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的习俗,武汉这边女儿出嫁有些什么习俗啊?

1、武汉这边女儿出嫁有些什么习俗啊?一个原则:抬头嫁姑娘、低头接媳妇 。娘家人要“J”――辛辛苦苦把姑娘养大,转眼就要成别个屋的人了,当然不能让新郎太容易接走人 。
具体习俗:婆家迎亲的去时、回来原则上不能重复路线(不走回头路);新郎快到了,娘家一定要关门――为难他,最好关两道门,要新郎演节目、塞红包、大声表白等等,直至所有伴娘们、亲戚都满意了,才能开门;新娘出娘家门,要换鞋;哭嫁方面 , 各地差不多,到那时候在那种气氛下,新娘父母、新娘自然都会哭的 。在以前,新娘出门,只能带两个娘家伴娘 , 娘家人不参加婆家酒宴,因为闹新婚,就是“盘”新姑娘,娘家人会心里不舒服 。现在,基本没有这方面禁忌了 , 好多娘家、婆家一起办酒的 。但是,娘家人不盘新姑娘的原则不变 。
没什么习俗,跟其他地方一样的
不清楚

武汉的习俗,武汉这边女儿出嫁有些什么习俗啊?

文章插图
2、武汉过春节的习俗,详细的1、赏花灯共祈福,在光影交错中贺新春 。
成功举办过三届的东湖灯会 , 已成为武汉人一道不可或缺的年俗大餐 。今年大年初五,2018“东湖灯会”将再次举办,湖北“国家宝藏”灯组、长达100节的“东湖龙”灯组、将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22.5米高的灯组“雄狮贺岁”等46组大型灯组华彩亮相,现场还有台湾美食嘉年华、年俗庙会等各种特色展会,并首次呈现无人机冷焰火表演 。
2、逛庙会赏非遗,在舞龙舞狮中品年俗 。
璀璨的花灯点缀着汉味市集,绝活艺人演绎精彩,抛绣球、福禄寿喜财神游街 , 2月10日起新春汉口里庙会将举办,持续至3月11日 。2月16日起,“第二届吉庆民俗街大汉口庙会――欢喜过新年”庙会活动将举办,看舞龙舞狮、逛非遗民俗集市、参与民俗文化大讲堂,众多武汉民间艺术家还将在此展现绝技绝活 。2月12日起 , 在户部巷将上演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历经百年时光沉淀的汉味小吃街中将上演各地尖板眼 , 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
3、赏花看秀乐玩,在多彩假日中觅春色 。
漫步东湖绿道,东湖梅园中蜡梅散发着幽香 。春节期间不妨去东湖梅园寻觅一段花香,欣赏梅花珍品,参与各类丰富多彩的梅文化活动 。同期 , 武汉植物园冬季热带兰花展正在举办中,来自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种6500余株热带兰花将与游客共迎新春 。
扩展资料:
头三天:
1、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 。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 。不能向外泼水,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
2、拜年:初一拜父族 , 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 。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
3、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
参考资料:春节习俗完整版,终于找全了-新华网
您好!“扬尘早 , 春来早 。福星多,灾星少 。”这是流行在武汉当地的一句顺口溜 。腊月二十四清晨起来,家家户户便要“打扬尘”,将室内室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迎接新年 。而且“打扬尘”越早越好,说是这样春就来得早,可以避免灾星 。打下的扬尘也并不是随意处置,而是和火灰拌好洒于田中,说是这样就可以避免地里不生土蚕 。这样将室内室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后,就在大路边点燃火纸,此为送火神 , 免遭灾难 。
武汉人过年放鞭炮从三十吃年饭开始,先放鞭驱邪,鞭炮放完全家坐在桌上吃年饭 。除夕夜一般要“守夜”深夜零点,钟声 鞭炮声齐鸣,迎接新春 。
武汉年夜饭食谱:肉丸子、鱼丸子、藕丸子、全鱼、全鸡、全鸭、藕汤、鱼糕、肉糕、羊糕、十样菜、腊肉炒菜薹、粉蒸肉、糯米丸子
其他春节习俗:贴年画对联、汤圆、闹元宵舞龙狮玩龙灯 。
希望可以帮助您 。
现在过年很随意的啦,没有那么多讲究 。但是都是三十吃年饭 。一般三十在婆家,初一在娘家,也有初一大清早去上坟的,也有初一给老辈拜年的,从初二开始就给家里七大姑八大姨舅舅叔叔伯伯拜年,总之这一轮的年要拜完 。拜过年的亲戚也有回拜的 , 就在家人招待人家吃喝打牌看碟,过年就是交换场地的吃吃喝喝
赏花灯共祈福,在光影交错中贺新春
武汉的习俗,武汉这边女儿出嫁有些什么习俗啊?

