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8年之前与之后,侵华日军的军服是不一样的从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华 , 到1938年5月之前,日本陆军穿的是昭五式军服 , 即昭和五年(1930年)制式的军服 。1938年(日本皇纪2598年)5月31日,日本陆军修改昭五式军服,定名为九八式军服 。两者有以下几处不一样:
一是军帽不一样 。
昭五式军服系列中的军帽,不论官兵,都是大檐帽,并非后来广泛使用的战斗帽 。请看下图:
上图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列队进入沈阳城的照片,照片不太清晰,但士兵头上戴的全是大檐帽而非战斗帽却能清晰分辨 。
昭五式大檐帽较之前的四五式(明治四十五年,即1912年开始穿着的军服)军服配套的大檐帽相比,其帽墙的前端明显加高,比原先那种四周高低一律的四五式军帽更时髦也更好看 。据说是日本人参照捷克军帽设计而成的 。
当时日军青年将佐中,流行军服文化热潮,上图即两名青年将佐戴四五式军帽(左)和五式军帽(右)的照片,注意:五式军帽的前帽墙有夸张,一般五式军帽的前帽墙没有这么高,但明显高于四五式则是无疑的 。
九八式军服采用后,士兵不再有大檐帽,而改为略帽,也就是我们习惯所说的战斗帽 。战斗帽很简便,可以戴在钢盔的里面,夏季还可以在后面加挂三片象屁帘似的用来遮阳防晒的垂布 , 成为这一时期日本鬼子一个鲜明的特征 。必须强调的的,军帽帘布并不起自此时,早在十九世纪末日军就已采用 。
九八式军服时期,士兵的大檐帽已经取消 , 军官的大檐帽则仍然保留 。1938年以后的鬼子军官 , 经常看到戴大檐帽的老照片 , 但战斗中则极罕见 。多数鬼子军官从大将到少尉,战斗状态下基本全是战斗帽 。
二是军衔标志不一样 。
昭五式军衔体现在肩章上,但不是如今天我军肩章这样与肩膀平行佩戴,而是象早期法军那样与肩膀呈垂直佩戴,即所谓的立式肩章 。图1中那两名青年军官所佩戴的军衔章 , 即是这样的立式肩章 。参照日本陆军建军的北洋陆军所戴的肩章也是这个样式 。我国北洋时期的陆军 , 也是采用这样的立式肩章 。
再看下图:
上图,左边是陆军中将田中静壱,着的是昭五式军服,右边是陆军中将安藤利吉,着的是九八式军服 。二人的军衔章就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时期的特点 。
三是兵种符号不一样 。
在二战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各国陆军中的不同兵种,是有不同的兵种符号的,日本陆军也不例外 。在当时,日本陆军的兵种有十余个,其中五大主要兵种:步兵红色、骑兵绿色、炮兵黄色、工兵褐色、辎重兵蓝色,见下图:
如何表现不同的兵种,日本鬼子有点特色 。昭五式军服的兵种符号——日本人称作兵科章——表现在领章上 。日本人称作“锹形兵科章”,后来人们也根据其形状称作“燕尾形兵科章” 。这样的兵种符号还不算怪,怪的是九八式军服的兵种符号,他们是用一种“M”型的胸章表现,日本人称作“山型兵科章” 。如图:
上图是同为炮兵的兵科章(黄色),昭五式军服的领章表现形式(左)与九八式军服的胸章表现形式(右) 。
再看军服实物对比的图片:
上图是同为骑兵少佐(绿色是骑兵的兵种色),左为昭五式军服的领章表现形式,右为九八式军服的胸章表现形式 。
四是军服上衣的领子不一样 。
昭五式军服采立领 。所谓立领,就是上衣的领子只是较厚的一个单层而不能折叠,就像唐装和旗袍那样的领子 。到了1938年改着九八式军服后,军服上衣的领子改用折领,就是象中山装那样的折领,有些老兵回忆中说成是小翻领,是与立领相对而言的,实际上就是折领 。
关于衣领的这个差别不明显,如果不是特写镜头,不容易分辨出来 。
文章插图
2、从伤亡数据看“张鼓峰”、“诺门坎”两战,其实日军打得不错爱发原创,欢迎指正 。全文共1950字,阅读约需3分钟 。
张鼓峰事件张鼓峰位于图们江口上游二十多公里的东岸 , 是一个海拔只有一百五十米左右的高地 。站在山顶上可以清楚的看到苏联波谢特平原 。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可以遥望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 。沙草峰是位于张鼓峰北方两公里多的一个隆起的山峰,其高度略低于张鼓峰 。
