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杨修为什么哭,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1、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那我们的主人公杨修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曹操杀杨修的时候是在哭的!这证明他是有多么的不忍 。曹操其实挺器重杨修的,曹操把杨修放在自己身边时间非常久,而杨修也确实有点小聪明 。杨修自以为猜测到曹操的想法,可是却犯了兵家之大忌,他根本不懂得看破不说破这个道理 。比如,导致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在汉中战役中,曹操战败又缺粮,一直想要撤退,所以才会啃着鸡爪喊鸡肋 。
杨修自恃聪明,在曹操的身边嘚瑟的不得了 。自以为通过这样的小聪明,能够引起曹操的重视,抬高自己的身价 。岂不知,结果适得其反,一次又一次的加深曹操的反感 。杨修却自鸣得意,把曹操的隐忍当做褒奖,更加狂妄 。最终惹怒曹操 。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人 , 特别爱表现自己,极为嘚瑟,别人不愿意理他,他还觉得自己了不起 。其实这样的人特别招人烦,没有人会真正喜欢这样的人 。
不管是古代 , 还是现代,情商在商场、职场和战场都是极其重要的,杨修这个人情商极高,然而,情商却低的可怜 。我们知道,在“一盒酥”事件上、在“鸡肋”事件上,他都能精准地通过曹操的言行来猜透曹操的心思,并且替老板直接下达命令,这在职场上是致命的缺陷,杨修这个人胆大妄为,又极其自负 , 所以 , 他不死 , 曹操这个董事长的权威就无法得到保障 。
如果一个企业里有这样一个人 , 整天发些小道消息,自认为对领导的决定了如指掌,自己没有什么突出的贡献还怂恿别人和自己一起打退堂鼓 , 领导肯定要先收拾这样的人才能稳定人心 。

第三集杨修为什么哭,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文章插图
2、杨修并非死于曹操「 ”嫉贤妒能”,从杨修的悲剧看汉魏嬗代《世说新语》里所记载的杨修形象颇为「 ”轻狂”,这一点被罗贯中所继承并加以发挥,所以我们看到《三国演义》里的杨修同样是恣肆逞才 。但是小说却有意隐去了《世说新语》中所认为的杨修之死的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卷了入曹丕曹植兄弟的立嗣之争 。罗贯中在文学作品中大力渲染杨修「 ”恃才傲物” , 好几次让曹操难堪,因此招致了杀身之祸 , 最终死于曹操的「 ”嫉贤妒能” 。《三国演义》的这个做法当然是为了服务于小说主旨,是出于塑造曹操「 ”奸雄”形象的需要,而并非历史的真实 。《世说新语》虽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是关于杨修的死因也流于表面 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比文学作品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内容 。即便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世说新语》,在「 ”杨修之死”这个问题的解释上 , 其实也显得有些平面化 。杨修之死固然是因为卷入了曹氏夺嫡之争,但是杨修的死又远不止参与曹氏内部权力斗争这么简单 。既然杨修当然并不是死于曹操的「 ”嫉贤妒能”,又不止是卷入「 ”曹操立嗣”这么简单 。那么,杨修之死的背后到底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在笔者看来,杨修之死跟他本人的政治立场有直接的关系,也是汉魏嬗代历史进程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标志着以世家大族为支柱的东汉政权的彻底败亡,同时也预示着汉魏嬗代的必然到来 。一、曹操对于杨彪杨修父子的拉拢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曹操有一个总结性的评价,「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 , 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这里陈寿看到了曹操在政策层面是「 ”申商法术”,这是曹操打击以「 ”儒”为特征的世家大族的一面 。陈寿的这个看法,我们不能说他错了 。