文章插图
3、武汉的习俗武汉每年的1~3月有东湖梅花节,3~4有东湖樱花节和郁金香花展,7月有渡江节,9月有国际旅游节,10月有国际赛马节,12月~次年3月有神农架冰雪节 。
武汉的习俗
武汉的东湖风景区也是梅花节、樱花节、郁金香花展的主要游玩地点,每年的梅花节可观赏到200多个品种的梅花及各流派梅花桩;樱花节可到300亩地的樱花园上观赏樱花;而郁金香花展展区主要在东湖的郁金香主题公园和武汉植物园里 。
武汉渡江节是为了纪念毛主席曾在此地畅游长江而举办的全民节日 。节日期间,五湖四海的嘉宾聚集于武汉,畅游长江,观光三镇,领略古楚文化,感受今日文明 。
武汉的习俗,武汉这边女儿出嫁有些什么习俗啊?

文章插图
4、湖北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湖北过春节习俗:
1、新婿贺年
在武昌,正月初四为“新婿贺年”,新女婿回岳家,岳父母家的人肯定会调戏新女婿,然而苦逼的新女婿只有忍让和一笑了之的份啦 。而黄陂拜年的顺序却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母舅、初三回岳家” 。
2、舞龙舞狮
差不多到初六以后,越来越热闹,舞狮子舞龙的都来了,仙桃地区的舞龙尤其精彩,沔阳乡间的舞龙 , 全长二三十米,用竹篾铁丝扎成骨架,再敷盖黄布,龙身上还划有黑脊,在欢乐的锣鼓声中,巨龙翻卷腾跃 , 小孩儿和大人都来围观;舞狮子更好玩,常有人走街串巷,到别人商铺里去,用一块红布挂在梁间,在众人喝彩声中舞狮人敏捷地取下来,名曰“取红” 。
3、旱莲船
旱莲船又叫采莲船,是江汉平原乡间常见的春节娱乐活动 。旱莲船是在铁丝外用布料缝制成船的样子,再加上遮阳顶,整个船五颜六色,非常喜庆 。表演者穿上戏服 , 翩然起舞,旁边会有丑角扮作撑篙人,他们一般会唱着沔阳花鼓戏或者乡间小调,挨家挨户表演,人家就会给些红包、烟酒,讨个吉利 。
4、龙灯会
龙灯会是孝感元宵节的重头戏,从初八人们开始扎龙,还扎狮子、彩船、竹马、高跷、平台等样式 。正月十五这天男女老幼同游同乐,唱各种彩词 。例如“老者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久富贵、十福大全”等祝福的吉利语 。
5、闹元宵
元宵夜时,孝感有些地方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和乞巧的习俗 。因为传说七仙女被不愿回天庭 , 在人间化作飞梭石,正月十五晚上,盛装的姑娘聚集在飞梭石旁,手捧针线盒向七姐唱乞巧歌,询问年成好坏、吉凶如何、能否婚嫁等事宜 。
此外,有的人家用糯米粉作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烧“鹅卵”以占生男生女 。卵裂就兆生女,卵起小疣子兆生男 。传说正月十五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人们不能在家里喧闹 。妇女要在床下点一盏麻油灯,边拜边说:“请红娘子看灯 。”据说这样,一年就没有臭虫骚扰了 。
扩展资料:
【武汉的习俗,武汉这边女儿出嫁有些什么习俗啊?】湖北,简称“鄂”,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武汉,因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 。地处中国中部,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 , 北与河南毗邻 。全省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湖北
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 。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 , 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 。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 。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现已禁鞭),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 。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 。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 。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 , 以祈年年有余 。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 。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 。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
武汉过年习俗
除夕:
男人:这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 , 该习俗无形废止) 。然后要收拾屋子,换春联 , 贴门神 。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 “上天言好事” , 除夕时灶神已回来 , 欢迎他“下地降吉祥” 。
女人: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来” 。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 。
年饭: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 , 要“年年有鱼(余)” 。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今之压岁钱其实是讹传) 。
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 , 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 。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武汉1994年开始禁鞭) 。初一:
听动静:五更时鸟雀鸣叫则主丰年 , 群狗乱吠则主乱象 。
观天色:风宜北 , 谚曰“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北吹到北(Be) , 有钱也没得” 。
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头三天:
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 。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 。不能向外泼水 , 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 , 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 。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
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 , 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
1、吃年饭: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 。
2、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 , 鬼魂就会附体 。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 , 家家鞭炮齐鸣 。
3、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
4、拜年:初一拜父族 , 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 。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 , 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 
5、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 , 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
江苏、湖北春节习俗有哪些?春节是怎么来的?
