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韩仲朋原文、作者,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

1、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秦韩战于浊泽
【提要】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的确是军事、外交斗争的首要问题 。七国互相兼并、削弱,每个国家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应当争取谁、联合谁、孤立谁、打击谁?对敌人要分化瓦解、对朋友要联合吸引 。看看楚国是如何分化瓦解敌人的 。
【原文】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 。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 。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韩王曰:“善 。”乃儆公仲之行 , 将西讲于秦 。
楚王闻之大怒,召陈轸而告之 。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 , 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 。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矣 。王听臣,为之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 。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必不为雁行以来 。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 。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 。韩得楚救,必轻秦 。轻秦,其应秦必不敬 。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 , 发信臣 , 多其车 , 重其币 。谓韩王曰:“敝邑虽小 , 已悉起之矣 。愿大国遂肆意于秦 , 敝邑将以楚殉韩 。”
韩王大说 , 乃止公仲 。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 。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 , 必为天下笑矣 。且楚、 韩非兄弟之国也 , 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 。秦欲伐楚 , 楚因以起师言救韩 , 此必陈轸之谋也 。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 , 今弗行,是欺秦也 。夫轻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 。”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 。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 。
【译文】
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 。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 。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 。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 。”韩王说:“好 。”于是就为公仲朋出行做准备,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 。
楚王听此消息,大为恐慌,马上召见陈轸 。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其财赋可以增加兵饷,秦韩两国合兵向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 。大王要听从我的意见:在全国实行 ***,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 , 派遣使者 , 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 。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 。这样秦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 。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韩国 。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 。这样我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 。”
楚王非常高兴,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 ,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 , 加重使者的聘礼 。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随心所欲地对付秦国 , 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 。”
