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置规范,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规范介绍?

1、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规范介绍?结合最新混凝土后浇带施工情况 , 现阶段,建筑企业进行混凝土后浇带施工中,有什么施工要求规定?以下是中达咨询整理建筑术语后浇带基本介绍: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 。
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规范规定:
混凝土后浇带施工工艺
1、由于施工原因需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结构形状而定,留设位置应经设计院认可 。
2、后浇带的保留时间 。应按设计要求确定,当设计无要求时,应不少于40天;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情况下,应保留60天 。
3、后浇带的保护 。基础承台的后浇带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垃圾杂物掉入 。保护措施可采用木盖覆盖在承台的上皮钢筋上 , 盖板两边应比后浇带各宽出500毫米以上 。地下室外墙竖向后浇带可采用砌砖保护 。楼层面板后浇带两侧的梁底模及梁板支承架不得拆除 。
4、后浇带的封闭 。浇筑结构混凝土时,后浇带的模板上应设一层钢丝网 , 后浇带施工时,钢丝网不必拆除 。后浇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设置,都必须在封闭前仔细地将整个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凿除,并凿成毛面,彻底清除后浇带中的垃圾及杂物 , 并隔夜浇水湿润,铺设水泥浆,以确保后浇带砼与先浇捣的砼连接良好 。地下室底板和外墙后浇带的止水处理,按设计要求及相应施工验收规范进行 。后浇带的封闭材料应采用比先浇捣的结构砼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微膨胀剂UEA,掺量为12%—15%)浇筑振捣密实,并保持不少于14天的保温、保湿养护 。
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要点
1、后浇带砼中使用的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品种,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 , 并事先通过试验确定掺入量 。
2、所有微膨胀剂和外加剂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及产品技术资料,并符合相应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 。
3、微膨胀剂的掺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 因此,其秤量应由专人负责,允许误差一般为掺入量的±2% 。
4、混凝土应搅拌均匀,否则会产生局部过大或过小的膨胀,影响混凝土质量 。所以应对掺微膨胀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适当延长 。
5、后浇带砼应密实 , 与先浇捣的砼连接应牢固,受力后不应出现裂缝 。
6、在预应力结构中,后浇带内的非预应力筋必须为预应力筋的锚固、张拉等留出必要空间 。
7、预应力结构中的后浇带内有非预应力筋、预应力筋、锚具、各种管线等,此处的后浇带砼浇捣时,应高度注意其密实度 。
8、地下室底板中后浇带内的施工缝应设置在底板厚度的中间,形状为“U”字型 。
9、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采取带模保温保湿条件下的养护,应按规范规定 , 浇水养护时间一般砼不得少于7天,掺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砼不得少于14天 。
10、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如有抗渗要求,还应按规范规定制作抗渗试块 。
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

后浇带设置规范,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规范介绍?

文章插图
2、施工缝、后浇带留设规范GB 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8.6 混凝土施工缝与后浇带
8.6.1 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之前确定 。施工缝和后浇带宜留设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便于施工的位置 。受力复杂的结构构件或有防水抗渗要求的结构构件,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
8.6.2 水平施工缝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柱、墙施工缝可留设在基础、楼层结构顶面,柱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100mm , 墙施工缝与结构上表面的距离宜为0mm~300mm;
2 柱、墙施工缝也可留设在楼层结构底面,施工缝与结构下表面的距离宜
为0mm~50mm;当板下有梁托时,可留设在梁托下0mm~20mm;3 高度较大的柱、墙、梁以及厚度较大的基础可根据施工需要在其中部留
设水平施工缝;必要时,可对配筋进行调整 , 并应征得设计单位认可;4 特殊结构部位留设水平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
8.6.3 垂直施工缝和后浇带的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有主次梁的楼板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1/3 范围内;2 单向板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板短边的任何位置;
3 楼梯梯段施工缝宜设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 范围内;
4 墙的施工缝宜设置在门洞口过梁跨中1/3 范围内,也可留设在纵横交接处;
5 后浇带留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 特殊结构部位留设垂直施工缝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8.6.4 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施工缝应低于地脚螺栓底端,与地脚螺栓底端的距离应大于150mm;
当地脚螺栓直径小于30mm 时 , 水平施工缝可留设在深度不小于地脚螺栓埋入混凝土部分总长度的3/4 处;
2 垂直施工缝与地脚螺栓中心线的距离不应小于250mm , 且不应小于螺栓
直径的5 倍 。
8.6.5 承受动力作用的设备基础施工缝留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标高不同的两个水平施工缝,其高低接合处应留设成台阶形 , 台阶的高宽
比不应大于1.0;2 在水平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地脚螺栓进行一次复核校正;
3 垂直施工缝或台阶形施工缝的垂直面处应加插钢筋,插筋数量和规格应由
设计确定;4 施工缝的留设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
8.6.6 施工缝、后浇带留设界面应垂直于结构构件和纵向受力钢筋 。结构构件厚
度或高度较大时,施工缝或后浇带界面宜采用专用材料封挡 。8.6.7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 , 因特殊原因需临时设置施工缝时,施工缝留设应规整,
并宜垂直于构件表面 , 必要时可采取增加插筋、事后修凿等技术措施 。
8.6.8 施工缝和后浇带应采取钢筋防锈或阻锈等保护措施 。
后浇带设置规范,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规范介绍?