武汉的习俗,武汉这边女儿出嫁有些什么习俗啊?

文章插图
5、武汉春节传统习俗有哪些武汉春节的风俗习俗
武汉春节的风俗习俗
导语:我国人民十分注重旧历除夕的全家团聚 , 这一天要吃年饭 , 也叫团年饭,全国各地皆然 。吃年饭的时间,一般在晚上 , 也有在中午的,但武汉的一些人家却安排在除夕的凌晨 。
1、武汉的节令饮食习俗
☆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 。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 。近年来人们又在桌子中间置一火锅,热气腾腾,更增添了节日气氛 。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 。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现已禁鞭),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 。在大家围坐饭桌之前,守旧规矩的人家还要先祭祖,摆上几副碗筷请祖宗入席 。祭祖仪式之后,大家才开始上桌吃饭 。鱼这道菜是不能吃的,以祈年年有余 。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 。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 。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年糕,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
☆农历三月三――武汉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踏青" , 或登高或临水游览 。大家边游玩边采集地米菜 , 一方面领略了大自然的风光,另一方面又活动了筋骨 。兴尽归来,人们用采来的地米菜蠹Φ埃胰斯餐碛谩C窦淙衔孛撞四苁谷嗣髂俊⒅瓮吩巍?br>
☆农历五月五端午节――武汉人有吃咸鸭蛋、粽子、饮菖蒲雄黄酒及馈赠绿豆糕、杏仁豆腐、八宝稀饭、冰糖莲子、米面发糕等去暑败火食品 。冰箱的普及,冰镇汽水、冰镇啤酒为人们解除了不少夏日的暑热烦闷 。
八月十五中秋节――武汉人必于这花好月圆之夜 , 边吃月饼边赏月 。其中汪玉霞酥饼松、酥、香、甜,为饮酒赏月的上等点心 。
☆九月九为重阳节――民间习惯饮菊花酒,还吃蜜汁甜藕、红薯面窝、桂花糍粑等 。
☆冬季 , 武汉天气寒冷 , 人们为了补充热量、滋养身体 , 除了进食牛肉、羊肉、狗肉外 , 还有煨汤的习惯 。家家都有煨汤陶罐,武汉人常以煨汤待客 。煨汤的主料多为排骨、鸡、鸭、牛肉等,辅料则有萝卜、藕、海带、香菇等 。萝卜以黄陂县麦地湾出产的最佳,武汉月湖藕因其淀粉含量高,亦人为所喜爱 。
☆武汉人在腊月还有腌制腊鱼腊肉的习俗 。每逢农历年底,在临街向阳的阳台上都有一挂挂红扑扑的腌鱼腌肉 。菜苔炒腊肉是寒冬腊月武汉人桌上的佳肴 。
☆武昌洪山的红菜苔色、香、味俱佳 , 脆嫩爽口 , 营养丰富 。清人在《汉口竹枝词》中吟唱"不须考究食单方,冬月人家食品良,米酒汤圆消夜好,鳊鱼肥美菜苔香 。"红菜苔同武昌鱼一起被誉为楚乡两大名菜,被皇家封为"金殿玉菜",当年慈禧及后常差人到洪山宝通寺一带索取红菜苔食用 。
☆农历腊月初八 , 武汉人习惯用糯米、红豆、杂果等煮果子粥,称为腊八粥 。
2、武汉过年习俗
☆除夕:
男人:这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该习俗无形废止) 。然后要收拾屋子 , 换春联 , 贴门神 。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上天言好事”,除夕时灶神已回来,欢迎他“下地降吉祥” 。
女人: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 , 喜事一起来” 。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 。
年饭: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要“年年有鱼(余)” 。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今之压岁钱其实是讹传) 。
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 。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 , 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武汉1994年开始禁鞭) 。
☆初一:
听动静:五更时鸟雀鸣叫则主丰年,群狗乱吠则主乱象 。
观天色:风宜北,谚曰“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北吹到北(Be),有钱也没得” 。
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 , 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
☆头三天:
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 , 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 。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 。不能向外泼水,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 , 宠妻灭母” 。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
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 , 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 , 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