韩王十分高兴 , 便停止公仲朋使秦 。公仲朋说:“不行 。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我们的是楚国 。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 。何况楚韩两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情况是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的 , 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 。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 。忽视强秦的灾祸,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 。”韩王不听从 , 就同秦国停止讲和 。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交战于岸门 。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 。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军队被秦国俘获,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朋的计策啊 。
【评析】
在现代商战中的朋友,要学习陈轸这种分化敌人的策略 , 以应对市场中激烈的竞争 。陈轸是个了不起的谋士,楚国的危难在他处便迎刃而解 。关键是他善于分化瓦解敌人,给敌方同盟中的一方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跨敌方联盟,免除灾祸、打败敌人 。在现代商战中 , 企业联盟在法律范围内大打价格战、客户争夺战、市场范围瓜分战,如遇到对方的联合 “攻势”,我们一定要临危不乱、设法分化对方的联盟,拉拢对方中的不坚定者,最终促使我方立于不败之地 。

简韩仲朋原文、作者,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2、BC375年韩灭郑时,韩趁郑失去谁的保护而灭郑?我选择D , 其他原因 。
为了分析郑国灭亡的原因,首先分析地理位置的因素 。
先看一下赵魏韩三家分晋之后的局面,赵国基本得到了晋国北部的领土,魏国的领土在中间 , 韩国则分到南面的几块 。魏国经过魏文侯、魏武侯两代的发展 , 在李俚、吴起等人的治理下,国力大增,于战国初期首先崛起,成为当时第一强国 。于是,魏国的领土得到全面的拓展,甚至打下了秦国的河西 , 将领土扩展到当年晋国也没有占领的秦地 。韩国在三家分晋中得到的土地最少,还是分成几块的 。其中一块土地,正好在郑国的东面,北面与魏国接壤 , 南面是楚国,东面是宋国,西面是郑国,等于成了飞地一块 。在这种情况下 , 韩国恐怕做梦都想得到郑国,从地里上讲,可以把韩国的国土练成一片 。而魏国呢,只要得到郑国 , 就可以硬生生地把韩国一切为二,首尾不能相顾 。所以,魏国也在打郑国的主意 。
再看楚国,楚国的国土,从春秋时期开始,就一直是最大的诸侯国 。在其他诸侯都只有几百里国土的时候,楚国就已经幅员数千里,下辖百余县 , 带甲过十万了 。这时的楚国,经过吴起的变法,国力有所增加,虽然楚悼王一死就被改回去了 , 但国力还在 。恰好郑国与楚国接壤 , 楚国收拾不了魏韩两国 , 解决一个郑国还是轻松的很 。
所以,可以说楚魏韩三国都在打郑国的主意,但是谁都不好先出手,否则肯定遭到其他两国的打压,于是局面就僵持了 。那么作为被灭的当事人,郑国的位置又如何呢?郑国曾经在春秋初期一度强盛过,还是中原地区的小霸主 。但是由于他出于交通要道 , 天下的枢纽位置,所以不论是北面的晋国,南面的楚国,东面的齐国,西面的秦国,一旦要向中原扩张,郑国都正好挡住了扩张的峰点,被抛到风口浪尖上 。换句话说,不管谁过来 , 郑国都要被揍 。而长期被揍的经历,养成了郑国上下圆滑的个性,是朝秦暮楚的墙头草典型代表 。春秋时期的晋楚争霸,郑国谁都不敢得罪,只好不停地倒来倒去,更换投靠对象,虽然总被打得很惨 , 但总是保存下来了 。到了战国初期,局势变了,不再是晋楚对峙,换成被楚魏韩三国包围了 。东西两面是韩国 , 北面是魏国,南面是楚国 。这三个国家,郑国一个都得罪不起,于是只好继续当墙头草,稀里糊涂的随波逐流下去 。
然后讲国力的问题 。毫无疑问,郑国是最弱小的 , 弱小到相比其他三国简直是不设防的地步 。上面说了,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崛起,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楚国虽然在春秋末期遭到灭顶之灾 , 险些被亡国 , 但是总算恢复了国土,实力犹在 , 加上吴起的短暂变法,就算不及楚国,也没差多少 。韩国相比楚魏两国是弱了些,但比起郑国强了不少 。所以,比拼国力,依次是魏、楚、韩、郑 。三强互相对峙,谁都不敢先动手,恰好成了郑国存活的最有利条件 。
所以 , 楼主引用材料中所说的“郑恃魏”、“郑恃楚”,其实并不是郑国投靠了魏国或楚国,而是说 , 郑国凭借魏国的实力,楚韩两国就不敢轻易来攻;凭借楚国的实力,魏韩两国就不敢轻易犯境 。哪个敢先动一下 , 必然遭到其他两国的打击 。而这三国中 , 又没有哪个国家的实力强大到可以不顾他国的地步,于是形成了僵局 。郑国在夹缝中求生存,也确实不容易 。
但是,公元前375年,魏国向楚国发动进攻,形势马上就不一样了 。楚魏两国打起来 , 一时都腾不出手,原本的平衡被打破,这等于给了韩国极好的机会 , 于是马上出兵,一举攻破郑都,灭了郑国 。后来韩国还把国都迁到了新郑 。这就好像后来赵国灭中山国一样 , 中山国夹在赵国和齐国之间,齐国断不允许赵国灭中山,所以赵国每次进攻都不能尽全功 。后来齐国出兵攻打秦国,这才给赵国以可乘之机,迅速地灭掉了中山国 。所以 , 春秋战国时期小国的生存,都是小心翼翼维持平衡局面的结果,一旦平衡被打破,小国只有接受灭亡的命运 。
后来魏国看到郑国这回是死定了,于是从韩国那里抢了一些土地作为弥补 。只有楚国反应慢了一拍 , 什么都没捞到 。