张鼓峰位置
从历史归属来看张鼓峰属于中国领土,1886年《珲春条约》边境线通过张鼓峰东侧,张鼓峰属于中国,1911年俄国参谋部绘制的地图也显示张鼓峰属于中国 。但是苏方坚持认为张鼓峰属于苏联 , 苏联的动机主要是防止张鼓峰作为该地区的制高点成为日军防守和进攻的重要据点,其次是防止日军通过张鼓峰窥视苏联太平洋舰队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军事动向 。
1938年7月9日,苏军开始在张鼓峰构建工事 , 并且军队人数不断增加 。7月15日,日本向苏联提出 *** 要求苏军从张鼓峰撤回,苏联以张鼓峰为苏联领土为由拒绝了日方要求 。20日 , 日本驻苏大使重光葵再次提出撤军要求被拒绝 。除了外交努力外,日军也开始进行战斗准备 。
日本其实不愿也不敢将事件扩大,令人意外的是日军大本营和朝鲜军司令部的命令并没有得到落实 。苏满边境冲突经常发生,双方往往都保持克制以避免事态扩大 。7月30日,日军开始对张鼓峰的苏军发起进攻 , 31日 , 日军占领张鼓峰以及沙草峰 。
8月6日开始苏军对张鼓峰驻守日军进行猛攻 , 一直持续到8月10日停战协定签订,日军仍然占领着张鼓峰 。双方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苏军伤亡约4500人,损失坦克96辆,步兵炮16门,被击落飞机3架;日军伤亡1440人 。
从伤亡上来看 , 可以说日本取得了此次对苏军事行动的胜利 。但让日本完全改变其对苏政策则是一年后所发生的“诺门坎事件” 。
诺门坎事件诺门坎位于现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西南约200公里的新巴尔虎左旗境内 。从1938年开始满蒙双方就在此发生多起冲突 。
诺门坎位置
第一阶段:
1939年5月12日外蒙古约60名骑兵进入东岸,并同“伪满”警备队发生交战 。次日驻海拉尔的第二十三师团长小松原太郎中将得知冲突过后,立即下令出动部队,决心歼灭越境的外蒙部队,以达到战略威慑的作用减少双边越界冲突 。5月15日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外蒙古部队败退到哈拉哈河以西,日军于5月17日撤回海拉尔 。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件的结束,相反苏联在得知冲突过后立即加快了军事集结 。而外蒙古军队也在日军撤离后再次进入东岸地区 。21日日军再次出动,27日日军第64联队与苏蒙军发生战斗,日军遭到巨大伤亡,全队约2000人,伤亡743名,由于损失巨大师团长命令部队撤退,至此,诺门坎事件的第一阶段结束 。
第二阶段:
此后双方继续 *** 兵力 , 苏联方面任命朱可夫为苏军方面的总指挥官,截至到6月末 , 苏军集结了一个坦克旅,两个装甲旅 , 一个步兵师和一个重炮营,以及100架战斗机 。日本方面由于对苏军作战兵力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的过低估计,并没有将其他地区的关东军调往诺门坎地区 。直到6月19日苏联空军轰炸了甘珠尔庙、阿穆古朗地区后 , 日军才开始将部分空军调往该地区 。
6月21日开始,双方展开了激烈制空权的争夺,在此争夺中苏军触动了当时最新型战斗机伊尔36型 。一直到6月27日日军轰炸塔木斯克,双方互有胜负 。7月2日日军第二十三师团开始越境攻击,主战场再度转回到地面上来 。
由于日军并没有重型武器装备,夜间遭到苏蒙机械化部队的猛烈进攻 , 最终于5日第二十三师团全部败退东岸 。苏军在取得对日军的胜利过后继续进攻东岸的日军 。双方呈现出相持状态,第二十三师团各部队也从8月3日开始构筑阵地准备长期拉锯战 。
第三阶段:
从冲突开始到八月总攻 , 苏军相继从遥远的乌拉尔军区及外贝加尔军区调来摩托化步兵师8个,装甲汽车旅4个,坦克旅4个,重炮兵团2个,伞兵旅1个,高射炮大队8个,飞行团6个 。并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5万余吨军用物资的储备 。苏军如此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完全出乎日本意料 。8月20日苏军以两倍以上的兵力分兵三路对日军进行全面总攻,到31日止,日军全面败退 。9月16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双方停止一切作战行动 。日军参战总人数15975人,伤亡12220人,其中战死4786人,受伤5455人 , 失踪639人,患病1340人 。苏军伤亡也在15000人左右 。