然而在《魏书·卢渊传》里,孝文帝答卢渊表里有「 ”曹操胜袁,盖由德业内举……定非弊卒之力强 , 十万之众寡也 。”这样的说法 。孝文帝对于曹操崛起的理解 , 比起陈寿来 , 显然层次更高 , 已经涉及到社会政治的深度 。曹操用人 , 对「 ”德”并不十分在意 曹操「 ”德业内举” , 按照田余庆先生的说法,其实就是他对于东汉以来,在朝野都具有巨大影响的世家大族这个社会阶层,有一个比较清醒客观的认识 。由此,曹操对待这个阶层,采取的是一个适度而又有效的弹性政策 。和田老观点相似的,还有徐杨杰在《中国家族制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 ”东汉政权是一个世系大族公卿满朝的政权,曹操夺取这个政权时不得不承认这个既成事实 。为了巩固统治,曹操也必须吸收一些强宗大族在朝廷任重要官职 。” 世家大族在汉末政治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 关于曹操对待世家大族的态度,田徐两位所见略同 。我们考察曹操对待杨彪杨修父子的态度 , 这一点也能得到印证 。弘农杨氏,是东汉以来的超一流家族和第一等高门,并且在汉末还和另外一个超一流家族汝南袁氏还有姻亲关系,而杨修便是杨氏和袁氏联姻的后代 。杨修之父杨彪又是汉末的太尉,在这种情况下,杨修与其父的社会影响力就可想而知了 。因为杨彪出身东汉最有声望的高门大族,世代忠于汉室 。杨彪的先祖从杨震开始,世代和宦官进行激烈的斗争,世代也都以清流自居 , 对曹操这种「 ”赘阉遗丑”本来是十分鄙视的,根本不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曹操的统治 。曹操对此也早就心知肚明,其实曹操对于杨彪为首的世家大族势力一直十分忌惮,想杀杨彪之心早已有之 。《后汉书·杨震传附杨彪传》: 「 ”时袁术僭乱,操托彪与术婚姻,诬以欲图废置 , 奏收下狱,劾以大逆 。” 从这条史料可以看到,曹操杀杨彪之心早已有之,只是未得借口,最后只能以袁术和杨彪的姻亲关系勉强处置杨彪 。但是即便如此,曹操依然遭遇了来自己方势力内部的强大阻力 。孔融以杨彪「 ”四世清德,海内所瞻 。”提醒曹操杨氏的巨大影响力,并且警告曹操说「 ”横杀无辜,则海内观听 , 谁不解体!”,甚至还以为自己「 ”明日便当拂衣而去,不复朝矣 。”作为进一步的威胁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作罢 。曹操最终不敢妄杀杨彪 更为讽刺的是 , 袁绍和杨彪、孔融等人也有矛盾,曾经在建安三年(198年)给曹操去信 , 想借曹操之手除掉他们,然而曹操依然不敢轻举妄动 。《三国志·武帝纪》: 「 ”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以他过诛之 。公曰:‘当今天下土崩瓦解,雄豪并起,辅相君长 , 人怀怏怏 , 各有自为之心 , 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 曹操这番对袁绍的作答,当然首先是将他的虚伪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杨氏等人在东汉社会的巨大影响力,使得曹操不敢轻举妄动 。汉室虽然衰微 , 但是拥汉者却大有人在 曹操不敢杀杨彪,反而以太常的高位来进行笼络 。然而杨彪以其坚定拥护汉室的政治立场,不可能真心和曹操合作 。从这一点来说,杨彪和荀彧有相似之处,但是表现得更为极端 。《三国志·文帝纪》: 「 ”彪见汉祚将终,自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遂称足挛,不复行,积十余年 。帝即王位,欲以为太尉,令近臣宣旨 。彪辞曰:‘尝以汉朝为三公 , 值世衰乱,不能立尺寸之益,若复为魏臣,于国之选 , 亦不为荣也 。’” 杨彪在曹操代汉之心日益暴露的时候,选择了坚守汉节,闭门绝户十多年 , 拒绝和曹操合作 。到了魏文帝践祚,想启用杨彪做魏朝的太尉,杨彪也再次表达了拒绝 。这种情况在杨修身上 , 亦是如此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典略》: 「 ”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 。谦恭才博 。建安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请署仓曹属主簿 。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自魏太子已下 , 并争与交好 。又是时临淄侯植以才捷爱幸,来意投修,数与修书,书曰:「 ”数日不见,思子为劳;想同之也 。” 