至于说为什么没有国家帮助郑国复国,道理其实很简单 。因为一旦郑国复国,哪怕显出复国的意图,必然遭到魏韩两国的强力打压 。吃进嘴的肉哪能再吐出去?郑国固然不敢复国 , 当时也没有哪个国家敢帮他复国 。还有一点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 大国吞并小国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否则哪来的战国七雄?都是吞并大量小国才形成的 。
可能有人要问,楚国被吴国灭亡,为什么秦国肯出兵帮助复国呢?首先,楚国是大国,大国被灭,天下局势就要发生极大的变化,作为原有的诸侯,绝不愿意看到这个巨大的波动影响到天下的稳定;其次 , 楚和秦是姻亲之国,秦国是愿意面对一个姻亲之国呢,还是愿意面对所谓“蛮夷”的吴国呢?这个不用我说了;再次,吴国一旦吞并楚国 , 实力必然大增,秦穆公想要称霸,必然不能坐视 , 而让楚复国,则等于在隔壁安顿了一个弱小的邻居,这个账秦穆公自然算得清;最后一点就是秦穆公这个人比较热心肠 , 从他和晋国几代国君打交道就可以看出来了,他是一个颇有古风的人,愿意去做这种公益事业 。
最后纠正楼主的一处错误,楼主提到的华阳之战,是在100多年后的公元前273年 。而在公元前375年左右,魏冉、白起都没出生呢 。当时的秦国还没变法,河西之地又丢给了魏国,正处于衰弱期,哪里能打进中原?楼主所说的那两大阵营的对战,是绝对没有的 。而公元前273年白起攻打魏国 , 那也是100年后的事情了,和替郑复国也沾不上边了 。
应该是怕楚国 。还有你的阵营不合理哦 。下面明显比上面的实力强上不少战国七雄里面的两个加一个小国 , 哪是另外三个国家的对手?郑国是个小国,帮它复国的旗号?也许有吧 。但是正史上没有记载 , 可能是规模太小了吧 。
战争内容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将白起于华阳(今河南新郑北)各个击破赵、魏联军的一次长途奔袭作战 。四十年,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 。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 。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 。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针 。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 。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5万人 , 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 , 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歼敌2万 , 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 。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 。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 。点评:此战白起出其不意,远途奔袭华阳,再一次重创敌军 。貌似和郑国复国没关系吧 。这是战国策上的 。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个就是郑国 数典忘祖就来自郑国 哪里有人帮他复国
连打给郑国复国旗号的都没有
简韩仲朋原文、作者,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3、秦韩战于浊泽翻译秦、韩两军在韩国的浊泽交战,韩国处境危急 。韩国的相国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不可依靠 。现在秦国一心想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秦相张仪而与秦国讲和 , 送给秦国一个大城邑,与秦国一起攻打楚国 。这是以一失换来二利的计策!韩王说:好 。于是告诫公仲朋将要西向与秦国讲和 。
楚王听说此事后非常害怕,召请陈轸来,并告诉他这件事 。陈轸说:秦国想攻打我国,蓄谋已久了,现在又得到韩国一个大城邑 , 这就提供了武装力量,秦、韩合兵向南,这是秦国在宗庙烧香祷告时都孜孜以求的 。如今实现伐楚的愿望,楚国必然遭受攻打 。大王听我的,为此在全国调集军队,公开宣称准备救韩,让战车布满道路;再派出亲信的使臣,多配备车辆,多携带钱财,让韩国相信楚国真的要救援自己 。韩国即使不听从我们的 , 也会因此感激大王,必定不会充当攻打我国的先锋,这样,秦、韩就不团结 , 军队即使打到楚国,我国也不会有太大的祸患 。如果韩国听信了我们,拒绝与秦国讲和 , 秦王必定大怒,从而深怨韩国 。韩国以为得到楚国的救援,一定轻视秦国 。轻视秦国,韩国对待秦国就不会尊敬 。这样,就会使秦、韩的军队陷入困境 , 楚国就可以免除祸患了 。楚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在全国调集军队,公开宣称准备救韩 , 派出亲信的使臣,多配备车辆,多携带钱财 。使臣对韩王说:敝国虽小 , 已经全国动员,希望贵国放心大胆地抵抗秦国,敝国将与贵国共存亡 。
韩王听了十分高兴 , 于是让公仲朋不出使秦国 。公仲朋说:不可以这样 。以现实使我国受害的是秦国,用谎话来救我们的是楚国 。依靠楚国救援的谎言,而轻率地与强大的秦国绝交 , 一定会被诸侯讥笑 。再说,楚、韩不是兄弟之国,又没有事先约好要讨伐秦国 。秦国想要进攻楚国 , 楚国因此说出兵援救韩国 。这一定是陈轸的计谋 。并且大王已经派人通报了秦国 , 如果现在不出兵,这是欺骗秦国 。轻视强秦造成的灾祸,再加上轻信楚国的谋臣 , 大王一定会后悔的 。韩王不听,于是拒绝与秦国讲和 。秦王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在岸门交战 , 楚国的救兵没有到,韩国因而大败 。
简韩仲朋原文、作者,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4、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翻译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 , 国不大病矣翻译如下:
