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1、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的简介
黄梅戏原来是叫做黄梅调 。黄梅戏源自湖北的黄梅 , 因此而被取名,后来在安徽的安庆得到发展,并壮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其中比较出名的黄梅戏是《天仙配》 。
黄梅戏的特点
黄梅戏的特点主要在唱腔、语言、行当等等 。唱腔主要有三种形式分为主腔、花腔和三腔 。黄梅戏的语言主要是以安庆的地方语言为基础,一般是七字句或十字句 。行当分为正旦、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正生 。

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文章插图
2、黄梅戏算是安徽的特产吗?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时节上山采茶唱的独特戏曲唱腔“怀腔”与地名无关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 。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 , 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 。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 。黄梅戏最初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 , 后来湖北看到安庆黄梅戏演员拍摄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出名了 , 就筹建了湖北的黄梅戏剧院,但都是从安徽请的黄梅戏演员过去教他们唱,第一批就是从安庆请人过去援建 。全国唯一的黄梅戏艺术节是在安庆举办的“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 。来过安庆的人都知道,安庆人说话婉转动听唱黄梅戏最正宗 。黄梅戏文化深深植根于安庆人的血液和细胞中 。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 。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 。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 。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 , 采访对象达413人 , 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 。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 , 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 。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 , 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 。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 , 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 。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 。此外 , 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 , 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 , 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 。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 , 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 , 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 , 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 。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 。在调查报告中 , 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 , 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 , 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 , 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 。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 , 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是的 ,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也是与庐剧、徽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
1、唱腔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 , 优美大方 。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 , 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 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 。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体系 。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 , 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 。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 , 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
2、行当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 。
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 。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 。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 , 但未固定下来 。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 。
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 。由于班社人少 , 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 , 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
3、服饰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 , 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 , 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
4、妆容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 。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 , 小生眉眼上扬 , 眉峰微聚 , 风神俊秀,清俊佳绝;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 。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
5、乐器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 。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 。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司鼓等)为主;西洋乐器(电子琴、单簧管、口琴等)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 , 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 。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 。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 , 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 。
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 , 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 。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 。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 , 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
是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 , 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文章插图
3、黄梅戏是哪里的地方戏?黄梅戏 , 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 , 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 , 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 。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下至安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以及安徽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 , 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怀腔或府调等 , 现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等地 。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但其起源却是湖北的黄梅县 。一般人习惯认为 , 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这是不确切的 。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 , 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 。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 。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 , 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
安庆是黄梅之乡????
安徽安庆
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文章插图
4、“ 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安徽….不菲的
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

文章插图
5、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评剧、越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剧种 。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 。清道光前后 , 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 。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的一组小戏 。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 , 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 。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黄梅戏原名“黄梅采茶调”,渊源于唐初,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宿松、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 。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安徽省宿松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廖理南先生撰写的《黄梅戏与宿松》(在网上输入该文的题目即能查看)一文,对其形成、发展、嬗变、成熟,有较全面的介绍 。
【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原名黄梅调,又叫采茶调、怀腔或府调等 , 发源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黄梅山或湖北省黄梅县 。是安徽省汉族主要地方戏剧种,发源于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皖江流域(上至皖鄂交界的大别山地区,下至安徽安庆宿松、岳西、太湖、望江、潜山、怀宁、安庆市区、枞阳、桐城以及安徽池州在内的广大皖江流域),并最终以完整的独立剧种的形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 。现主要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