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元宵节的风俗有什么,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哪些?

1、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哪些?元宵节 , 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的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在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中,南北方都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 , 但是也是各有特色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很多,和大家介绍一下北方元宵节饮食风俗和地方风俗习惯 。
一、北方元宵节饮食风俗:
1、吃元宵
北方元宵节吃的圆子,叫作“元宵”,多为甜馅 , 有豆沙、黑芝麻、山楂、巧克力等,其在制作上要比汤圆繁琐一些,首先需将事先和好、凝固的馅切成小块,过一遍水后 , 再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上一层面,之后再过水,继续放回笸箩内“滚”,这么反复“滚”上几次,直到馅料沾满糯米面 , 滚成一个小圆球,方才大功告成,这样制出来的元宵,表面是干的 。
2、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 , 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3、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 , 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 , 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 。”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
4、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 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
二、北方部分地方风俗习惯介绍如下:
1、山西挂花灯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 。
2、山东游艺活动
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 。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 。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 。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 , 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 , 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 。耍龙灯时,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焰火 。
3、在河南祖坟前点灯
长兴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 。元宵节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见在祖宗坟前点灯的习俗 。
4、陕西放天灯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除大闹花灯外,还流传一种“放天灯”的风俗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史可查唐时已有此举 。“伴灯馍”流行于陕西铜川一带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期间,各家各户在自己房屋里,设香案点烛焚香,鸣放鞭炮 。屋内处处点灯,灯旁放着各式各样的花馍,称为“伴灯馍” 。
总之,在北方元宵节风俗也因为地方生活差异等问题而不同,但是在我们老家山西农村,元宵节一般会吃饺子,团团圆圆 。回忆小时候,在老家过去的人们吃饺子是因为条件所限,那时候经济贫困,一年都难得吃上一顿面,因为面少,不够吃,所以就用菜做馅儿包饺子吃,一家人可以其乐融融地吃上一顿用面做的饭 。元宵节吃饺子,团团圆圆才是一家人 。
吃元宵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 。“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 。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 。“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 。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 , 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 , 又有完了义” , 说“元宵”谐音“袁消” , 乃诅咒之词 。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 。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 。袁世凯垮台后 , 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 , 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执佑《惹蟮梅鸱ü槔矗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 , 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 。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 ,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 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 , 社会富庶 。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 。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 , 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 , 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 , 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猜灯谜 猜灯谜是一项妙趣横生的游艺活动 。灯谜起源于西汉的隐语,后发展成为民间谜语,又叫“打灯谜”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这“藏头隐语”,即是谜语 。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称为灯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欢迎 。我国民间所产生的灯谜浩如烟海,千变万化 。人们有时用“像老虎一样难以射猎”来形容谜语难猜,因而“灯谜”又称为“灯虎”,其中用文句作谜面的叫“文虎”,用诗句作谜面的叫“诗虎”,猜谜就叫“射虎”或“打虎” 。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 , 并有谜格24种 , 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 , 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灯谜文化至今风韵不绝 , 特别是到了元宵节,不少地方于街道闹市悬挂灯谜让人猜射,使节日的气氛更加热烈 。如今,民间猜谜已不限于元宵,有的地方平时朋友相聚也会猜上一阵子灯谜,猜谜已成为人们日常文化娱乐的一种形式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 , 并趋并驰 , 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 , 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 , 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 , 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 , 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 。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 , 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 。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 , 或过桥过走郊外 , 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 , 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 , 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 , 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 。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 。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 。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 , 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 , 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 ,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 。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 。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 , 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 , 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 。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 , 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 , 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 , 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 。小狮一人舞 , 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 , 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 。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 , 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 , 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 。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 , 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 。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 , 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 , 动作滑稽风趣 。南狮流派众多 , 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 , 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 。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 , 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 。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 。灰白胡须狮 , 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 , 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 。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 。“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 。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 。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
风俗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吃元宵代表着日子越过越红火 , 生活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 
耍龙灯:
舞龙是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 。龙是中国古老的图腾,舞龙和舞狮,古时是在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
舞狮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 , 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 。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 。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
送花灯:
送灯又称送花灯,汉族传统民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 。

踩高跷:
踩高跷亦作“ 踩高F ”,一种民间杂技 。表演者装扮戏剧或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 , 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
迎紫姑:
迎紫姑是汉族传统民俗活动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汉族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汉族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活动,这项活动始于魏晋时期 。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
北方吃的是元宵(非汤圆),作法和汤圆不一样的 , 汤圆是和好糯米面,把馅象包饺子那样包进去 , 而元宵是把馅团成小球状,把干的黏米面(糯米,或者是北方常见的黄米)放在一个盘子(俗称笸箩)上,把馅放在面上面,端起笸箩来回筛动,把面一层一层的沾上去,期间需要适当喷水以增加沾和力 。象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达到直径约5厘米左右就差不多了,油炸后使用 。
所以南方叫煮汤圆 , 北方叫炸元宵 。
另外 , 北方大多数地区在正月十五晚上会有舞龙灯的习俗,乐队(民间叫吹鼓手)奏起龙吟曲,青壮健者随着节奏和旋律把那大龙团团舞起 。