秦、韩两军在韩国的浊泽交战,韩国处境危急 。韩国的相国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不可依靠 。现在秦国一心想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秦相张仪而与秦国讲和 , 送给秦国一个大城邑,与秦国一起攻打楚国 。这是以一失换来二利的计策 。韩王说:好 。于是告诫公仲朋将要西向与秦国讲和 。
楚王听说此事后非常害怕,召请陈轸来,并告诉他这件事 。陈轸说:秦国想攻打我国 , 蓄谋已久了,现在又得到韩国一个大城邑,这就提供了武装力量,秦、韩合兵向南 , 这是秦国在宗庙烧香祷告时都孜孜以求的 。如今实现伐楚的愿望,楚国必然遭受攻打 。
大王听我的,为此在全国调集军队,公开宣称准备救韩 , 让战车布满道路;再派出亲信的使臣,多配备车辆,多携带钱财,让韩国相信楚国真的要救援自己 。韩国即使不听从我们的,也会因此感激大王 , 必定不会充当攻打我国的先锋,这样,秦、韩就不团结,军队即使打到楚国 , 我国也不会有太大的祸患 。
如果韩国听信了我们,拒绝与秦国讲和,秦王必定大怒,从而深怨韩国 。韩国以为得到楚国的救援 , 一定轻视秦国 。轻视秦国,韩国对待秦国就不会尊敬 。这样,就会使秦、韩的军队陷入困境,楚国就可以免除祸患了 。
楚王听后非常高兴 , 于是下令在全国调集军队,公开宣称准备救韩,派出亲信的使臣 , 多配备车辆,多携带钱财 。使臣对韩王说:敝国虽小,已经全国动员,希望贵国放心大胆地抵抗秦国 , 敝国将与贵国共存亡 。
韩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让公仲朋不出使秦国 。公仲朋说:不可以这样 。以现实使我国受害的是秦国,用谎话来救我们的是楚国 。依靠楚国救援的谎言,而轻率地与强大的秦国绝交,一定会被诸侯讥笑 。再说,楚、韩不是兄弟之国,又没有事先约好要讨伐秦国 。秦国想要进攻楚国,楚国因此说出兵援救韩国 。这一定是陈轸的计谋 。
并且大王已经派人通报了秦国,如果现在不出兵 , 这是欺骗秦国 。轻视强秦造成的灾祸,再加上轻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会后悔的 。韩王不听,于是拒绝与秦国讲和 。秦王果然大怒,发兵与韩国在岸门交战 , 楚国的救兵没有到,韩国因而大败 。
韩国的兵力没有减弱,韩国的人民也不愚昧,但军队被秦国打败,计谋为楚国讥笑 , 其原因是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用公仲朋的计谋 。
秦、韩战于浊泽,韩氏急 。公仲(明)谓韩王曰:与国不可恃 。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赂之以一名都,与之伐楚 。此以一易二之计也 。韩王曰:善 。乃儆公仲之行 , 将西讲于秦 。
楚王闻之大恐,召陈轸而告之 。陈轸曰: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乡,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 。今已得之矣 , 楚国必伐矣 。王听臣为之 , 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令战车满道路;发信臣 , 多其车,重其币,使信王之救己也 。纵韩为不能听我,韩必德王也 , 必不为雁行以来 。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 。
为能听我绝和于秦,秦必大怒,以厚怨于韩 。韩得楚救 , 必轻秦 。轻秦,其应秦必不敬 。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免楚国之患也 。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 , 多其车,重其币 。谓韩王曰:弊邑虽小,已悉起之矣 。愿大国遂肆意于秦,弊邑将以楚殉韩 。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 。公仲曰:不可,夫以实告我者 , 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 。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 。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 。且王以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 。
夫轻强秦之祸 , 而信楚之谋臣 , 王必悔之矣 。韩王弗听,遂绝和于秦 。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 。韩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 , 智为楚笑 , 过听于陈轸,失计于韩明也 。
简韩仲朋原文、作者,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

文章插图
5、秦韩战于浊泽文言文公仲朋为什么断言楚国所作所为是阴谋公仲朋断言楚国的所做所为是阴谋是因为靠楚国给的馅饼充饥,公开树立强秦这样的敌人,不但不明智,还会被天下人耻笑 。
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秦国要扩张,他的目标是楚国和南方大国,而韩国正好在楚国中间 。也就是说 , 韩国并不是秦国的主要目标 。韩国为了转移齐国的注意力 , 就说可以帮助秦国奕彤功课,楚国这样的话,对于楚国来说是有危机的,所以楚国是为韩国画大饼让韩国去对抗齐国,这样的话一定是阴谋 。
【简韩仲朋原文、作者,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秦韩战于浊泽原文及翻译】该内容出自战国策·韩一·秦韩战于浊泽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