我们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两个关键性的信息,一是杨修受到了曹操的提拔和重用,这是曹操拉拢杨修的表现,同时这使得杨修具有了「 ”总知外内”的地位;第二点则甚为关键,那就是这里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和《世说新语》里完全不一样的杨修,《世说》里杨修颇为轻狂,主动参与了曹操的立嗣活动,是一个「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形象 , 其被杀颇有些「 ”咎由自取”的味道 。而裴注引用的材料则向我们清楚的表明 , 是因为杨修在曹操身边掌握机密 , 曹魏诸卿争相与之结交 , 这里面甚至还包括了曹丕和曹植 。而杨修之所以选择辅佐曹植,这自然和其政治立场有关 。关于这个问题 , 我们还将在后 *** 进一步分析 。杨修其实也是拥汉立场 因为杨氏一门在东汉的巨大社会声望,曹操不得不对其进行竭力拉拢 。这显示出曹操在对待世家大族政策上灵活弹性的一面;但是,如果反复拉拢都不成 , 时机一到,曹操又会对这些「 ”恃旧不虔”,不愿意支持自己代汉的人物加以杀戮 。杨修之死,表面上是他卷入了立嗣之争 。但是杨修的悲剧 , 本质上却是因为他和其父一样是忠汉立场,并不支持曹魏代汉,这才导致了曹操借故对其痛下杀手 。二、杨修之死与曹操立嗣 应该说,杨修和其父杨彪在拥汉这个问题上,具有相同的立场 。但是父子两人的行事风格,却略有差异 。杨彪从建安年间就开始拒绝与曹操合作 , 而杨修却一直出仕曹操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杨修虽然为曹操效力,但是明显对曹操并不恭顺,经常在曹操面前炫耀其才智,颇有藐视曹操权威的意味,这一点和孔融、祢衡这类忠汉士人以往的各种表现,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杨修炫耀才智 , 却并非「 ”恃才傲物” 杨修的这类表现 , 在史籍中有不少的记载 。《世说新语·捷悟》: 杨德祖为魏公主簿 , 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 ”活”字,便去 。杨见,即令坏之 。既竟 , 曰:「 ”‘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 。” 同书又载: 人饷魏武一杯酪 , 魏武啖少许,盖头上提「 ”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修 , 修便啖 , 曰:「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同书又曰: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 。碑背上见题作「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 ”卿解不?”答曰:「 ”解 。”魏武曰:「 ”卿未可言,待我思之 。”行三十里,魏武乃曰:「 ”吾已得 。”令修别记所知 。修曰:「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 , 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 ”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 《后汉书·杨修传》: 「 ”及操自平汉中 , 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 。操于是出教,唯曰:「 ”鸡肋”而已 。外曹莫能晓 , 脩独曰:「 ”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 。”乃令外白稍严 , 操于此回师 。脩之几决 , 多有此类 。” 《世说》里的几个故事基本都被《三国演义》所采用,用以塑造杨修「 ”轻狂”的形象,而《后汉书》里这则「 ”鸡肋”的记载,在《三国演义》里还被罗贯中作为杨修之死的直接诱因加以演绎 。然而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 , 杨修的死因绝非如此简单 。在《三国志》中,杨修并没有单独列传,他的死因就更需要我们抽丝剥茧,加以厘清了 。《典略》: 「 ”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 , 交关诸侯 , 乃收杀之。” 《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 ”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 。