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悉某家企业即将上市 , 我与它家公司的老总闲聊了几句,出于职业的兴趣,很自然地谈起了那家公司的人事组织结构 。经过一番推心置腹地谈话,让我对这家公司有了大致了解,而后不由得为这家公司捏了一把汗 。也许该公司争取在股市上圈最后一把钱后,将面临着逐渐解体的命运 。这是家传统气氛仍然浓厚的国有企业,为了争取上市,公司的整体管理都必须规范化,颇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感觉 。初现雏形的人力资源管理仍存在不少问题:
2、裙带关系经营痕迹明显,职业管理者缺位:企业内裙带关系严重,对决策层的决议执行十分不利,势均力敌的各方若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很多事情就难以定下来,最后置之高阁 。该公司的最初几个创业者,如今皆成了公司高管 , 他们都是专业领域的专家,独档一面,很有魄力,各方都安排了自己的亲戚朋友进入公司,互相监督,互相牵制,这给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带来了很大困难,使人力资源工作难以开展 。
3、人才规划缺乏战略眼光,中坚骨干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匮乏:该公司重技术人才而轻管理人才,在管理方式上太多的随意性,显得有些混乱无序,没有长远的规划,没有真正的战略 , 行为短期化是它重大的弱点 。中坚骨干人才年事已高,新生力量极为薄弱 , 存在技术资源不共享的情况 , 可见该技术含量不高,所谓独挡一面唯恐技术外泄,影响自己在公司里的收益与地位 。虽然公司整体效益好,但这种好光景只能持续几年,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行政管理人员太多,约占公司总人数的30%,分布于综合办公室、行政部、企管部,这些人员大多是公司骨干的亲戚朋友,非企业管理人才,普遍素质不高,极少数学校招聘进来的,也如一张白纸似的毫无工作经验 , 对于公司管理深层面问题谈不出所以然来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被划归两部门分管: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由企管部负责,其他事务性工作由行政部管,综合办公室管全公司的行政后勤工作 。每个人都有背景,每个人都脾气大 , 用老总的话来说不好管呀!
4、企业管理与制度建设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有效性 , 人力资源工作亦同:为了争取早日上市企业急于拿出一套完美、规范的规章、方案,但却都不能真正落到实处,组织架构往往停留在书面文字上 。人力资源工作只停留在事务性的工作上,人力资源六大模块都只是泛泛而已:招聘与录用渠道很窄,主要是学校毕业生自荐 , 这大概跟行业有关;薪酬管理,我估计象大锅饭似的平均分配,分四档:公司高管、中坚骨干、裙带人员、学校招聘人员 。绩效考核,形同虚设 , 更不可能与薪酬、年终奖挂钩;员工关系,裙带关系严重,滋生了组织内的“小团体主义”,政治势力此消彼长,斗争长期存在,既不利于工作,也影响公司业务开展;培训与开发,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足以应对现场调试,关键是现场经验 , 总结技术经验就可以形成一项新的技术专利,可以理解为“修行”在个人,那么不必进行技术培训 。不重视管理培训,人力资源、质量体系、安全生产等企业管理模块一片空白,作为一个即将上市公司 , 它在企业管理方面是欠成熟的;人力资源规划,一个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老总,相信更谈不上人力资源战略性的思考吧 。
5、那么,针对上述状况,该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如何取得突破呢?我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企业老总必须从根本战略上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从长远发展着眼支持管理体制的变革和人力资源工作的推行 。只有领导者真正意识到“以人为本”,尊重人才、信任人才 , 人力资源管理才可能迅速走上正轨 。
6、在过渡阶段应探讨裙带关系化与职业化的融合途径,逐步淡化裙带关系色彩,着力培养能承担主要经营责任的职业管理者队伍,使企业由私有化经营向专业化、规范化经营转变 。
7、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尊重和信任员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 将创业热情转变为长期的核心价值观,并有系统地传递给企业员工 , 使之成为共同的行为规范,逐渐培养起价值认同感 。
8、搭建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 。一开始就从大处着眼,建立科学、理性的制度系统,再逐步根据企业具体环境加以变通和灵活应用,为企业创造价值 。
9、建立规范的绩效考核评价和薪醉管理体系,设计合理的薪资结构、报酬体系,明确员工发展路径,以提高企业对关键人才的吸引力 。
【企业调研报告范文】10、开放思维 , 借助“外援” 。缺乏专业能力使空泛的理念转变为实际的管理,这时不妨请教专业的咨询机构,借助外力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