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鳢,俗名黑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为我国传统的名优水产品种之一,市场畅销,经济价值较高 。乌鳢对环境适应性强,适合在稻田中养殖 。稻田养殖乌鳢,既可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又可增产增收,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方式 。一般每亩稻田在不减少稻谷产量或在稻谷产量有所增加的前提下,可收获300-500千克鱼 。是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 , 发展经济的好途径 。稻田养殖乌鳢,具有投资?。Э欤?节约场地,简便易学等特点 。
(一)形态特征
乌鳢鱼体前部圊桶状,后部侧扁;头尖且扁平如蛇头(故有蛇头鱼之称),其上覆盖鳞片,头侧有黑条纹;口大 , 端位,口裂倾斜 , 下颌向前突出,上下颁有密封的锐齿;眼位于口的前上方,板上位 。全身覆盖中等大小的鳞片,侧线完全;胸、腹鳍各1对 。尾鳍圆形,全身呈灰黑色 , 体两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条,头侧有两条纵向黑色条纹;鳃耙粗短,排列稀疏,鳃上腔有发达的鳃上器官,是副呼吸器官 , 可直接进行气体交换,故乌鳢离水2-3天只要保持鳃和身体湿润也不会死亡 , 便于运输 。
(二)生活习性
乌鳢是底栖性鱼类,喜欢栖息在水浑浊、水草丛生的水域或水流缓慢地带 。它多隐蔽在水草下面茸静止的水丛中 。乌鳢对水质、水温和其他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别强,即使其他鱼类难以生存的水域环境,乌鳢也能生活 。乌鳢的生存水温为0℃-40℃,最适宜水温为26℃-28℃ 。当冬季水温过低时 , 其将身体后半部潜埋在淤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 , 也能生存下来 。乌鳢耐低氧,在浑浊缺氧的水体中亦能生存,其将头斜露出水面,借助鳃上器官,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即使在少水甚至离水的情况下,只要保持鳃部和体表一定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间 。
乌鳢的生长速度和温度的高低及食物的充足有直接的关系,水温在20℃以上时生长速度加快,夏季水温高食物丰富时生长速度最快,但当水温低于15℃时几乎停止生长 。在自然条件下,2龄前为乌鳢体长加速生长阶段,生长旺盛,2龄后,进入性成熟阶段 , 鱼体增长速度减慢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当年乌鳢苗可达200克/尾 。300克/尾,2龄鱼可选1500克/尾-2000克/尾 。
(三)食性
乌鳢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虾、蛙和蝌蚪、水生昆虫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 。在猎捕食物时 , 不去追赶,而是隐蔽于草丛中或其他隐蔽物附近,密切注视周围动静 , 待小鱼虾游至其附近时,突然袭击 。因鱼体大小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其摄食的食物种类也不同 , 鱼苗期主要以桡足类、棱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当体长3厘米以上时,转向以水生昆虫为主 , 也吃一些小型鱼虾,当体长8厘米以上时,则以鱼虾类为主要摄食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物不足或规格大小相差悬殊时,乌鳢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乌鳢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是苗种培育阶段,应根据规格太小实行多级分养 。人工饲养条件下,乌鳢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
(四)繁殖习性
【乌鳢的特征 乌鳢生态习性主要有哪些】乌鳢的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随地域而稍有差异,长江流域的乌鳢2冬龄,体长30厘米以上,性腺即可成熟,其产卵季节为5-7月,以6月份产卵最盛 。黑龙江流域的乌鳢 , 2冬龄以上,体长大于35厘米性腺才能成熟 。其产卵季节为6-8月,7月为产卵高峰期 。其卵为1次成熟,分批产出 。产卵1次约数千至一万多粒 。卵为鲜黄色,浮性卵,卵具油球 , 卵径2.0-2.2毫米 。繁殖的水温为18℃-31℃ 。最佳水温为20℃-26℃ 。乌鳢的产卵方式为营造巢类型 。此外,乌鳢还有保护鱼卵及子鱼的行为,产卵后亲鱼潜伏于鱼巢附近,当其他鱼类企图伤害它的卵时 , 亲鱼便会立即奋起追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