文章插图
3、后浇带支撑规范要求法律分析:1、后浇带的留置宽度一般700-1000mm,现常见的有800mm、1000mm、1200mm三种 。2、后浇带的接缝形式有平直缝、阶梯缝、槽口缝和X形缝四种形式 。3、后浇带内的钢筋,有全断开再搭接 , 有不断开另设附加筋的规定 。4、后浇带砼的补浇时间,有的规定不少于14天,有的规定不少于42天,有的规定不少于60天,有的规定封顶后28天 。5、后浇带的砼配制及强度 , 有的要求原砼提高一级强度等级,也有的要求用同等级或提高一级的无收缩砼浇筑 。6、养护时间规定不一致,有7天、14天或28天等几种时间要求 。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第三十二条 建筑工程监理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筑工程承包合同 , 对承包单位在施工质量、建设工期和建设资金使用等方面,代表建设单位实施监督 。工程监理人员认为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有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改正 。工程监理人员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的,应当报告建设单位要求设计单位改正 。
【后浇带设置规范,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规范介绍?】
后浇带设置规范,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规范介绍?

文章插图
4、后浇带如何设置及其要注意的地方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与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一是,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 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 , 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 , 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
二是,《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基础长度超过 40m 时 , 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 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
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
三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
四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
五是 ,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 30~60m , 宽度宜为700~1 000mm.
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 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
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 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 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28d 。
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        模板支撑系统要独立   
作为温度后浇带,一般要求混凝土浇注的间隔时间不少于60天;沉降后浇带要求高层
部分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浇注混凝土,间隔时间可能要几个月甚至十几个月 。在这期间,后续工程还要往上施工,已施工过的后浇带两侧面的梁板结构就变成了悬挑构件,且要承受上部其他结构层的自重和施工荷载 , 单靠正常施工的模板支撑系统远远不够 。因此,后浇带下及其两侧各1m范围内的模板及支撑必须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 , 经过计算独立设置,确保受力和稳定 。否则 , 可能会造成梁板上部裂缝或后浇带部位下挠,顶板面不平下沉等质量事故 。这部分支撑尽量采用上下可调支撑 , 待结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逐根卸荷随即再旋紧撑牢,以避免原支撑层层满负荷往下传力,致使最下层无支撑结构受力和挠度过大的不合理情况 。
1.1后浇带两侧保留受荷支撑不少于两排,排距不大于1m(包括梁板支撑均应保留) 。该部分模板支撑系统要相对独立,以便于其他模板及支撑的正常拆除和周转 。   
1.2被后浇带断开而形成悬臂的结构梁,要留有早拆支撑,以备其他支撑拆除后留作受荷支撑(其他支撑的拆除时间以该梁砼强度达到设计值的100%和上一层梁砼强度≥75%设计值为准) 。早拆支撑的间距应以计算确定 , 计算时可考虑扣除该悬挑梁所能承担的荷重,其他荷载(包括本层结构部分荷载和上一层结构施工荷载)由早拆支撑承担 。如果一般φ48壁厚3mm普通钢管受力不够(或间距过密时) , 应换撑120×120或150×150方木 。   
1.3后浇带保留的支撑,水平方向应可靠拉结,以防失稳 。   
1.4对地下室较厚底板、大梁等属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浇带 , 两侧必须设置专用模板和支撑,以防止砼漏浆而使后浇带底部断不开 。对地下室有防水抗渗要求的,还应留设止水带或作企口模板 , 以防后浇带处渗水 。   