综上
正当日本与苏军大决战之时 ,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日本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随着两次事件的发生日本在日苏外交中逐步从主动地位转变为被动状态,不得不加强对苏联的警戒 。“诺门坎事件”中不论从军队素质讲 , 还是从军队装备来讲,苏军都远远优于曰军 。尤其是地面作战车辆和坦克,日本与苏联差距明显 。苏军在地面作战时拥有的强大火力让日军无所适从,正是因为苏军对日军的坚决打击,以及苏军本身所具备的强大战斗力 , 使得日军最终放弃“北进”实行“南进” 。
日本(95)苏联(36)日军(47)
文章插图
3、为什么二战时在中国的日军很少戴大盖帽一般战场上没有戴大檐帽的,那是正装,不是打仗用的 。
但也有例外,比如抗美援朝的20军,因为来不及换装,就戴着大檐帽去了朝鲜 。那是特殊情况 。
正规军作战不戴大檐帽,戴钢盔 。你看到的关东军应该是驻军,不打野战 。还有伪军没多少战斗力 , 主要任务是守卫和看护 。带大檐帽也正常 。
日军有配发的战斗帽和钢盔
文章插图
4、谁被日寇称为“活关公”,日军为他列队脱帽向他的遗体敬军礼?作为与中国仇恨最深的国家,日本虽然偏执、狭隘、残忍、暴虐,而且一贯贪婪无耻,但是日本对强者的尊重也是众所周知的,而日军如此敬重的称张自忠将军为“活关公”,则完全是由于张自忠将军在抗日战场上的骄人战绩和为国尽忠的牺牲精神 。
张自忠将军是抗日战场上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将领之一 。在首都北京 , 只有三个地方是以现代人物的姓名命名,分别是张自忠路、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包括张自忠将军在内的三个人都是牺牲在抗日前线的民族英雄 。
究竟张自忠将军怎样的战绩,使得日军称其为“活关公”呢?
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战役”早已名扬天下 ,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场极为惨烈、战果也极为辉煌的大捷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同属于徐州会战的临沂阻击战,也有着完全不逊于台儿庄战役的惨烈和辉煌 。
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的日寇为南北夹击,与占据南京的日寇会合 , 在徐州与中国军队展开了规模庞大的徐州会战 。1938年初,日军矶谷师团沿津浦铁路南下,板垣师团则从青岛登陆,两路大军直逼鲁南重镇临沂 , 临沂一旦失守,徐州北面全面暴露,徐州会战将极为被动 。
李宗仁随即派庞炳勋部驰援临沂 , 庞炳勋率部在临沂与日寇血战,部队虽伤亡惨,但庞部抱着与临沂共存亡的决心,浴血奋战 , 坚守阵地,张自忠奉命率59军前去增援 。
张自忠深知,日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 武器装备落后的59军与日寇正面作战很难奏效 。他遂率部在夜间长途奔袭,采用夜战、近战的方式,不顾长途奔袭的疲劳,连续作战 , 一夜之间,歼灭日寇上千人 。使日军放弃了攻城计划,不得不回头对59军作战 。
59军与日寇反复冲杀,甚至逐村逐户争夺拉锯 , 战斗极为惨烈 。虽然给日寇造成了极大的伤亡,但自身也伤亡惨重 , 几乎损失过半 。面对如此惨重的伤亡 , 张自忠依然咬牙坚持,他说:“敌我双方都在苦撑,战争的胜负决定于谁能坚持到最后五分钟”,他随即下达了作战任务 , 并要求所有的军官都要上前线指挥,与日寇决一死战 。
最终,在张自忠的率领下,进攻临沂的日本板垣师团伤亡惨重,被迫逃窜 。这场战役 , 日军伤5000余人,亡3000余人,是日寇进入中国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战役 。而这场战役中,张自忠将军的59军伤亡极为惨烈,全军大部战死沙场 。
