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
2、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 。曾在济南三合街小学、济南一中、山东大学就学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6年回国,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 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1984年研究所分设,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他先后担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著作已经汇编成《季羡林文集》 , 共有24卷,内容包括印度古代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印度历史与文化、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佛教、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糖史、叶火罗文、散文、序跋以及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的翻译 。
3、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 。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 。季羡林近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 。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 。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 , 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 。【季羡林的主要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
4、季羡林自1946年从德国回国 , 受聘北京大学 , 创建东方语文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 。在佛典语言、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著作等身 , 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 。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学术大师 , 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