2.后浇带内钢筋应区别后浇带性质认真处理   后浇带按使用功能划分有温度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两种,施工中要区别后浇带性质 , 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处理 。   
2.1温度后浇带主要是为了解决后浇带混凝土浇灌前,其两侧结构混凝土的收缩变形 。因此,为了保证在这期间砼的自由变形 , 后浇带内垂直于后浇带的受力钢筋必须断开;这一点在施工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致使后浇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断开钢筋的位置,应尽量相互交错在后浇带两侧面 , 以利于再连接时接头位置相互错开 。为了方便施工,一般可按正常配筋穿过后浇带,施工完该层混凝土后3天内用气割将垂直于后浇带的主筋割断 , 断隙一般在5mm左右,待满足后浇带间隔时间后,采用水平钢筋窄间隙电弧焊工艺把断开的钢筋再焊接起来 。   
2.2沉降后浇带主要是考虑高层部分结构和裙房之间沉降差而设置的 。后浇带宽度一般在0.8~1.0m 。在这个区段内,两侧的结构沉降差反应到钢筋上所产生的钢筋应力和应变,相对来说不太大 , 不致影响到结构的沉降 。因此,沉降后浇带钢筋一般可不考虑断开 。但在施工中应注意 , 基础或地下室底板及地梁的后浇带,其下垫层砼不宜浇注太厚(宜减薄3cm左右),下部钢筋必须垫加厚垫块抬起 , 离开垫层不小于5cm,以使两侧结构能够自由沉降,且沉降后钢筋仍有足够的砼保护层厚度 。   
3.加强后浇带混凝土浇注前的防护处理   
3.1对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 , 两侧混凝土浇注后,后浇带内侧混凝土应作为大体积混凝土养护防裂的重点,因为最大温差往往出现在后浇带两侧砼面 , 而两侧混凝土一旦出现裂缝,就是结构内部深层裂缝,有时会贯通整个结构面 。因此,对大体积混凝土后浇带 , 应在带端侧面或顶面钢筋断开的合适部位预留进人孔,施工人员直接进入后浇带内支模顶撑,拆除清理和养护等 。在养护期内上面覆盖塑料薄膜和岩棉被(或草苫),必要时用碘钨灯照射侧面混凝土加温 , 以确保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温差不超过25℃ 。   
3.2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注时,顶面砼留5~10cm宽企口 。后浇带上面覆盖彩条塑料布,在企口宽度范围内用1:3水泥砂浆压缝找平,上砌120宽护堤,高120~180mm , 外侧粉刷,作为钢筋保护和施工现场安全防护,也为了防止杂物进入后浇带内难于清理,防止雨水或施工养护用水进入后浇带 。尤其是地下室 , 水渗地基土会影响地基承载力等结构性能,该道防护必须认真处理 。过道处应加铺6cm厚木过道板 , 护堤适当降低 。   
3.3对地下室底板水平后浇带端头和外墙壁竖向后浇带,应砌筑240砖墙封堵,砌筑砂浆标号不小于M5.0 , 并用防水砂浆粉刷;地下室外壁进行防潮或防水处理 。这样,一是防止雨水或施工用水进入后浇带;二是该墙可作为挡土墙,不影响基坑及时回填 , 有利于赶工;三是可以作为后浇带永久外模使用,减少施工环节 。   
3.4后浇带混凝土浇注前,要对后浇带进行清理 , 凿除浮石浮浆,调整钢筋等 。   
4.后浇带混凝土配置浇捣和养护   
4.1后浇带内的混凝土,一般要求较两侧已浇注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一至二级(由设计院设计确定) 。一般选用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 , 配合比设计应经过计算试拌试验,常用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种:   
4.1.1减小水灰比,控制混凝土坍落度 。掺加FDN—2000等高效早强型减水剂(减水率一般在15%左右) , 控制水灰比不大于0.4,坍落度控制在1~3mm(泵送混凝土可控制在10~14)为宜 。   
4.1.2掺加UEA膨胀剂,配置收缩自补偿混凝土 。   
4.1.3配置微膨胀混凝土,配合比为水:微膨胀水泥:砂:石子=0.55:1:1.98:2.65,其中微膨胀水泥由普通水泥和膨胀组份组成,膨胀组份由钒上水泥和生石膏以1:1组成 。施工时调整膨胀组份的掺量,以获得0.1%~0.2%的理想膨胀率 。   
4.2混凝土的拌制浇捣必须认真 , 严格配比计量,并适当延长搅拌时间1~3分钟,浇注顺序宜从一端向另一端分层斜面赶进(因为可不考虑混凝土振捣侧压力的影响),采用泵送混凝土更佳,有利于析水排出和混凝土的结合,不留施工缝 。   
4.3混凝土的早期养护,主要是表面适时收面 。对大体积后浇带混凝土 , 收面后还要注意覆盖塑料薄膜和草苫等保温养护,以减少温差,防止裂缝 。使用微膨胀砼灌注后浇带,要注意蓄水养护3~7天 , 以获得理想膨胀率 。
5.后浇带混凝土的施工及养护
后浇带混凝土的施工应根据不同的地区和要求确定时间 。原则上应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尽早进行,使结构形成整体、共同受力 。在后浇带混凝土施工之前停歇的时间中,应对后浇带采取覆盖等措施保持洁净,以及防止钢筋被踩弯 。有的工程对后浇带内的钢筋采取刷素水泥浆的方法进行保护 , 虽然保护了钢筋不致锈蚀,但却在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形成了一层隔离薄,使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削弱,协同工作能力降低 。因此,这种方法应予禁止使用 。在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 , 应将钢筋加以整理和施焊,并将接槎处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保持湿润一天后,刷素水泥浆再进行浇注 。施工时的气温一般不应高于35℃,浇注完毕后12h以内应对后浇带混凝土进行养护 。各规范要求的养护时间相差较大 , 最高的要求≥28d 。但混凝土的初期养护才是减少混凝土收缩裂缝和保证砼强度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参照一般部位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对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7d,对掺有缓凝型外加剂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得少于14d施工中 , 按混凝土的类别和作用分别采用了7d的14d的养护 , 严格保证后浇带混凝土以及接缝处的湿润状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后浇带的设置:后浇带分为伸缩后浇带和沉降后浇带 。