由是重诸侯科禁 , 而植宠日衰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 分析这两则史料,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它们都提到了杨修作为曹植宾客的身份,也就是指杨修成为「 ”植党”,卷入了立嗣之争,这固然可以看做是杨修被杀的直接原因 。但是 , 曾经党于曹植者众多,前前后后还有司马孚、贾逵和王凌等人,为什么偏偏要杀杨修?另外,诛杀曹植党羽之事,其实多为曹丕所为,然而就连曹丕本人也认为杨修「 ”过薄” , 罪不至死,甚至在杨修死后还颇为思念杨修 。最后,曹操杀杨修之时为建安二十四年,曹丕在建安二十二年就被立为太子,立嗣之争已经结束两年多了,如果杨修真的因为是单纯地因为卷入立嗣之争而死,那为什么曹操会在自己离世前百天才决定杀掉杨修? 以上种种,都显示着曹操杀杨修,绝非杨修卷入立嗣之争这么简单 。卷入立嗣之争者众多 , 为何单单要杀杨修? 笔者觉得更重要的正是杨修本人的政治立?。峙虏攀遣懿佟?”虑终始之变”的忌惮所在 。杨修和其父的拒绝出仕曹操有所不同,他确实用事于曹操 , 一度也深受曹操信任 。但是我们通过杨修在曹魏集团的表现,和前文的一些分析可以看到,杨修出仕曹操的初衷和荀彧其实颇有相似之处 , 都是想借助曹操之力来复兴汉室罢了,这也是和其家族世代忠于汉室的传统相一致的 。曹操在自己离世前一百天杀杨修,这和他在称魏公前一年逼死荀彧 , 可以说完全如出一辙 。荀彧的死因在《三国志》里扑朔迷离,近乎于不能明言 。陈寿一句「 ”(荀彧死后)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 , 一个「 ”遂”字,显示出了强烈的暗示意味 。《三国志》里又说,「 ”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 , 太子立,遂有天下 。”我们从这里看到,杨修的真正死因 , 被陈寿几乎以同样的笔法加以了传达 。杨修继承其家族风尚,怀抱忠汉之心而始终不愿更张,终不见容于曹操 。曹操又因其「 ”颇有才策” , 顾虑其身后的政治形势,出于抑制汉廷势力一切残存的力量的考虑,最终还是举起了对杨修的屠刀 。曹操对杨修的政治立场顾虑重重 杨修的死 , 意味着弘农杨氏「 ”四世三公”鼎盛局面的终结,也标志着以世家大族为支柱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 。三、杨修之死与汉魏嬗代 杨修的死,是和曹植的失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而这两件事都标志着拥汉势力的彻底消亡,自然也意味着东汉王朝的彻底败亡,汉魏嬗代不可逆转地到来 。杨修之死,根本上是因为他的拥汉立场 。然而杨修拥汉和支持曹植,支持曹植和汉魏嬗代 , 这两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是目前学界和网络上都少有涉及的一个问题 , 笔者早些时候读周一良先生《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似有所获,这里略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杨修的政治立场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汉室忠心耿耿的支持者,他肯定是坚决反对汉魏嬗代的 。然而曹植的政治立场,则不太为人所注意,作为曹操的儿子,似乎这不应该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然而周一良先生在其著作里探隐发微,指出「 ”曹丕曹植相争 , 而子建失败,与二人对曹操决意篡夺汉朝之态度恐亦有关 。” 清代学者宋翔凤在《过庭录》分析曹植的《三良诗》中「 ”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语,认为曹植有忠于汉室的思想,认为人生不可有觊觎非分的想法 。又说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时 , 自比桓文欲为匡扶之业 。曹操的这个话真实性自然值得怀疑,但是曹操自比桓文的时候,又说曹植的想法和他自己一致,恐怕这就并非不是真实情况的表达了 。后来曹植失宠「 ”势不容己”,则是曹植「 ”尚执前意”的结果 , 也就是说,曹植一贯坚持「 ”桓文之业”,想对汉室尽匡扶之力 , 而非取代自立,要行汉魏嬗代之事 。后来曹丕篡汉,曹植本来就不见容于其兄 , 在这种情况下,曹植依然冒着极大风险 , 「 ”发服悲哭”,显示出了对汉室强烈的眷恋 。《苏则传》说:「 ”临淄侯植闻魏氏代汉,发服悲哭 。”这个情况并非孤证,《魏略》也有类似的记载,「 ”植自伤失先帝意,怨激而哭 。” 