北方元宵节的风俗有什么,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2、北京的元宵节有哪些风俗老北京的民俗节日气氛历来十分浓厚,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一是花会,二是灯会 。花会会在白天举行,地点主要在著名的街道上或大的寺院里 , 以各种娱乐活动为主,包括耍狮子、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猜谜语及各种小吃的叫卖和民间工艺品的展卖等 。
而灯会则会在夜间举行,一般从正月初十开始就行动起来,人人动手,家家户户扎花灯、点花灯 , 特别是到了元宵节的夜晚时分,更是举烛张灯,结彩为戏,供人观赏,所以元宵节又称“灯节” 。在明清时 , 花灯的样式最为繁多,数不胜数,莲花灯、八宝灯、八角灯、高角灯、龙灯等 , 特别是在今天的“灯市口”一带,更是花灯荟萃,买卖花灯等 。
北方元宵节的风俗有什么,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3、北方元宵节的风俗有什么?1、吃元宵:元宵节当然少不了元宵了 , 传统的元宵是用糯米粉制作而成 , 我国因为是多民族,所以元宵的具体制作方法也有差异,当然跟地域差异也有关 , 南方和北方的汤圆制作方法就有很大差异;
2、挑灯笼:每到正月十五月圆夜,都有挑灯笼的传统,关于挑灯笼也有很多习俗,如十四十五挑灯笼,十六晚上碰灯笼 , 又比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都是跟这个习俗有关;
3、耍社火:在我国北方民间,一到正月十五 , 有耍社火的传统风俗,耍社火又名耍故事,它北方的鼓种和戏曲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 非常的热闹;
4、舞狮子:舞狮子的传统风俗源自于我国南北朝时代,在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特别盛行,广州舞狮是非常有名的 。它寄托这广大劳动人民的一种吉祥如意的夙愿;
5、猜灯谜:猜灯谜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娱乐形式,在当下每到正月十五 , 人口比较密集的广场都会挂满彩灯,贴满灯谜,红红火火热闹非凡;
北方各地元宵习俗:
1、安徽 。古城凤阳县 , 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 。凤阳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说法 。每逢元宵佳节,最让孩子们动心的还是“挑灯笼” 。各种花灯早在几天前就纷纷“抢早”上市,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府城镇夜晚装点一新 。
2、山西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 , 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 。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 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 , 去看那美丽的烟火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 。
3、山东
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 。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应有尽有 , 内容以戏曲为主 。
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 。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 。耍龙灯时 , 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焰火 。
4、河南
长兴河南人最独特的习俗,就是在元宵之夜,家家户户都得在祖宗墓前 , 用竹蔑和红纸扎上灯笼,点燃其间的蜡烛任其燃尽 。元宵节一般的习俗是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舞狮 , 即使是河南人,也少见在祖宗坟前点灯的习俗 。
扩展资料:
北方元宵的食物:
1、饺子
正月十五到了,北方有吃饺子的习惯,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元宵节习俗、传统 , 所以正月十五应该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
2、面条
江北地区民间流传有“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的民谚,当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条 , 听起来与元宵不相关,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仪徽岁时记》载:“(正月)十八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各家自为宴志庆 。”落灯时吃面条寓意喜庆绵绵不断之意 。
3、枣糕
豫西一带的人过元宵节喜欢吃枣糕 , 带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
1、北方大多数地区在正月十五晚上会有舞龙灯的习俗 , 乐队(民间叫吹鼓手)奏起龙吟曲,青壮健者随着节奏和旋律把那大龙团团舞起 。
2、东北元宵不是包的,是滚的,先把白糖、玫瑰、芝麻、果仁、豆沙等馅儿用磨具加工成小块,把磨好的糯米粉放在大的笸箩中,馅儿块放到笸箩中开始晃动,糯米粉就一层一层的沾到馅儿上,越晃越大,一个个白白的圆圆的元宵就滚成了 。元宵的寓意是全家团圆和美 。
3、东北元宵节晚上要“送灯” , 在农村家家用面做成碗状的灯,在面碗里倒上油,用线做捻儿,掌灯时在屋外的窗台上、大门墩上、仓房前一一点上,还要用锯末子伴上油从家门口到墓地的路上,每隔一段距离点上一墩 , 豆大的微光连成一片 , 很壮观,此时天人共享叫“送灯” 。
4、东北元宵节当天新媳妇还要“躲灯”,过门没超过一年的媳妇,在今天不许在家里过,在天黑前要由亲戚接去躲灯,也不许回娘家,老令儿:十五不躲灯死公公 。
5、东北元宵节晚上都要走出家门 , 溜达溜达叫“走百病”,结伴而行,见桥必过,尤其是身体不好的,走了百病后,祛病延年、消灾健康 。
你知道元宵节的民间风俗吗
北方元宵节的风俗有什么,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4、南北方元宵节风俗的差异是什么?元宵节南北方差异有:
1、北方吃元宵,元宵最早也叫“浮元子”,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
南方吃汤圆,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 。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 , 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 , 和睦幸福 。
2、北方舞狮子,虽说南方也舞狮 , 但是南北舞狮却各有特色 。民间有“南狮重意、北狮重技”的说法,可以看出北方舞狮着重在于技艺的体现 。
南方看花灯,在古代,元宵节的“花灯”可谓是痴男爱女的“神助攻”,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 ,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 , 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 。
相关介绍: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 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中元节p下元节合称三元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 。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 , 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
北方元宵节的风俗有什么,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5、元宵节有哪些风俗呢 元宵节有什么风俗呢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 , 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 , 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 , 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 。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 。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 , 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
北方“滚”元宵 , 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 , 故也称灯节 。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 , 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 。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 , 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 , 到处花团锦簇 , 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 , 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 , 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 。太谷的灯 , 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 , 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灯谜增添节日气氛 , 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 , 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 。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
6、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 , 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 , 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 , 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 , 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7、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 , 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 , 一面唱些地方小调 , 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 。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 。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
8、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 , 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
9、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 。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 , 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 。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
10、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 ,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
11、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俨?,烤百?。咔诺龋且恢窒制斫】档幕疃?。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
【北方元宵节的风俗有什么,元宵节北方风俗有哪些?】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但多在十六日进行 。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