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简短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1、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简短)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天至节” , 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日 , 它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据传,古代的中国人特别迷信星象 , 相信在天宫里有两只鹊(鸳鸯),有一天 , 他们终于成功分开 , 只有每年的七夕才能会聚 。因此,中国人把这天定为“乞巧节”,并把鹊看作是感情的象征 。
七夕节有许多风俗:
(1)放风筝:把风筝放在空中,象征着男女交往无忧无虑;
(2)悬垂桃形:用粘土做成桃形雕塑 , 把它悬在门口,希望心中恋人能重新走到一起;
(3)装饰牛郎织女星:在家里装饰牛郎织女星,表达对牛郎织女的情意;
(4)献花和贴星:在七夕节,有些地方有献花和贴星的习俗,以表示牛郎织女相依相偎、恩爱依旧的意思;
(5)买情人结:手工制作的红丝结,佩戴在手上表示牛郎织女永恒的爱情;
(6)吃柳树果:习俗传说柳树可以拉近牛郎织女之间的距离 。
1、七夕节的由来 。
2、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
3、七夕节的由来简介 。
4、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 。
1.自然天象崇拜:普遍认为七夕节源于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也由此诞生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
2.数字崇拜:古代民间有“七重”的说法 , 其中就有七月七日,认为这一天是“天人相通”的日子 。
3.七姐诞:七夕是为了庆祝七姐 , 也就是织女星的诞辰 。

七夕节的由来简短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文章插图
2、七夕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由来: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
风俗: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
含义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 。说到七夕,人们的第一反应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把七夕等同于中国的情人节 。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但它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儿节”的称谓 。
七夕节的由来简短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

文章插图
3、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七夕节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的年轻人把它当成中国的情人节,但是你知道七夕节的起源和风俗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夕的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 。七夕乞巧 ,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 ,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 , 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 , 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 , 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 , 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牛郎织女的传说
现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而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这个故事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大东》:“?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彼牵牛,不以服箱 。”意思是说织女三星像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 , 虽然如此,也不能织布成纹;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 。《史记天官书》描述天体运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其北织女,织女,天孙女也”句 。河鼓,就是牵牛星,中间大星,左右两小星 。这就是牛郎和一对儿女的原型 。织女星,又名天孙 , 这也是神话中织女是天帝第七孙女说的来源 。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 ,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说“牵牛织女遥相望 , 尔独何辜限河梁”,都已经把织女和牵牛看成一对情人了 。所以秦汉时代应该是牛郎织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阶段 。湖北云梦睡虎地区出土的“秦简”中就有了“牵牛以取(娶)织女而不果”的记录 。
“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在南朝梁时殷芸的《小说》中已有粗略的梗概 。当时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比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吴均的《续齐谐记》和周处的《风土记》,都有牵牛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 。而20世纪初在敦煌石窟发现的《搜神记》中“田昆仑”和宋初《太平广记》中“郭翰”这两则故事,对明清时代牛郎织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响 。
“田昆仑”的故事说田昆仑是穷汉 , 一天看到三个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 。结果两个年长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风而去 , 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 , 后来嫁给了田昆仑 。他们生了个儿子田章 。后来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现了儿子田章寻母的故事 。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 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关于七夕的由来与传说,在全国各地的民间流传相当广泛,版本较多,但基本内容基本一致 。那么牛郎织女故事的发生地究竟在哪里?说法也很多 。河北鹿泉、江苏太仓、山东沂源、黄河河套,以及日本福冈,都被称为“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 。其实这些说法大多数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 比如日本福冈说只是当地人的一种美好愿望 。
民间如何过七夕
古人在“七夕”时有许多民俗活动 。南北朝时就有所谓“七夕节”,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 。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宴会,以赏节序 。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星空,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 。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 , 当夜的花样更多 。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月色中以丝线连穿7个针孔 。
七夕节的民间习俗很多,不是单纯的送一送花或信物 。南方城市选择定情信物,得票率最高的是红豆 。红豆是江南的,北方不太讲,北方最讲的还是中国结 。
穿针乞巧
乞巧的方法多种多样,我小时候也陪自己的姐姐和妹妹一起玩过乞巧活动,比如白天拿一盆水放在太阳晒,晒出一层白皮,端进来让女孩子在里面放针,看大家谁摆的针最好看,谁就是巧女 。如果没有摆好,你就乞得了“笨”,就是拙女,所以女孩子很注重这种乞巧活动 。还有一种就是用线去穿七孔针,一根线穿过去,难度是有的,就看你的手指是不是巧,是不是经常绣花,既要眼睛,又要手不颤抖 。还有九尾针,如果穿过去你就是最心灵手巧的姑娘 。光针就有各种各样的乞巧形式 。
种生
特别注重乞巧的还有女孩子种生乞巧 。就是用一个纸板或者木板弄上一寸厚的土 , 七月初一这一天就要栽上绿豆、小豆 。种生乞巧,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仅会穿针引线,会做活,而且农活一样能做 , 是生活当中必备的,也是人生活的一种本领 。
牛郎会织女
七月被称之为“蓝月”,七月的夜晚被称之为蓝夜 , 这天的习俗就是牛郎会织女,小的时候我也陪我的姐姐或者妹妹在黄瓜架下或者葡萄藤架子下偷听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谁都说听到了 。为什么?因为晚风习习,树叶的响声就理解为他们的情话 。
男生乞文 , 女生乞巧
有一种乞巧的方式 , 越下雨天越黑,就去逮蜘蛛,放在小盒子,隔一段时间看蛛网结得怎样 。女孩子就是乞巧 。男孩子就是乞文 。现在也有人玩,他说想考博士等等,也在乞文 。还有一种下雨了,是云彩了,就观云乞巧,这一般都是登高,上山坡上去 , 看一看这些云彩像什么 。如果仔细望天空,有的云彩像动物,有的像植物 , 有的像宝物,有的像饰物,谁看到什么就得到了巧 。如果看一片黑压压的 , 马上就要下雨了 , 那就是风调雨顺,寓意着五谷丰登 。下雨接水,用这种水洗脸、洗澡等等,可以明目、爽身 。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