作为曹操的儿子,曹植的政治立场却出人意料 北魏孝文帝在表达对其弟元勰的信任时,曾经说过:「 ”二曹以才名相忌,我和你以道德相亲 。只要克己复礼,就不必再在乎其他的事情了 。” 在以往对曹丕和曹植相争的解读中,多以「 ”才名相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这恐怕只涉及到了部分原因 , 也就是只论及了兄弟二人的政治才能,而忽视了他们政治抱负上的差异 。曹操曾经作教令说:「 ”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 。”曹操在这里所说的「 ”定大事” , 毫无疑问就是指汉魏嬗代之事,由此可见曹操在选择魏太子时 , 是和行篡汉之事联系在一起的 。曹操曾经对曹植寄予厚望,但是后来曹植表现出来的对汉室的留恋,至少是对行篡汉之事的不置可否,相较曹丕的野心勃勃,曹操最后改弦更张,选定曹丕作为继承人,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这里花了较多篇幅讨论曹植对于汉室的态度,是因为了解曹植的政治倾向,对于理解杨修始终如一坚定地支持曹植的立场至关重要 。事实上,最初支持曹植的远不止杨修,贾逵、王凌和司马孚这些后来的曹魏开国元勋,都曾经是曹植的支持者 。另外,荀彧的态度也值得玩味,虽然荀彧在曹操的立嗣问题上,始终没有明确表态,但是从其子荀恽的选择,或者可以对荀彧本人的态度窥知一二 。曹丕野心勃勃,决意篡汉 《三国志·荀恽传》: 「 ”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 。及彧卒,恽又与植善……文帝深恨恽 。” 如前文所说,陈寿在《三国志》中已经强烈暗示过荀彧的死因了 。这里陈寿又说荀恽「 ”又与植善”,显然也是颇有深意 。纵观荀彧后代在曹魏时代,都称不上显贵 。这显然和荀彧父子秉持忠诚于汉室的理念,而支持曹植有莫大关系 。但是随着如贾逵,王凌为代表的世家大族纷纷放弃汉室,转而支持汉魏嬗代 。最后也就只剩坚守内心信念的杨修依然执着地支持曹植,这种孤独的坚守,显然独木难支,难怪乎杨修自己也说「 ”我故自以死之晚 ” , 他对自己的最后的悲剧其实是早有预料的 。杨修作为世家大族中,汉室最后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 , 在汉魏嬗代的时代洪流中,显得如此的形单影只 。杨修心存宏愿托身曹植,然而随着曹植的失败,他终究无法做到将其家族的光荣踵事增华 , 将残存的汉室兴微继绝 , 这或许才是他悲剧的真正的根源所在 。杨修悲剧的根源在于他不支持汉魏嬗代 结语 杨修之死,并非是因为曹操嫉贤妒能,而是因为他拒绝曹操的拉拢,始终坚持对汉室的忠诚,反对曹氏的汉魏嬗代 。然而杨修并不具备和曹操在政治军事上对抗的资本 , 他只能用在曹操面前炫耀才智的方式 , 来藐视曹操的权威 。他只能选择支持没有篡汉之心的曹植,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然而,随着曹植争储的失败,因为杨修的才干和政治立场让曹操始终忌惮,他终于在自己临死前决定除掉杨修,以消除自己身后的政治隐患 。杨修的死,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 标志着弘农杨氏「 ”四世三公”鼎盛局面的终结,标志着以世家大族为支柱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也标志着汉魏嬗代的最终到来 。
第三集杨修为什么哭,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文章插图
3、杨修看到手上的血为什么喊杨修看到手上的血会喊叫的原因是因为他非常惊恐和羞愧 。他为了救父亲而杀了自己的好友司马懿 , 这让他难以承受 。手上沾染的鲜血让他意识到自己已经犯下了大错 , 这种内心的悲痛和愧疚使他无法忍受,于是他大声地哭喊和尖叫 。
1、望着自己手上沾染的血 , 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恐 , 大喊出声悲痛地哭出声来 。
2、为救父亲,没有丝毫犹豫 。而当杨修以为自己杀了司马懿,看到手上沾染的鲜血 , 这个读圣贤书之人又惊恐羞愧地厉声尖叫 。
第三集杨修为什么哭,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文章插图
4、杨修的故事?1、曹操建造花园时,动工前工匠们请曹操审阅花园工程的设计图纸,曹操看了什么也没说只在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 。工匠们不解其意,忙惊动去问杨修 , 杨修说:“丞相嫌园门设计的太大了 。”工匠们按杨修的提示修改了方案 。
曹操见改造后的园门,心里非常高兴,问工匠们如何知道自己心意的,工匠们说多亏了杨主簿的指点 。曹操口中称赞杨修 , 心里却嫉恨杨修的才华 。