我们都说 , 如果“文官不爱钱 , 武官不怕死”,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有救了 。作为武将的张自忠将军,完全的做到了“武官不怕死”,他始终亲自率部冲锋在抗日一线 。
在1940年5月爆发的枣宜会战中 , 张自忠仅率2000多人与日寇作战 。但由于日军援军的到来,张自忠被包围,视死如归的张自忠率部与日寇血战,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 最终中弹牺牲 , 壮烈殉国 。
张自忠牺牲后,一贯骄横的日军因钦佩他的忠诚与勇敢,他们列队脱帽 , 向张自忠遗体敬军礼 。
张自忠将军,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张自忠将军率领部队抗击日本军队,多次重创日本军队,被日本军队称为“活关公”,死时日军为其列队脱帽敬礼!
抗日名将官张自忠被日寇称为是“活关公”,因为他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过不凡的战绩,多次击败了日军,从而受到了日军的尊敬 。
他是张自忠,张自忠被日军包围时,拒不投降视死如归 , 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最终身中数弹,战死沙场 。
文章插图
5、日本宣布投降后,为啥在华的日军还保留部分武器直到回国?日军这么做有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日本虽然宣布停止战争状态 , 但是中国军队并没有停止进攻
当时日本战败之后 , 虽然宣布了停止战争,但是他们的军队仍然深处中国内陆,并不是说走就走的,撤退也需要时间 。在撤退过程中有很多的中国小股军事力量仍然不停的对日本军队进行袭击,从而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 。
若是没有了武器在手 , 那么他们恐怕连一兵一卒都撤不出中国大陆 。所以从自保的角度考虑,日本方面并没有放弃手中的武器 。
第二,日军平时作恶多端,很多百姓会乘机报复
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期所做下的恶行,让世界为之公愤 。受害者中国老百姓自然不会放过这么一个绝佳的报复机会 。自从得知日本战败的消息之后,以前被日本所压制的愤怒全部都不由自主的显现出来 。
人们有了勇气,有了胆量去攻击日本军队 。单个的老百姓所造成的影响可能不大,但是日军撤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架不住一拨又一拨的中国老百姓的攻击 。
若是没有武器在手,可以说不用中国军队,单靠中国的底层人民群众都会让日本军队走不出中国大陆一步 。
第三,日军为了内部管理,需要保留部分武器
战争的失败不止令中国人们兴奋,同样的也有很多日本士兵对此兴奋不已,他们有很多人也只是被迫参加战争,他们并不想杀人,只想过安稳的日子 。所以在得知战败回国之后,很多人情绪激动不已 。而另外也有很多士兵对战败的消息无法相信,他们想要占领中国,战败的消息令他们愤怒不已 。
底层士兵的不稳定情绪,令军队的管理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为了保证撤退的稳定性,日本方面也不得不请求保留部分武器进行管理军队内部纪律 。
当然,在最后日本军队登船时全部都交出了手中的武器 。
其实当时他们并没有带回国,而是在他们登船的时候把全部武器交出来了,当时目的主要还是怕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吧 。
一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时,日本士兵难以置信,相信投降只是暂时的 。二是怕中国士兵的进攻 。
因为要自保吧,毕竟跟咱国家人民结了深仇大恨,所以投降以后估计他们心里也害怕 。
【日军为什么放弃大檐帽,1938年之前与之后,侵华日军的军服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在华的日军害怕中国的老百姓报复他们,所以留点武器防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