1、伸缩后浇带一般间距30~40m,贯通结构的基础、顶板、底板和墙板,最小宽度800mm,在两侧混凝土浇灌两个月以后浇灌(防水规范要求42天,高层建筑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天后进行) , 混凝土标高一般比两侧提高一级 。墙板的钢筋要求错开搭接,梁主筋要求贯通 。
2、沉降后浇带除浇筑时间和伸缩后浇带不一样以外,其余两者相同,沉降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 。
注意事项:
1、后浇带的平面位置应结合基础及其以上结构布置综合考虑,宜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线附近,以避开上部楼板的最大受力部位 。
2、后浇带应设置在钢筋最简单的部位 , 避免与梁位置重叠 , 上部框架结构后浇带可与基础后浇带平面位置错开,但必须在同一跨内,可曲折而行,应注意地下室与上部结构设缝位置的一致性原则 。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 ~1000mm为宜 。
扩展资料:
后浇带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施工阶段的结构长度 , 以减少施工阶段的收缩应力和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 , 但其并不能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不宜使用施工后浇带解决结构超长的温度应力问题 。
后浇带只能用来消除或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不能直接解决温度应力的问题,对温度应力应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浇带
后浇带的宽度、形式、养护时间、浇筑时间由设计具体给定 ,应根据墙板厚度的实际情况决定,一般厚度<300mm的墙板,可做成直缝;对厚度>300mm的墙板可做成阶梯缝或上下对称坡口形;对厚度>600mm的墙可做成凹形或多边凹形的断面 。(2)钢筋是保持原状还是断开,这要由后浇带的类型来决定 。沉降后浇带的钢筋应贯通,伸缩后浇带钢筋应断开,梁板结构的板筋应断开,但梁筋贯通,若钢筋不断开,钢筋附近的砼收缩将受到较大制约,产生拉应力开裂,从而降低了结构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 。不同断面上的后浇带应曲折连通 。(3)后浇带砼浇筑,一般应使用无收缩砼浇筑,可以采用膨胀水泥也可采用掺和膨胀剂与普通水泥拌制 。砼的强度至少同原浇筑砼相同或提高一个级别 。四、施工质量控制后浇带的连接形式必须按照施工图设计进行,支模必须用堵头板或钢筋网,接缝接口形式在板上装凸条 。浇筑砼前对缝内要认真清理、剔凿、冲刷,移位的钢筋要复位,砼一定要振捣密实,尤其是地下室底板更应认真处理,提高其自身防水能力 。(1)后浇带处第一次浇筑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性措施,顶部覆盖,围栏保护,防止缝内进入垃圾、钢筋污染、踩踏变形,给清理带来困难 。(2)后浇带两侧的梁板与未补浇砼前长期处于悬臂状态,所以在未补浇前两侧模板支撑不能拆除,在后浇带浇筑后砼强度达85%以上一同拆除,砼浇筑后注意保护,观察记录,及时养护 。
后浇带设置规范,混凝土后浇带施工规范介绍?

文章插图
5、后浇带设计规范?多少米需要设置,哪本规范有提到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这里面的要求 。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 , 由于建筑物超长、错层、施工期间温差大等原因需要设“缝” , 设“缝”会出现双梁、双柱、双墙,使建筑、结构及设备设计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建筑立面及基础防水等不容易处理 。
在设计和施工方面常采取有效措施,能不设缝就不设缝,能少设缝就少设缝,尽量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 。
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 。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 , 这种后浇带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 。
扩展资料: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 , 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 , 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临时施工缝 。
后浇带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的地带 。
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可用浇筑水泥或水泥中掺微量铝粉的混凝土,其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造成薄弱部位 。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建筑施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后浇带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