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方元宵节吃什么元宵节,南方人吃汤圆 。做汤圆相对简单,一般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即成 。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摘生菜 , 拌以糕饼煮食,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 。生菜,名字就和“生财”谐音,因此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 。
粘糕又名年糕 。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骸白粤好祝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 。”
元宵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样,是中国传统节日 , 事实上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远远胜于其他节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
扩展资料: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 , 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 , 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今天的元宵节正从家庭走向社会 。不论元宵、彩灯、烟花如何变化出新 , 这些元宵节延续的古老传统风俗依然没变 。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它始终是人们心中割舍不断的情愫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元宵节
文章插图
2、元宵节南方和北方吃什么?元宵节北方吃元宵:
以馅为基础,江米面粉为外立面的制作工序 。过程简单易学: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 , 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大小的立方块 。
然后把馅块放入簸箕里,倒上适量江米粉,摇晃中就“筛”起来了 。随着馅料在互相撞击中变成球状,江米也沾到馅料表面形成了元宵 。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份变糊 。
元宵节南方吃汤圆:
与元宵做法完全不同,倒有点儿像包饺子 。先把糯米粉加水搅成团,放置几小时让它“饧”透 。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 。
汤团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 。包汤团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 。湿糯米粉粘性强 , 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 , 挤压成圆片形状 。
元宵节闹花灯:
闹花灯作为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 。
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 。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 。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
文章插图
3、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哪些?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在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中,南北方都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但是也是各有特色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很多,和大家介绍一下北方元宵节饮食风俗和地方风俗习惯 。
一、北方元宵节饮食风俗:
1、吃元宵
北方元宵节吃的圆子 , 叫作“元宵” , 多为甜馅 , 有豆沙、黑芝麻、山楂、巧克力等,其在制作上要比汤圆繁琐一些,首先需将事先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上一层面,之后再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这么反复“滚”上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滚成一个小圆球,方才大功告成 , 这样制出来的元宵 , 表面是干的 。
2、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 , 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 , 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3、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 。”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
4、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
二、北方部分地方风俗习惯介绍如下:
1、山西挂花灯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 , 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 , 去看那美丽的烟火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 。
2、山东游艺活动
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 。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 。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 。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 。耍龙灯时,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焰火 。
3、在河南祖坟前点灯
长兴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 , 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 , 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 , 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 。元宵节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见在祖宗坟前点灯的习俗 。
4、陕西放天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 , 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 。“伴灯馍”流行于陕西铜川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 。屋内处处点灯 , 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称为“伴灯馍” 。
总之,在北方元宵节风俗也因为地方生活差异等问题而不同,但是在我们老家山西农村 , 元宵节一般会吃饺子,团团圆圆 。回忆小时候,在老家过去的人们吃饺子是因为条件所限,那时候经济贫困,一年都难得吃上一顿面 , 因为面少,不够吃,所以就用菜做馅儿包饺子吃,一家人可以其乐融融地吃上一顿用面做的饭 。元宵节吃饺子 , 团团圆圆才是一家人 。
吃元宵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 , 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 , 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 , 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 。“星月当空万烛烧 , 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 。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 , 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 。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 。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 。袁世凯垮台后 , 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 ,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 , 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 , 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 , 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 , 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 , 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 , 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 , 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 , 好生男孩) 。猜灯谜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 。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 , 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 , 戏弄行人 。”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 称为灯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 。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 , 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特别是到了元宵节 , 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 。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 , 有的地方平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 , 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 , 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 , 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 , 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 , 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 , 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 , 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 , 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 , 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 , 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 , 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 , 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 ,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 , 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 , 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 , 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 。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 , 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 。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 。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 , 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 。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 , 事事平安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 。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 , “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
