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介绍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介绍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

《仪礼》简
朝代: 汉代
质地: 木质
出土地点: 武威市
详细介绍:《仪礼》简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简长51-56厘米,,宽0.5-0.8厘米 。木简顺置于男棺盖前端 , 分木质和竹质两种,共496枚,为甲、乙、丙三种版本《仪礼》 。具体内容是:甲本为《仪礼》17篇中的7篇,并有经、记、传,共有简398枚;乙本仅存“服传”一篇和经、记、传,共有简36枚;丙本仅存“丧服”一篇和经、记,共有简34枚 。简长约55-56厘米和51厘米,相当汉制2.4尺和2.1尺 , 是古籍记载当时抄写儒家经典的标准简长度 。宽度约在0.5至0.9厘米间 。正面打磨光滑 。甲、乙本四道编纶 , 丙本五道 。每简正面书字一行 , 甲本每简容60字左右 , 乙本每简百余字,丙本为竹简,每简20-60字不等 。这是目前所见《仪礼》的最古写本,在版本校勘上有很高的价值,且书写工整秀丽,是汉代墨写隶书的上品 。
莲花形玻璃托盏
朝代:元代
质地:玻璃
出土地点:定西市
详细介绍:莲花形玻璃托盏 元代 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 盏高4.9厘米,口径8.9厘米,底径3.4厘米;盏托高1.2厘米,口径15.2厘米 。玻璃托盏为晋蓝色玻璃制成 , 半透明 , 胎内含气泡 。盏为七瓣莲花形,饼形足;托口为平口,边沿呈八瓣莲花形,平底,腹壁呈正八角形 。托盏造型优美,色彩艳丽 , 工艺精湛,是迄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 。

《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
朝代:宋代
质地:壁画
出土地点:酒泉市
详细介绍:《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 宋代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画面高182厘米,宽127厘米 。画中心绘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并坐说法,上部绘“七佛”、“七宝”、及仙山楼阁等 。下部有十弟子、十二菩萨分列两侧供养 。图轴绢地、敷彩,绘佛、菩萨、僧俗人众等110多人,人物形象生动自然 。经变故事分列在说法图两侧,以经变画常用的连环画形式展开 , 一个情节一幅图,共有15幅 。它们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用山石分隔,每幅画的右侧或左侧都有墨书榜题 , 说明所画内容 。是国内现存的幅面较大且有纪年的一帧绢本佛教故事画 。
铜奔马
朝代:汉代
质地:青铜
出土地点:武威市
详细介绍:铜奔马 汉代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 通高34.5厘米 , 长45厘米 , 宽13.1厘米,重7.3千克 。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 。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掠飞鹰的刹那瞬间 。让飞鹰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 。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鹰的一足上,精确的掌握了力学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 。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 , 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等马种的优点于一身 , 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 。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 。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视为中国旅游的标志 。

肃府本《淳化阁帖》
朝代:明代
质地:纸质
出土地点:兰州市
详细介绍:肃府本《淳化阁帖》 明代 高27.4-34.5厘米 , 宽36.5-40.7厘米,厚5-8.9厘米 。淳化阁帖是北宋王朝编印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书艺法帖,集宋代以前书法艺术之大成 。不幸的是,此帖印数不多且刻版即毁于火,所以流传的少量帖本,后来成为稀世之珍 。明王朝建立后 , 朱元璋封其第14子朱瑛为肃王,王府就设在兰州,同时赐他一部宋初拓印本淳化阁帖 。肃王府一直视此帖为传代之宝,秘不示人 。延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方由著名金石摹刻专家漫如玉、张应召主持,采用陕西富平所产质量特优的铜磐石摹刻,历时七载,完成两面刻文的帖石共144块 。据我馆研究书法的秦明智、徐祖蕃两位老专家考证,肃府帖本的前8卷,确系当年北宋宫廷刻版的原拓,今西安碑林所立帖石,即据肃府初拓本重摹而成 , “足见肃府本影响之大” 。这套刻石是如今尚存的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也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帖刻石 。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专家组确认为国宝级文物,是甘肃省博物馆铜奔马之外的另一宗镇馆之宝 。帖石逼真地再现了包括王羲之、王献之、张芝、钟繇、索靖及欧、褚、颜、柳诸家在内的宋以前历代书法巨匠的精品,堪称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座宝库 。同时,甘肃省博物馆还保留了一部明代翻刻的《淳化阁帖》拓本,被称为阁帖中的“善本” 。

“白马作”毛笔
朝代:汉代
质地:毛笔
出土地点:武威市
详细介绍:“白马作”毛笔 汉代 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 通长23.5厘米 , 杆径1.6厘米 。笔杆竹质 , 中空 , 精细匀正 。笔杆中下部阴刻篆体“白马作”三字,“白马”是制作工匠的名字 。笔头外覆黄褐色软毛,笔芯及锋用紫黑色硬毛,刚柔相济,富有弹性,适于在简牍上书写 。笔杆后端尖头削细,以便于插入发髻 。长度约合汉尺一尺,与《论衡》所谓“一尺之笔”相吻合 。“白马作”毛笔是汉代毛笔的代表作 。
金棺、银椁、铜匣、舍利瓶及石函
朝代:唐代
质地:金银
出土地点:平凉市
详细介绍:金棺、银椁、铜匣、舍利瓶及石函 唐代 泾川县大云寺出土 此套舍利容器共五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层层套置而成 。最外层为石函,高42.5厘米,常50.5厘米,宽49.5厘米 。由质地坚硬的灰色大理石制成,方形覆斗顶 , 顶上正中刻方格,格内刻“大周泾川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 。阴文隶书,书法遒劲有力 。第二层为铜匣,高12.3厘米 。铜匣形同石函 。通体鎏金,錾刻忍冬纹,盖顶嵌一银质莲花,十二瓣,莲花中心镶一桃形银珠 。盖与身之间背面安装二个银质合页,正面安装三个花瓣形银扣,挂鎏金铜锁钥 。第三层银椁,高9.3厘米,长10.7厘米,宽8.4厘米 。覆瓦式盖,通体錾刻缠枝忍冬纹,两侧各安装两圆环,底座呈长方形,四面有勾栏平座一周,空间镶嵌菱形花纹 。第四层金棺,高6厘米,长7.5厘米,宽6厘米 。形同银椁,棺盖及棺身用金片、〕珍珠、绿松石镶嵌成大莲花,周围又饰以金片组成的小莲花,莲蒂、莲叶均对称 。银椁和金棺下面的垫座及四周贴以五瓣梅为图案的织锦 。金棺内有一檀香木小隔板 。金棺内置一玻璃瓶,长颈、圆腹、平底、白色透明 。内装舍利14粒,形如米粒,质似珍珠,中间有人工所穿的小孔 。瓶上盖古铜色丝质小帕 。全套作品精巧华丽,光艳夺目,反映了盛唐时期金银器制作的高巧水平 , 也是佛教艺术的珍品 。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介绍 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有哪些】……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