2、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时,他们见碑阴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 , 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
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 , 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是受的意思,为辞 。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惊叹道:"你才思敏捷,而我想了三十里路才明白 。"
3、曹操平汉中时,连吃败仗 , 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 , 又恐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适逢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鸡肋 , 沉思不语 。这时有人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 , 准备归程 。
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 。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 , 以免临行慌乱 。”曹操早恨杨修才高于已,今见修又猜透了自己的心事 , 便磊怒以扰乱军心定罪,杀了杨修 。
4、一天 , 塞北给曹操送来酥饼一盒 。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放到了案头上 。杨修进来看见了,就让人拿来勺子和大家吃了 。
曹操回来问为何这样?杨和答说:“丞相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 , 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呢?”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心里却很讨厌杨修 。
5、曹操想要试试曹丕和曹植的才华 。一天,命令他们各出邺城的城门;却私下里让人吩咐看守大门的士兵,不准他们放行 。曹丕先到,看大门的士兵阻拦他出去,曹丕只得退走 。曹植听说后 , 向杨修请教 。杨修说:“你奉王命出城,如果有阻拦的,就把他们斩首就行 。”
曹植听信了他的话,等到了城门 , 士兵阻拦住他 。曹植大声叱骂他说:“我奉王命出门,看谁敢阻挡!”随即就斩了拦他的士兵 。于是曹操认为曹植有才能 。后来有人告诉曹操说:“这是杨修教他这么干的 。”曹操大怒,因此也不再喜欢曹植了 。
来源:百度百科–杨修
丞相曹操主簿 。好学 , 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 。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 , 护军不知进止何依 。操于是出教 , 唯曰:“鸡肋”而已 。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 , 公归计决矣 。”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 。修之几决 , 多有此类 。修又尝出行,筹操有问外事,乃逆为答记,敕守舍儿:“若有令出,依次通之 。”既而果然 。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 。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修所著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 。
曹操麾下主薄 。汉太尉杨彪之子 。虽有才 , 但是被曹操疏远 。一说因他是袁术之侄,又有一说是他曾给曹植出主意之故 。数犯曹操之忌 。后随操出兵汉中,时与刘备对峙中,修言口令“鸡肋”有退兵之意 , 被操以扰乱军心处斩 。后曹操果败 , 得以厚葬 。
杨修是175年生人,孔君平是285年年,无论历史还是小说,这事迹都不对
就是太装比这个世界装比就要被搞什么时候都一样!
去买一本《三国演义》,里面写的很全 。
第三集杨修为什么哭,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他到底是怎么死的?