【元宵节南北方吃什么,南方元宵节吃什么】风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 , 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吃元宵代表着日子越过越红火 , 生活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
耍龙灯:
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 。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
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 , 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 , 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
送花灯:
送灯又称送花灯,汉族传统民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
踩高跷:
踩高跷亦作“ 踩高F ” , 一种民间杂技 。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 , 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
迎紫姑:
迎紫姑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汉族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 , 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 , 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汉族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 , 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活动,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 。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 , 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
北方吃的是元宵(非汤圆),作法和汤圆不一样的,汤圆是和好糯米面,把馅象包饺子那样包进去,而元宵是把馅团成小球状,把干的黏米面(糯米,或者是北方常见的黄米)放在一个盘子(俗称笸箩)上,把馅放在面上面,端起笸箩来回筛动 , 把面一层一层的沾上去 , 期间需要适当喷水以增加沾和力 。象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达到直径约5厘米左右就差不多了,油炸后使用 。
所以南方叫煮汤圆,北方叫炸元宵 。
另外,北方大多数地区在正月十五晚上会有舞龙灯的习俗,乐队(民间叫吹鼓手)奏起龙吟曲,青壮健者随着节奏和旋律把那大龙团团舞起 。
文章插图
4、南北方过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 南北方过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
一、北方在正月十五的时候 , 会吃饺子和元宵,南方则吃汤圆 。
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 , 这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三个日子,而正月十五会比其他两个节日更加有仪式感 。正月十五,又称作元宵节 , 在这一天,北方不仅会吃象征团圆的饺子,还会吃元宵,北方的元宵是将馅料放在糯米粉里滚出来的;而南方会吃汤圆,是将芝麻的馅料包在糯米团里 。虽然吃法不同 , 但是都有美好的寓意 , 那就是祝福一家人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
二、南北方都有赏花灯、猜灯谜的习俗 。
在元宵节这一天,无论是南方北方大街小巷,都会挂起彩灯 , 灯的样式繁多 , 有动物图案的彩灯,也有宫廷灯……有的是绢纱巾制成,有的是麦秸制成 , 赏灯的人川流不止 。后来,为了增加趣味性,有的人就把谜语贴在了灯上 , 来来往往的人可以猜灯谜,就这样,这个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 让节日氛围更加浓厚,也能够展现出人们的聪明才智 。
三、踩高跷、舞龙灯也是重要的风俗习惯 。
正月十五是非常热闹的,大街小巷都能够看到踩高跷的队伍,踩高跷的人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的扮成猪八戒 , 有的扮成孙悟空 , 还有的扮成各种妖精……脚上虽然踩着一米多高的木棍,却如履平地,这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吸了无数人的关注,会让人们发出赞美声 。踩高跷在北方是非常常见的,而南方则以舞龙灯的形式庆祝这个节日 。龙是吉祥的象征 , 而舞龙灯大多是年轻人 , 因为需要很多人合作,耗费体力 , 因为有很强大的震撼力,观赏的人特别多 。
在北方过正月十五的时候就会吃饺子和元宵,但是在南方就会选择吃汤圆 , 在南方和北方都会在当天赏花灯 , 也会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 , 还会在晚上的时候看晚会,也会选择猜灯谜 。
在正月十五的时候 , 会吃元宵,也会吃汤圆,会吃饺子,会看元宵晚会,也会看灯会,会猜灯谜,亲人会团聚 。
在这一天会吃汤圆,一家人会团圆,会看灯展,在北方会扭秧歌,在南方会有一些祭祀的活动 。
文章插图
5、元宵吃什么食物1、元宵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吃食 。不过,元宵是北方食品,它是将做好的馅料切成块,沾上水,放入装有糯米粉的容器中滚出来的,与南方的汤圆有一定的区别 。
2、汤圆
南汤圆,北元宵 。与北方不同,南方人过元宵节是要吃汤圆的,寓意团团圆圆 。汤圆的做法较元宵简单,与包饺子类似,是将糯米粉加水和成团,放置1小时,揪一小团面捏成片,包入馅料搓圆即可 。
3、生菜
广东人过元宵节时喜欢“偷”摘生菜 , 拌以糕饼煮食 , 据说这种食品代表吉祥 。广东人的性格平和实在 , 对节庆也最图一个好意头,平时最常用于新店开业等节庆场合的生菜,也是元宵节必备的.节庆用品 。经常成为南方饭桌上常见蔬菜的生菜 , 名字就和“生财”谐音 , 因此也被看做是象征富贵吉祥的喜庆之物 。
4、元宵茶
在陕西等地有吃元宵茶的风俗,就是在热汤面中放进各种菜和水果,很像古时的“元宵粥” 。此茶增加了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 , 且不像普通元宵那么油腻,对于由于节日多食动物性食品而呈现的酸性体质有中和作用,也使元宵的营养更为全面 。
5、油茶
元宵节夜晚的吃食,平地曰“十五扁 , 十六圆”,一天吃饺子 , 一天吃元宵;山区则是“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 。正是所谓的“十里不同俗” 。打茶是用筷子搅着茶面下锅做油茶,也叫面茶 。
6、油锤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 。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 。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 。”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 。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
7、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 , 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 , 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8、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
9、粘糕
粘糕又名年糕 。元宵节除元宵、面条外,还有吃粘糕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载骸白粤好祝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 。”唐代之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记载 。
10、面灯
说起元宵节的习俗,大家一般都会想到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然而还有一种习俗是从汉朝就流传下来的,那就是正月十五点豆面灯 。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光,能驱妖辟邪祛病,因此正月十五捏豆面灯就是老百姓祈求新一年阖家幸福 , 家业兴旺 。
11、豆面团
昆明人喜欢吃豆面团,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后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错 。
12、糟羹
台州一带每年正月十四看过花灯之后食糟羹 。糟羹用肉丝、冬笋丝、香菇、木耳、鲜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许米粉 , 煮成带咸味的糊状食品 。正月十五喝的糟羹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莲子、甜枣、桂圆等做成 。
13、馒头、麦饼
浙江浦江一带在元宵节有吃馒头、麦饼的习俗 。据说原因是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取“发子发孙大团圆”之意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 , 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 , 称为“时汤” 。
14、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 , 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 。”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
元宵节是一个合家团圆,幸福美满的日子,那么在这一天除了吃元宵和汤圆之外,还要吃什么传统食物呢?
汤圆和元宵
元宵节 , 北方人吃元宵,南方人吃汤圆,都是为了求一个全家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元宵和汤圆 , 都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其主要原料都是糯米 。大致过程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块 。汤圆的内馅甜、咸、荤、素皆有,而元宵则多为甜馅,一般是果料和干果为主 。
元宵茶
这种元宵茶其实在陕西等地方比较常见 。而这个茶其实也不是茶,更像是古代的元宵粥 。其实就是在热汤面中放入各种蔬菜和水果 。这种元宵茶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的身体非常的好,也给了人们改善伙食的机会,以免人们一直在吃元宵会吃腻 。
饺子
正月十五这天,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 , 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 , 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 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 , 入口丝甜 。因为红枣糕口味正宗、价格合适,红枣含有人体所需的很多营养成份,所以广受现代消费群体的喜爱,在民间有"常品红枣糕,体健精神爽"和"一日食三枣,百岁不显老"的说法 。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在这个元宵节,北方那是吃元宵的,南方但他们叫做汤圆,南方的口味应该比北方的口味要多一些,元宵是很好吃的一种食物,大家都喜欢吃 , 它是糯米做产的,软糯香甜
原设计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一般情况下,我国北方在元宵节这天都吃元宵,南方吃汤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