节 , 出境游也成为很多人欢度春节的一种方式 。省城一些旅行社的统计数据表明,以东南亚海岛游、澳大利亚游为主的出境游最为火爆 。从目前报名情况来看 , 三口之家的“亲子游”占了近九成,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左右 。
书香点缀春节氛围
利用春节假期逛书店,享受文化休闲的乐趣 , 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优先选择 。在一家企业上班的耿先生说:“七天大假,与其放开了玩,不如多充点电 , 利用好每一分钟时间 。”而不少学生也表示,过完年后各种考试都会接踵而至,因此即便是过年期间 , 也不能放松学习 。也有人表示,现在是科技时代,市场竞争激烈,对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平时工作忙,学习时间不多,趁着长假抓紧补课 , 充充电,很有必要 。
采访人员在省城一些书店里看到,这里人头攒动 , 各种流行读物前边都围了成群的人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挑选着图书,跟在他后边的父母也把一本本书拿到手里 。书店的营业人员说,家庭式购书 , 在节日书市中占了很大份额 。
同时,一些书店也为孩子们开辟多个“青少年阅读专场”,为他们搭建了一座“寒假读书乐园” 。“新年少儿礼品书促销”“度轻松寒假读经典文学”等活动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及家长 。
电影大片制造视觉盛宴
今年,各种贺岁大片、春节档大片以及情人节大片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盛宴 。据了解,2月的电影市场,将有《爱情呼叫转移》《心中有鬼》《空战英豪》《门徒》等7部新片先后在省城各大影院放映 。
另外,2月12日至2月底 , 央视电影频道将推出“三喜临门”―――喜剧明星联手出动,葛优、陈佩斯、冯巩、宋丹丹、赵本山带来的《不见不散》《甲方乙方》《谁说我不在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以及典型的好莱坞式动作喜剧《我是间谍》《国家保安》《80天环游世界》则是充满异域风情的嬉笑娱乐“大餐”;而午夜时段的“古装喜剧系列”,将为留守在家的观众带来快乐的视觉盛宴 。
掸尘:腊月十九日 , 牧区藏族群众掸拌帐篷上的灰尘,农区的一些人家在腊月二十后掸尘,清扫房屋、庭院 , 粉刷墙壁 。
除夕:全家团聚吃"年饭",大人们或唱酒曲,或总结一年来的生产,或谈天说地,有守岁至凌晨之习 。
拜年:初一凌晨,人们相互拜年 。先近亲,后村邻;先到有老人的家庭 , 再去一般家庭 。拜年者拿着一瓶酒或带一些糖果、糕点、罐头等礼品,见人问"洛赛日桑"(春节好),到人家 , 向老人行叩头礼,并打开酒瓶盖子,向老人敬酒 。
送年:正月十五日晚 , 农区藏族群众聚在一起,边饮酒,边歌舞(用"则柔"–歌舞的一种形式)"送年",表示春节之结束
春节传说有一只叫“年怪”的怪物来闹春 , 所以人们要放鞭炮来吓走它 。
文章插图
4、青海过年的风俗居住在草原上的藏族人民,在欢度一年一度的除夕时,家家户户的庭堂里,都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庭柱,柱头上绑着抛儿 , 插满沉甸甸的青稞穗 。到除夕晚上 , 掸净灰土,修饰穗枝,有些人家箍上一道红纸,有些人家装璜彩色纸 , 穗子闪闪发光 。佛龛或供桌上净水盅,摆得很长很长,酥油灯照得满屋明亮 。
除夕的黄昏,度过漫长而又坎坷世路的老人们,别有一番心思,他们按照传统的仪式:把炒面粥蘸在指头上,在洁白的墙壁上写出“扎西德勒”几个大字 。他们那样地虔诚,每点一点,总要念几遍六安明经咒 。在构成每一字的点中 , 凝聚着他们希望之光,祈祷在新的一年里“吉祥如意” 。
在除夕之夜,姑娘们的心是最不平静的 。在她们沸腾的心房里,滚动着“卡(kǎ)切”这富有象征意义的字 。“卡切”,意为晨星水 。晨星水是指除夕过渡到大年初一那一刻,背回来的头一桶水 。传说 , 晨星水是人间最吉祥的水 。它可以献神,可以洁身,可以洗涤一切污垢和不祥,给人们带来光明和幸福 。夜十二时,容光焕发的姑娘们,按照民族的习俗,在背水“梢儿(大桶)”的沿口贴上三块酥油,再插上三支点燃的香 。怀抱由柏香、白香青为原料的桑切,披着繁星 , 争先恐后地去背晨星水 。习俗认为,头一个先到河边点起桑切,并舀上晨星水的姑娘,是最有福气的人 。
夜,暮霭沉沉 。星,熠熠泛光 。接踵而来的姑娘们,打破了河边长夜的寂静 。她们的唱歌声、欢笑声、佩环声及嚓、嚓、嚓的脚步声,组成了一曲迎春大合唱 。姑娘们把晨星水背到家中 , 在洁净的盆内先倒入一些,再注入牛奶少许,按先男后女的顺序,全家洗涤 。“一水洗百净” 。旧的一切 , 随着晨星水的洁身 , 一去不复返了 。迎来的将是新岁、新事、新的吉祥 。
从初一到初三,相互拜年 。客来亲往,马嘶铃鸣 。每到傍晚,老人们请上讲《格萨尔王传》的艺人,整夜听格萨尔南征北战、降妖伏魔的英雄故事 。男女青年则彻夜跳“锅庄”和“依” , 看滑稽戏,欢度新春佳节 。
文章插图
5、青海的风俗有哪些 青海的风俗有藏族的燃灯节、土族的波波会,还有圣纪节、热贡六月会等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各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民俗风情 。
青海风俗都有什么
nbsp;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 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及饮食特色 。
1、青海的特产
nbsp; 青海特产有冬虫夏草,贝母,鹿茸,沙果,雪莲,柴达木枸杞(柴杞),青稞酒,羌活,西宁大黄,蕨麻,黑枸杞 , 红景天 , 秦艽等 。
2、青海的饮食特色
nbsp; 手抓肉、烤肉串、尕面片、j锅馍馍、羊肉汤、拉条、干板鱼、羊肠面、牛肉干等都是青海的特色美食,酿皮、酸奶、甜醅被称为青海的甜点三宝 。
3、青海的旅游景观
青海旅游资源丰富,青海湖、孟达林区、塔尔寺、三江源、茶卡盐湖、东关清真大寺、瞿昙寺等,都是知名的旅游打卡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