文章插图
5、杨修的故事三国时的才子杨修是曹操的主簿 , 是一位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无论从命理或者他的聪慧来看 , 他都应飞黄腾达,但是实际上他最终还是被曹操斩了头:
1、曹操差人为自己建造了一座花园,建成他去观看时 , 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个“活”字 。许多人看了都不知其意 。杨修却看破了其中的隐意 , 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门阔耳 。”曹操嫌门太阔了 。于是,人们再筑围墙,改造妥当,曹操再来看,很高兴,问这是谁知道了我的用意的?左右告诉他,是杨修 。曹操嘴上赞扬杨修,内心里已是很忌讳他了 。
2、一天,塞北给曹操送来酥饼一盒 。曹操随手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就放到了案头上 。杨修进来看见了,就让人拿来勺子和大家吃了 。曹操回来问为何这样?杨和答说:“丞相您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您的命令呢?”曹操和大家嬉笑一场 , 心里却很讨厌杨修 。
3、曹操总是担心别人暗杀他,常常吩咐侍卫说:“我在梦里好杀人 , 我睡觉时,你们都不要靠近我 。”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在地 , 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 。曹操跳起来拨剑杀了这个违抗命令的侍从 , 然后又上床装作继续睡觉 。半晌而起,作出一副吃惊的样子 , 假惺惺地追问:“谁杀了我的侍卫?”别人把实情告诉他,他还痛哭了一声,命人厚葬之 。事后 , 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 。只有杨修说:“不是丞相在梦中,而是我们在梦中 。”一语道破 。曹操听了更加憎恨杨修 。
4、曹操的三子曹植很欣赏杨修的才能,常常邀杨修谈天论地 。有一次曹操想试试自己两个儿子的才干,杨修却暗中为曹植作答案,结果曹植总是对曹操的提问对答如流 , 曹操便有些怀疑,这时曹丕买通弟弟身边的人,把杨修作的答案偷给了曹操,曹操大怒,说:“这个匹夫竟敢欺骗我 。”从此有了杀掉杨修之心 。
有人说杨修是绝顶聪明之人,郑博士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如果真的是聪明过人,他就应该知晓“才不盖主”的命理原则,违背命理学上的辩证法之原理的人只能是小聪明而不是大智慧 。
显然,曹操用字谜来考众人,自然是希望有人能解释,但决不是希望有人一下子就给点破了,否则曹操的才能就不突出了,杨修正是犯了“急”字忌 。那盒酥饼只能由曹操分给每人一口,以示亲切关怀,而不是让每人自己去分一口,即使现在也是官场文的禁讳 。杨修犯了“讳”字忌 。他出尽风头 , 曹操还能英明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 , 既然是自己的隐私,就不希望别人知道 。杨修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点破了曹操的隐私,因而犯了第三个错误 。一个人的隐私被点破后,这个人的心理安全感就没有了 。那么,他失去的安全感就只好由点破的人来负责了,所以要“灭口” 。
杨修犯的第四个错误,就是介入宫廷的王位秘事总 。历来皇帝选太子都伴随险恶的斗争,只有皇族内部的人才能参与 。杨修作为位置很低的人参与其中就是违背了命理学上的辩证法,只能死路一条了 。
启示:
并非人人都能走官运,但是人人都想成功,成功就需要你懂得命理辩证法的真谛,希望朋友们无论命理是否有官运都能成功,成就一番事业:
1、该干的时候干是一种能力,不该干的时候不干是一种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时候不该干是一种成熟 。
2、该靠前的时候靠前是一种派头,不该靠前的时候不靠前是一种知趣,知道什么时候该靠前什么时候不该靠前是一种修炼 。
3、能当狮子是一种威仪,能当狐狸是一种谋略,知道什么时候当狮子什么时候当狐狸是一种素养 。
【第三集杨修为什么哭,东汉末年文学家杨修,他到底是怎么死的?】4、该调理自己命理时就调理的人能趋利避害;该调理自己房子风水时就调理的人能成就大事 。因为万事皆有灵、风水就在我们身边!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