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生物学特性简介 蟾蜍的生物学特点

蟾蜍生物学特性简介 蟾蜍的生物学特点

以中华大蟾蜍为代表,别名癞阁疱,两栖纲 , 蟾蜍科 。蟾蜍体形大而粗壮,雄蟾体长一般95毫米左右,雌螗般长105毫米,大者可达120毫米以上;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而高,口中无齿眼间距大于鼻间距;前肢较长而粗壮 , 后肢粗短;背面皮肤粗糙,颜色变异较大,多为灰绿、黑褐或赤绿色;腹面后部及胯部有深色斑块;雄蟾前肢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刺,无声囊 。蟾蜍的头部两侧长有长条形隆起的耳后腺一对,呈八字形排列 。该腺体能分泌出白色浆液 , 即蟾酥 。

中华大蟾蜍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区和平坝区 。除生殖季节外 , 白天多隐匿在石块下、草丛中或十洞内,黄昏常在路旁、田边或草地上、河岩、塘边、沟沿及住家附近活动觅食,特别是雨后出外活动者较多 。蟾蜍以小动物为食,如蜗牛、蛞蝓、蚊虫以及蚂蚁、蝗虫、螽斯和蟋蟀等 。在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还分布着一种能大最吞食白蚂蚁的黑眶蟾蜍=蟾体笨拙,行动蹒跚 , 常爬行,小善游泳和跳跃 , 由于后肢较短,只能做小距离的,一般不超过20厘米的跳跃 。10月份,多数蟾蜍入水隐蔽在水底杂草、稀泥中或土洞内越冬 。冬眠期的长短随各地气温差异而不同 。行体外受精 , 卵生 。蟾蜍在出蛰后即进入水域并开始抱对产卵 。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在华北及内蒙古地区,常于4-5月份产卵 , 而成都平原则在1-2月间产卵 。雌雄抱对时间一般9-12小时,有的长达24小时 。卵群产在静水域内的水草上或腐殖质较多、流速极缓的水沟中 。卵粒排列在管状胶质卵带内 , 长达10米左右,卵粒为5000粒左右;卵小,直径1.5毫米左右,动物极黑色,植物极深棕色 。蝌蚪体色黑,尾鳍较弱而薄 。从卵受精到变成的幼蟾约需60天左右,幼蟾营陆栖生活,新长成的幼蟾,体长约10-13毫米 。【蟾蜍生物学特性简介 蟾蜍的生物学特点】


蟾蜍对栖息环境要求不高 , 易于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 。

相关经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