春节期间 , 武汉娱乐很多,有跳狮、杂技、朝山进香等等 。建国以后这其中拜年的习俗仍在延续 , 但形式已有很大变化,初一、二、三仍是拜父母、岳父母、邀亲友聚餐,或带孩子逛公园 。近三五年才开始去酒楼订年饭、外出旅游等 。
3、武汉风俗-煨汤待客
许多地方卖猪肉,都是连骨头带肉一起卖,买肉的人不愿要骨头 , 找熟人买 , 尽量少搭点骨头 。武汉人买肉不一样,喜欢要骨头,特别是排骨,争相购买 。排骨供应少时,人们起早床去耐心排队等候 , 或者找熟人,想方设法买排骨 。因为武汉人讲究煨排骨汤待客 。如果贵客来了没有排骨汤,那是很失礼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规格 , 对客人不够热诚,大方 。作客的也会觉得没有受到盛情的招待 。地道的武汉人煨汤待客,并不只是把排骨汤当做席上的一道菜,而是在吃饭之前,先给客人盛一大碗,让客人吃肉喝汤 。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热情的主人还要劝客人再喝一碗汤 。外地人开玩笑说:武汉人"奸"得很,客人去了,光用汤也把你灌饱了 。多来个把客人,只消往沙吊子(煨汤的器具)里添瓢水就行了 。
武汉人喜欢喝排骨汤,除了待客,人们也常煨汤改善生活,或为病人、产妇补养身体 。
4、武汉风俗-除夕凌晨吃年饭
我国人民十分注重旧历除夕的全家团聚,这一天要吃年饭,也叫团年饭,全国各地皆然 。吃年饭的时间 , 一般在晚上,也有在中午的,但武汉的一些人家却安排在除夕的凌晨 。
这些人家从旧历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 , 就忙着办年货,忙到腊月二十九日进人高潮 。这一天 , 所有该炖、该煮、该炒、该炸、该蒸的菜肴,都要制成半成品,并把年饭要吃的菜看准备好 。每样菜都象征一个好兆头,如一个熟猪头代表福,大块熟猪肉代表禄 , 用笋丝、千丝、粉丝、胡萝十丝加上黄花、木耳、香菌、芹菜等一起炒成的素什锦代表寿,用肉丸、鱼丸、豆腐丸象征"三元及第"(武汉人"丸"字发音为"元"),用油炸全鱼象征"年年有余 。等 。烹制好这些菜看,已是深夜时分 。讲迷信的人就?quot;转钟"(武汉土话,指时钟转为零点,以后供神祭祖,然后吃年饭 。全家老少,欢聚一堂 , 边吃过谈,欢声笑语,持续几个小时,一直闹到东方发自 , 天明大亮 。这也是个彩头,叫做越吃越亮 。预示着来年大吉大利 。
为了使这顿年饭吃得欢乐 , 开始拿碗筷时要注意,掌上桌的碗筷只能多,不能少 。如果每人都分得了碗筷,还有剩余的 , 那就意味着来年要添人进口;如果缺碗少筷,就会结这顿年饭罩上阴影,因为讲迷信的老人认为这预示着他们在来年将面对不幸 。
扫尘
“腊月二十四 , 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 , 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 ,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 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 , 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 ,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 。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 , 各相与赠送 , 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 , 称曰“守岁” 。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 , 吃过年夜饭 , 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 , 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 , 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自汉代以来 , 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 , 及婚嫁、建房、开业等 , 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
拜年
新年的初一 , 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 , 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 , 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 , 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 , 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 。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 。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 , 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 。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 。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 。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 。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 , 话新春,其乐融融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